翟惠琴
《爱莲说》文字优美,借花喻人,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风度气节,并巧妙地将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胸怀磊落等高洁品格的崇尚,内容丰厚而意蕴深远。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七年级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刚刚起步,缺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侧重于言的学习,即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读懂文章内容,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还要进行文的赏析,即品味词句,揣摩手法,探求主旨。本课的教学也是要求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对“莲”的描写来理解作者的“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探求文章主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
1.理解和辨析字词,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2.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3.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意蕴美。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一阶段,初读领悟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发现有难读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可以举手示意。学生提出有几个字音读不准:“濯”、“涤”、“鲜”。当堂由学生予以正读,接着请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这一遍读,要求比较低,学生也能够达到要求。
之后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初步读懂文意后再次要求学生朗读文章,理清作者的情感。
第二阶段,精读深入 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文章:从哪些句子能看出作者独爱莲?能否找出文章中关键词句?从这一句中能读出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很快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对于爱莲的原因,有些句子学生能够很快领悟,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如“中通外直”象征莲正直的品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表达莲的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纯真自然、不媚于世。而对“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几句描写莲不攀附、美名远扬、高洁独立的品格这几点,学生的理解稍有困难,还是需要老师加以点拨。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从这个长句中读出了莲清姿素容的外形美和高洁正直的品格美。于是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的形象之美。
第三阶段,细读提升 当学生在美读中陶醉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赞美的只是莲花吗?写菊、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同予者何人?”的问号能否改为句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于是有学生注意到了文章的议论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明白文章赞美的不仅仅是花,而是要借花喻人表达自己的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品格,将莲的外在形态和君子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领悟作者以莲自许、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主旨,点出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讨、交流,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其实是因作者个人的人生追求、旨趣的不同,而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第三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意蕴的丰美。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并作指导和展示。
第四阶段,学以致用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文章的“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后能加以运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菊花因受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喜爱而声名显扬,莲花因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名扬天下,受到世人的青睐,文中的牡丹却一度受到人们的鄙视,她和其它花卉都坐不住了,纷纷想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假如你是其它花卉中的一种,你想怎样宣传和展示自己?请你写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描写花卉的诗句。这个环节因时间仓促而没能充分展示。
三、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中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朗读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本堂课也力求以读带讲,让课堂书声朗朗、文味浸染、诗意盎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如查工具书的习惯、放声朗读的习惯、诵读积累的习惯等,这对初学文言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主旨的分析这部分应该适时出示周敦颐生平经历,重在突出他的性情旨趣和人生追求,这样文章的写作主旨也就水道渠成地凸显出来,同时也能够给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有充足的学生展示的时间。
2.在朗读的处理上,层层递进的设想是可取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尽兴,蜻蜓点水,朗读的效果还没有达到最好,这样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也就意兴阑珊了。对莲的君子品格的讨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需要教师富有智慧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之间就像鱼和熊掌的关系,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清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