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责任感的建筑学人

2015-01-12 09:01金磊
重庆建筑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筑系国家大剧院建筑学

金磊

《国·家·大剧院》一书虽是随笔式的读物,但它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国”指“匠人营国”,讲述了吴良镛院士跟随梁思成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故事,介绍了吴院士主持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这部分虽名为从北京到南通,但实则讲了许多城市,尤其讲述了百年来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实业家、建筑师、规划师,这些人的共性是都有一片为国家的情怀。“家”指“家在蓝旗营”,即清华建筑系研究住宅建筑的三位女教授——张守仪、李德耀和吕俊华。曾老师说,居者有其屋,有屋才有家,三位女学者,家住蓝旗营。通过融时代于一身的新中国住宅设计研究,展示了三位女教授的坎坷与贡献,更写实地反映了新中国住宅发展的历史脉络。“大剧院”指“情系国家大剧院”,截至作者2007年写作该文稿时,正值清华大学建校96周年,建筑系建系61周年,这期间,清华与清华建筑系已有至少50个年头与国家大剧院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该文全面揭示了以清华大学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学人与大剧院的不解之缘,尤其从正反两方的建筑观点全面揭秘了学者们对国家大剧院建设不同观念下的执著与精神。

《国·家·大剧院》用几乎近似建筑报告文学式的手法写“国”、写“家”、写“大剧院”,是当下一种极好的新中国建筑记忆的表达形式,它仿佛是一部全方位展示20世纪中国建筑史的宏大史诗,因为其中有建筑大师与泰斗级人物,有全景式的时代发展的典型事件;有新中国建筑作品的比对,更有鲜活的中国建筑文化之精神;有改革、有发展、有思辨、有批评;该书在关注新中国建筑学人命运的同时,更展示细节,再现建筑学人活生生的“故事”片段,是一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好书稿,更是“寄情感于博大里,寓思辨于审美中”的看客口述建筑“史书”。曾老师的文笔是极为流畅且朴实的,他讲述的细节与道理是很故事化的,不是灌输式的,令与他同龄的人(20世纪30年代出生)能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历史语境,也让当下中青年建筑师,在抓住某些事件与人物元素时,将自己带入那些历史时刻及事件之中。对此我时常在想,虽然学界与政界日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强调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但这个文化必须是我们理解的、优秀的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让人心悦诚服的文化。在这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确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不仅有中国建筑文化的尊严,更有应让外国人能赏析到的美感。所谓不能在建筑设计与建筑文化上矮化自己,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审美的方式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化,让国人乃至建筑界已动摇了的文化根基再坚固起来。

读曾昭奋 《国·家·大剧院》一书产生的感慨与联想还包括:它开启了建筑评论的新天地,或者说它在说明,建筑评论并非可有可无,它要成为当下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 “镜子”与“良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发展与建筑学人肩负的责任都在表明:建筑设计、建筑传播、建筑出版也要在重建斯文中远离浮躁,特别要告别各类作品中缺少涵养、修为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从容与静气。感谢在本书的编制中《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的李沉、朱有恒、苗淼、陈鹤等在图片资料、编排诸方面所做的努力,正是他们的积极加盟才使这本书得以顺利问世。在此我尤其要感谢曾昭奋教授的信任及鼓励,也愿借此文呈上对曾老师为中国建筑文化所做贡献之敬意,同时献给他2015年80周岁的诞辰日。

(摘自:曾昭奋著《国·家·大剧院》前言)

《国·家·大剧院》

曾昭奋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

定价:32.00元

猜你喜欢
建筑系国家大剧院建筑学
大剧院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