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琴
传统的语文课堂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也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汉语的长远发展。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语文课“活”起来的前提
成绩的提高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让语文课“活”起来,同样要有大量的知识作为前提。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这个基本功,学生才能更好地使用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去体悟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真正含义,才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时候,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之前如果能有通感的知识作基础,就能恰当地理解这句话,就会更好地体味荷塘那优美的月景,那带有淡淡伤感的意境。要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工作,一是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掌握好其中的字词,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二是分专题掌握,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系统归纳掌握每个专题的内容。
二、课堂氛围的调控是语文“活”起来的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对于一件事情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堂要真正“活”起来,必须把握好课堂氛围这个环境要素。课堂气氛过于沉寂,学生就会懒于思考,懒于体验作者情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则课堂表面热闹,但不利于学生静心思索。教师要调控好课堂氛围,既能让学生静心思考,又能让学生把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文字“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这一段的描述中,有作者对段政府罪恶的愤慨指控,更有学生之间危急关头相互救助的革命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营造两种不同的课堂氛围:愤慨的和伤感的,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情感。
三、适时多维的诵读是语文“活”起来的润滑剂
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诵读是让课堂“活”起来的润滑剂。学生通过诵读可以营造与作者情感相近的课堂氛围,通过诵读可以把作者那种或悲、或喜、或激扬、或低沉的内心读出来,能够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尽情地再现或者释放,语文课堂也就自然而然地“活”起来了。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再别康桥》中康桥、康河融为一体的优美的意境,能够感受出诗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荷塘月色》,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月下荷塘的美色,能够体味作者在享受美景时内心那种淡淡的哀愁。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单人诵读、集体诵读、分角色诵读,甚至是教师范读,诵读时间可以灵活选取,早自习、新课前、讲课中等。一句话,没有诵读就没有语文课。
四、现实生活是语文“活”起来的源泉
要真正让语文“活”起来,必须利用好生活这个活的源头,把现实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关心一些时事,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解,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观察,就可以为作文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课堂写作训练时,让学生直接把生活写进作品中。有了现实生活作基础,学生的作文才能有真情实感,才不至于假、大、空,学生才能慢慢爱上写作,主动去写作。
五、思想的对话是语文“活”起来的灵魂
任何作品的写作都饱含了作者的某种真情,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把那些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生命态度。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高度,才能实现学习语文课程的意义。学习《再别康桥》就要与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之情进行对话;学习《阿Q正传》就要与作者的既哀又怒的复杂感情进行对话;学习《陈情表》就要与作者的至真亲情进行对话……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升华学生情感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控好课堂氛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其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并让其反复诵读作品,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趣盎然,乐学爱学,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