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彬,唐晓晨,徐俊华
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汪海彬1,2,唐晓晨2,徐俊华1
(1.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为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变迁状况,采用“横断历史研究”分析1978年至2014年间42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报告,考察20 827名高校教师在该量表上的得分与年代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的均值与年代呈显著相关(-0.27~0.28),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3%至8%的变异,抑郁和偏执两个因子的得分随年代上升而下降,但躯体化和强迫两个因子随年代上升而上升,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状况喜忧参半;(2)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的标准差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0.12~0.23),这表明不同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加大,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学历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讲师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职称差异的分水岭。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SCL-90;横断历史研究;元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可见,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性保障便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1],作为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并展开大量研究。2013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有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现状不一致:有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的SCL-90得分高于全国常模[2],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4.44%[3],也有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仅个别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4],还有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的SCL-90得分低于全国常模[5]。那么,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究竟怎么样?随着社会的变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有何种变化呢?本研究拟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方法探索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随年代变迁的情况[6],从而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在中国期刊网(CNKI)检索平台上,以“SCL-90”“心理健康”“心理卫生”“高校”“大学”“教师”等为检索词在题名、关键词和摘要等项目下进行检索,以“1978—2014年”为检索时间。检索时还依据以下标准进行文献筛选:(1)研究必须以SCL-90为测量工具;(2)研究对象必须是国内大陆的高校教师,不包括取自港澳台等地的样本;(3)研究中SCL-90中各个因子的均值、标准差等必须报告;(4)研究发表年代在1978至2014年间。最终得到符合标准的文献42篇,发表时间为1996—2014年。鉴于论文发表时间比数据收集时间会有滞后。因此,数据收集时间要用发表时间减去两年[6]。对于部分研究采用0~4级计分的数据将各个得分加1,将其转换为1~5级的计分方式。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化情况
为考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年代的关系,即随年代的变迁情况,将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分与年代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年代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的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强迫和躯体化的均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发现,年代可以解释高校教师SCL-90中9个因子3%~8%的变异量,图1和图2也直观展示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化情况:高校教师心理SCL-90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呈下降的模式,但强迫和躯体化两个因子的均值则呈上升趋势。年代与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5个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p<0.01),这表明高校教师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五个因子上得分的差距随年代变大。
表1 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均值、标准差与年代的关系
图1 高校教师SCL-90总均分的变化趋势
图2 高校教师SCL-90的9个因子随年代的变化趋势
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化量。结果显示,1994年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的均值在1.28~1.78之间,而2012年各因子的均值在1.30~1.89之间,各因子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16~0.12,变化了-0.26~0.22个标准差(即效果量d值),而依据Cohen(1988)等人认为0.2<d<0.7为中效应,可见躯体化、强迫、抑郁和偏执4个因子的变化属于中效应,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在抑郁和偏执两方面的心理问题逐年减少,但在躯体化和强迫两方面的心理问题在逐年增多。
表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变化量
(二)不同高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性别、学历和职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探索不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特点。
首先在性别上,结果显示男女高校教师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不显著(t=0.072,p>0.05),但在具体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均值高于男教师,但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均值则低于男教师,如图3所示。这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在SCL-90的具体因子得分上存在结构性差异,不同性别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3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均值比较
在学历上,结果显示三组间的差异显著(F= 0.052,p>0.05),但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的差异显著,如图4所示。具体表现为:博士学历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上得分最高,硕士学历教师在敌对和偏执上的得分最高,本科学历教师在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得分最高。这表明不同学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结构性差异,不同学历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4 不同学历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均值比较
在职称上,结果显示四组间的差异显著(F= 293.253,p<0.001),如图5所示。各因子在职称上差异表现为:从助教到讲师随职称的上升而上升,但讲师到教授则随职称的上升而下降,这表明讲师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职称差异的分水岭。
图5 不同职称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均值比较
(一)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喜忧参半
在年代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面,结果显示高校教师SCL-90中的大部分因子的均值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且抑郁和偏执两个因子的减少属于中效应,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上升,尤其抑郁和偏执两个因子的提升最为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4,5],让我们看到可喜的一面,这可能一方面与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关,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的颁发与实施,另一方面可能是高校资源比较丰富,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时常邀请心理专家给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都会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高校教师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各方面的素养较高,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中的大部分因子要优于其他群体。但另一方面,结果还显示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两个因子逐年上升,且变化量也达到中效应,表明高校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在逐年增多,这是令我们担忧的,这可能与新一轮职称评审压力加大有关。在高校中,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直接相关,而职称又能决定个人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教师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更高职称而作息不规律,致使其躯体化、强迫症状加重,由于职称评定引发极端的事件屡见报道[7]。因此,我们应该喜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所取得的成效,但对于高校教师凸显的心理问题也应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不同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加大
结果还显示年代与SCL-90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不同高校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5个因子上差异逐年增大。为此,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性别、学历和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和特点,分析如下。
1.不同性别和学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
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性别和学历差异,与以往研究较为一致[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即高校教师在SCL-90的总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因子上的差异明显。在性别上表现为: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均值高于男教师,但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均值则低于男教师,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身心差异有关。一般认为女性具有敏感、细腻的个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繁杂的生活琐事,而男性则比较争强好胜,在家庭中承担顶梁柱的作用,这就使得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具有不同的压力,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历上表现为:博士学历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上得分最高,硕士学历教师在敌对和偏执上的得分最高,本科学历教师在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得分最高,这表明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也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不同性别和学历的高校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2.讲师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职称差异的分水岭
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职称差异,与以往研究较为一致[10,11],结果表明讲师在SCL-90及各因子上的得分最高,并成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职称差异的分水岭,从助教到讲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职称的上升而上升,而从讲师到教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职称的上升而下降。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职称晋升的难易度有关:一般而言,从助教到讲师的科研量要求比较低,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从讲师到副教授难度在逐年加大,特别是新一轮职称评审中对讲师晋升副教授提出博士学位的要求,这无疑会造成讲师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而高级职称教师(副教授、教授)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高级职称,相对而言不会面临急切的职称晋升需求,因此心理压力相对小些。这提示我们要给予中级职称及以下的教师予以更多关注,而这些老师大多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这也与《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喜忧参半,SCL-90总分及大部分因子逐年下降,但部分因子(躯体化和强迫)逐年上升。不同高校教师群体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逐年增大,其中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学历上呈结构性差异、讲师在SCL-90及各因子上的得分最高,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职称差异的分水岭。为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结合不同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最终使高等教育的提高得以根本性保障。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1-6-8(2).
[2]王磊.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9(4):163-166.
[3]田玉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6(11):14-15.
[4]刘纯姣.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1514-1517.
[5]钞雪林,万爱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6):149-151.
[6]Twenge JM.The duality of individualism:Attitudes toward women,generation me,and the method of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W omen Quarterly,2011,35(1):193-196.
[7]谢文,姚晓丹,靳晓燕.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12-8-28(1).
[8]刘文.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9]刘文,施培新,孟庆恩.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5):87-88.
[10]高艳华,刘国义,张艳娥,等.高校教师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4):87-89.
[11]甘静.内蒙古高校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吴强
A Transvers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University Teachers’M ental Health of China
WANG Haibin1,2,TANG Xiaochen2,XU Junhua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245041,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Shanghai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chang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scores on the SCL-90 in the past years (1978—2014)by the transverse historical analysis,and 20 827 sampleswere included in the data.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ine factorialmean scores of the SCL-90 changing over time as a whole,but also included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groups separat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correlations between SCL-90 mean scores and year of data collection were significant(-0.27~0.28),and the year could explain 3%~8%of the total variation of the nine factorialmean scores.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mental health have beenmixed over time.(2)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parts of SCL-90 scores and year of data collection were positive,suggesting that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mental health levelwasmore diverse than before.Specifically,there wer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education on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the lecturerwatershed their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teachers;mental health;SCL-90;transverse historical analysis;meta-analysis
B844.2
:A
:1673-8004(2015)04-0133-05
2014-10-3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研究”(项目号:09YJAXLX001)、黄山学院科研启动项目“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优化”(项目号:2014xkjq001)和黄山学院教研项目“情感教学在地方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探索”(项目号:2014JXYJ26)的研究成果。
汪海彬(1984—),男,安徽歙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情绪心理学研究。
徐俊华(1965—),男,安徽休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