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5-01-12 02:40张靓冉阮标余咏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18期
关键词:组胺变应性鼻炎

张靓冉 阮标 余咏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云南昆明650032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靓冉△阮标▲余咏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云南昆明650032

当前,变应性鼻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诸多不良症状可引发哮喘、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等呼吸道炎症疾病,使得该病为社会关注。本文阐述了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以及药物、免疫、手术、抗IgE等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而探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更好方式,推动临床研究的发展。

变应性鼻炎;诊断进展;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变应原(过敏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而激发的Ig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等日益减少以致销声匿迹,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却日益增多。其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影响到10%~25%的人群[1]。AR虽不危及生命,但发病时有鼻塞、流鼻涕、鼻痒、打喷嚏以及嗅觉功能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睡眠、发音功能、面部发育、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问题,加重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

1 研究背景

Grossman最早提出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整体论的观点,指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2]。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在2008年将“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表现在呼吸道两个部分的综合征”这一论点体现于其指导性文件中[3]。从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变应性鼻炎(AR)同多种疾病亦有密切联系:临床上半数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亦兼患有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有密切关系,二者相互引发;变应性鼻炎是导致鼻咽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男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头颈部肿瘤具有负相关关系;男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出现功能性勃起障碍的机率较大[4]。

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受到鼻塞、眼痒等症状的严重影响,其精神情绪状况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多数变应性鼻炎患者感到身体疲惫、情绪易受波动、出现睡眠障碍、精神健康状况欠佳,更进一步出现心理疾患,如抑郁症、焦虑症和酗酒等[5],对于幼儿则将导致多动症、睡眠紊乱、学业不良等[6]。一项针对274 480名12~18岁韩国青少年所做的网络调查显示,多数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达31%,在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三大过敏相关疾病中,前两者与学龄前变应性鼻炎患儿(3~7岁)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关联性更密切[7]。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显示,青春期早期患变应性鼻炎的少年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升高,特别是重度抑郁症的出现时间更早[8]。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临床诊治过程中,既需要深入了解并掌握鼻相关基础知识,又要全面具有呼吸内科及相关器官的诊疗知识。分型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从症状表现的轻重程度以及临床特征入手,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大类[9];同时,依据症状持续的时间,可将变应性鼻炎分为持续性和间歇性两大类[10]。由此,该疾病有4种分型,即:轻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以及中重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这种分型方式出现在传统分类法(季节性和常年性)之后,其临床应用时间还较短[11]。而在具体诊断变应性鼻炎时,主要有询问病史、鼻部检查、鼻内镜检查、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常规项目;并配合鼻吸功能检测、鼻分泌物细菌检查、纤毛摆动频率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12]。必要时,还需将哮喘、咽炎等疾病进行综合考虑,以明确诊断[13]。

明确诊断及相关变应原后才可以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变应性鼻炎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减缓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目的

虽然目前我国据ARIA(2008)推荐对变应性鼻炎的阶梯治疗方案是:①轻度间歇性鼻炎:H1抗组胺药(口服或鼻内)和(或)减充血剂。②中-重度间歇性鼻炎:鼻内给予糖皮质激素(2 d/次);治疗1周后复查,如需要可加用H1抗组胺药和(或)短期内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③轻度持续性鼻炎:H1抗组胺药(口服或鼻内)或鼻内低剂量糖皮质激素(1次/d)。④中-重度持续性鼻炎:鼻内给予糖皮质激素(2 d/次),口服H1抗组胺药,或在治疗开始短期内口服糖皮质激素。

但是,随着现今医学的迅速发展及药物研究的突飞猛进,耳鼻喉科医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正在日益更新,用药剂量、疗程及药物配合治疗方法、疗效都大不相同,本文就该病最新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3 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是相对难以根治的疾病,但通过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就可能逐渐减轻或完全消除临床症状,从而达到长期治愈的效果。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主要由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术治疗和抗IgE治疗构成。

3.1 避免接触变应原

根据多地关于变应性鼻炎过敏原检测的报道[14-17],临床上常见的过敏原为:尘螨、猫狗毛、蟑螂、花粉、霉菌、食物过敏原、职业过敏原、冷空气等。

根据患者不同的过敏原进行预防,如对粉尘螨过敏者,尽量维持室内卫生干净整洁。对猫狗毛过敏者,避免在居家环境饲养宠物,在外尽量远离猫、狗聚集之处。对花粉过敏者,可在当地花卉植物传粉期戴口罩,避免吸入花粉,导致严重过敏性鼻炎症状。诸如此类,尽可能避免与已知过敏原的接触。

3.2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及ARIA专家共同编订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之后通过考虑医生建议、患者偏好、经济负担、耐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多次的更改与修订,该指南日臻完善了每一项推荐意见。

根据2009年(武夷山)AR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口服或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鼻用H1抗组胺药、鼻内减充血剂、孟鲁斯特纳(抗白三烯药)、鼻内抗胆碱能药物、肥大细胞膜稳定、中药。

3.2.1 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各个阶段:其可抑制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减少鼻黏膜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数目;稳定鼻黏膜上皮和血管内皮屏障;降低刺激受体敏感性;减轻炎症性鼻黏膜的水肿和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对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临床上使用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AR疗效最佳,临床上常用的鼻内激素为:布地奈德(雷诺考特)、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糠酸莫米松(内舒拿)等,常用剂型为鼻内喷剂。为临床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

近年来,局部激素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较为广泛,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抑制炎症效果已在临床上得到肯定,有效的提高疗效,减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与精神压力[18],专用于鼻腔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喷剂,其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19]。

使用鼻内激素喷剂可有效缓解鼻塞和流涕症状,也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白天疲倦感,且据田卓莎等报道表明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天使用1次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比使用抗组胺鼻喷雾剂能更有效地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它在减轻鼻部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和减少白天倦怠感比抗组胺鼻喷雾剂更有效,后者最大的作用是减轻流涕症状[20]。

3.2.2 抗组胺药为H1阻断剂,阻断外周组胺H1受体。它可抑制组胺引起的腺体分泌增多、血管扩张等,缓解不良症状[21],经过多年的药物研发,口服抗组胺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为氯苯那敏、赛庚啶、溴苯那敏等,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逐渐被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替代。第二代为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特非那丁、阿斯咪唑等,第三代为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抗组胺鼻喷剂中,常用氮卓斯汀鼻喷剂、左卡巴斯丁比喷剂。不管是口服制剂还是鼻内用药,都是临床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

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过程中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对控制和预防过敏反应速发相的鼻痒、喷嚏、流涕症状有效,对迟发相的鼻塞效果不明显[22]。

用药中一般要初始足量,持续用药,缓慢减药,如症状反复可反复用药治疗,与H2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23]。

部分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噢和非索非那定可通过乳汁分泌,因此不建议用于哺乳期妇女。鉴于孕妇妊娠期服用某些抗组胺药剂可以导致腭裂、泌尿生殖器官畸形、腹股沟疝发生等,故不推荐妊娠期使用。经过多年研究,第二、三代药物可在儿科医师指导下用于未成年儿童[24]。第二代抗组胺鼻喷剂见效快,具有较高的广谱抗炎活性[25]。

经过孔隽[26]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氮卓斯汀治疗的AR患者,不良反应罕见,也可改善鼻腔黏膜干燥情况,这也证实了鼻用抗组胺药物可快速、有效、安全的改善症状。

3.2.3 鼻内减充血剂鼻内减充血剂主要收缩鼻腔局部毛细血管,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减轻鼻塞。常用药物为麻黄碱和羟甲唑啉等,主要为局部应用。但对改善变应性鼻炎的陈发性喷嚏、流清涕和鼻痒、眼痒等症状无作用。不能长期用药,一般不超过7~10 d,停药出现反跳性鼻充血,长期使用易导致药物性鼻炎。口服减充血剂可能产生中枢兴奋和血压升高,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慎用。

3.2.4 抗白三烯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无中枢镇静作用、日服方便(1次/d)、对成人或儿童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等优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常作为局部用激素的辅助治疗。常用的抗白三烯药物为孟鲁斯特、扎鲁司特、普鲁斯特[27]。在多种药物中,孟鲁斯特是唯一被美国认可的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抗白三烯药物[28]。

我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孟鲁司特钠药物只对伴有下呼吸道高反应性、哮喘的患者更为有效。但从近年的临床及研究发现认为,该药物对变应性鼻炎的速发阶段及迟发阶段均有较好效果。目前研究表明孟鲁司特钠的应用有助于抑制白三烯受体、减轻鼻塞症状,对治疗合并哮喘的情况也很见效,且长期服用没有不良后果[29]。其作用机制被重新认识:①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②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促炎活性;③可显著抑制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炎性因子的释放。

经冯韶燕等[27]研究表明,抗白三烯药物联用鼻用激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鼻内激素,安全性好。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上,孟鲁司特钠有望被广泛应用,其临床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3.2.5鼻内抗胆碱能药物此外,对于近年临床研究较多、关注较为广泛的抗胆碱药物、减充血剂等药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抗胆碱药物可减少鼻内分泌物、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针对疾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30];减充血剂如盐酸麻黄碱点滴液,可减轻鼻塞、鼻黏膜肿胀等,但口服减充血剂通常不适用于幼儿[31]。

3.2.6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此类药物能够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常用药物为色甘酸钠。其对变应性鼻炎的鼻痒、喷嚏和流清涕症状较好,仅适用于轻症患者。色甘酸钠作为预防性用药最有效。因此必须在发病季节前使用,要使用几周后才产生最佳疗效[32]。其滴眼液制剂对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眼部症状有一定效果。

3.2.7 中药中医经过长期探索及总结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有二:一是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虚损;二是外因,多为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所致。外因与内因常合而为患,脾气不充,肾元亏虚都会致肺气虚弱,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发为此病[33]。中药药理表明,许多方剂或单味药,如桂枝汤、小青龙汤、麻黄汤、玉屏风散等均具有拮抗IgE抗体和组胺等活性介质的作用;许多活血化瘀药物如地龙、当归、川芍等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轻血液粘着而缓解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减轻鼻塞症状;补肾健脾药物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并能降低IgE水平,提高白介素和干扰素的水平而发挥抗过敏的作用。黄慧等[34,35]也对此做过临床研究。而配合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且治疗费用低廉,很多专科中医师已研究证实其效果显著,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待发展解决[36,37]。

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中药正在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变应性鼻炎在临床上的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其药物的选择与配伍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除了使用药物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治疗。例如,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各有不同,有些患者仅以鼻塞为主,有些患者则具有全部症状。医生应根据其临床经验,按照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给出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用药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类型,以联合用药方式为宜。如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患者多数不会到医院就诊,ARIA指南建议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物,但根据临床经验,局部抗组胺药物效果更优,且不良反应不明显。同时,对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为佳[38];轻度持续性患者的用药方案相似,但当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皮质类固醇的应用[39]。又如对中重度持续性患者,当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不良时,可考虑增加抗组胺药以及异丙托溴铵[40]。有学者曾对鼻用药剂进行实验,证明了鼻用抗组胺药物的良好治疗效果,并证明鼻用剂型的安全性要高于全身应用的剂型[41]。同时,中重度间歇性或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首先必用糖皮质激素,但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以喷嚏、分泌物多、鼻痒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口服抗组胺药物配伍。以鼻塞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首选孟鲁斯特钠药物配伍。对于伴有下呼吸道反应性增高、哮喘的患者,多选用孟鲁斯特钠药物。

3.3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一种通过机体免疫调节机制改变变应性鼻炎自然发展进程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疗效易出现波动。预防和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及防止其衍生哮喘,免疫疗法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的研究证明也越来越多。目前,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皮下注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服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两种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的疗程一般均为2年以上。其中,舌下含服疗法因其更便捷、安全可靠而更适于儿童群体[42],且其疗效已经得到多位专科医师的研究证实[43-44]。国外研究发现,舌下免疫治疗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且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与症状减缓的程度呈正相关[45]。但相对而言,脱敏治疗仍然是公认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体质方面的唯一疗法[46],长效脱敏治疗法的安全性也被认可和不断推广[47]。

尽管SIT的作用机制尚不明了,还有待探索,但临床已经证实其治疗的有效性:①SIT能有效减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有长期疗效,患者治疗结束后能至少保持3年的良好状况;③能够预防新的致敏产生;④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进一步发展成为哮喘;⑤综合考虑治疗费用及治疗效果,从长远来看,SIT有较好的经济效益[48]。此结论也被陈阳静等[45]研究证明。

然而,由于SIT的推广,患者接受程度,SIT临床上操作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导致SIT在临床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特异性免疫SIT所产生不良反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病情;②患者对变应原的敏感性;③变应原的类别、标准化程度;④治疗计量等。但在实际治疗中我们却可以采用联合用药去减少、消除不良反应。例如:可以用口服H1抗组胺药物或重组人单克隆抗IgE抗体,来降低全身反应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提高SIT的疗效[50]。

近期美国发表的一份关于SIT临床指南提出,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SIT。特别是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这种联合用药的主要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SIT可以阻止或逆转变应性鼻炎的发展进程,这一作用是普通药物治疗所无法取代的;二是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缓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提高SIT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因此,药物治疗及SIT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疗效更优。

3.4 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很多变应性鼻炎患者病程长、症状严重、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效果都不佳,加之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减充血剂都不宜长期使用,可行手术治疗。其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的下鼻甲肥大、影响鼻腔功能的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变应性鼻炎已有继发性的鼻窦炎患者、霉菌性过敏性鼻窦炎患者。常见的有下鼻甲面膜下部分切除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而激光和射频辅助下施行手术更为微创[57]。手术中,以破坏一部分鼻腔黏膜来降低变态反应,同时以去除一部分下鼻甲组织来扩展鼻腔通气的范围[52]。临床上,大多以手术疗法作为免疫治疗的辅助手段[53]。我国学者实验表明,低温等离子融切筛前神经术对变应性鼻炎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均较好[54]。

3.5 抗IgE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年研究发现,抗IgE治疗法不仅能缓解鼻炎的不良症状,依从性也较佳,对兼具鼻炎及哮喘的患者可减缓哮喘发作的频率[55]。这一疗法是对人体内的单克隆IgE抗体进行重组,由此减少循环IgE的数量,并抑制IgE与嗜碱细胞、肥大细胞之间的作用力。目前美国已准许IgE疗法用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的治疗[56],不过临床研究也发现,抗IgE疗法在剂量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57]。现阶段,IgE疗法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论证,可将其作为混合式疗法之一[58]。 4展望

炎症通常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一个部位,因此,变应性鼻炎也常可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炎症疾病,这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一个研究重点[59]。通过对变应性鼻炎的深入研究,在分型诊断、明确病因、治疗方案以及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联性等方面,医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不过,一些问题也依然存在,有待临床医学的突破:如何综合运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来根治疾病,而不仅停留在控制炎症的层面;进一步保证用药安全;明确皮下免疫疗法和舌下免疫疗法的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等问题,以期达到脱敏治疗方法的水平;推进激光和射频辅助下手术的效果,以保证在微创手术下降低变态反应,达到长远的治疗效果;丰富抗IgE治疗法的临床论证,研究其缓解哮喘症状的途径,并使其逐渐从混合式疗法之一的现状中独立出来。

[1]Strachan D,Sibbald B,Weiland S,et al.Worldwide variations in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in children[J].Pediatr Allergy Immuno,1997,8:161.

[2]Grossman J.One airway,one disease[J].Chest,2010,111(2 Suppl):11S-16S.

[3]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2008 upda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A(2)LEN and allergen)[J].Allergy,2008,63(Suppl 86):8-16.

[4]张罗.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严峻挑战[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科,2014,49(4):265-267.

[5]Nathan RA.Ne burden of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Asthma Proc,2007,28(1):3-9.

[6]Blaiss MS.Pediatric allergic rhinitis.physical and mentalcomplications[J].Allergy Asthma Proc,2008,29(1):1-6.

[7]Chang HY,Seo JH,Kim HY,et al.Allergic diseases in preschoolers are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3, 5(5):315-321.

[8]Chen MH,Su TP,Chen YS,et al.Allergic rhinitis in adolescence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Affect Disord,2013,145(1):49-53.

[9]李艳青,梁辉,陈旭辉,等.截敏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 16(11):648-651.

[10]王芳.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11]李娟.苯环喹溴铵的药效学研究与安全性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08.

[12]刘军.射频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对血清与鼻黏膜中神经肽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1.

[13]王家福.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46例疗效[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2,24(3):191-192.

[14]齐景翠,赵玉林,李伟亚.郑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变应原谱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5):404-406.

[15]李江丽,刘积平,文玉敏.百色市儿童变应性鼻炎过敏原调查与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885-886.

[16]张蕾,艾涛,罗荣华.成都地区1123例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23):550-552.

[17]奚玲.过敏性鼻炎未成年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4):710-713.

[18]安静娟,王东方.影响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黏膜上皮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78-80.

[19]陈华,苏亮.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新疗法[J].临床医学,2012,(7):78.

[20]田卓莎,宋岩.抗组胺鼻喷雾剂与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 13(1):146.

[21]刘敏,张大铮,黄倩,等.下鼻甲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综述[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0,9(1):2-5.

[22]刘保国,李志英,李宗珊,等.抗组胺药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85-86.

[23]Greaves MW,Tan KT.Chronic urticaria:recent advances[J].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07,33(1-2):134-143.

[24]安芳.第二代抗组胺药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9,23(24):381-383.

[25]朱瑾.变应性鼻炎治疗现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5):319-320.

[26]孔隽.氮卓斯汀喷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J].药物与临床,2015,1:62-63.

[27]冯韶燕,樊韵平,李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系统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3):207-211.

[28]Van hoecke H,Vandenbulcke L,Vancauwenberge P.Histamine and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m in the treatment oI allergic rhinitis:An update[J].Drugs,2007,67: 2717-2726.

[29]徐珊宁,陈苏,徐芸.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J].福建中医药杂志,2011,56(3):25.

[30]张陛丞,韩德民,王琪,等.聚焦超声扫描对兔气管黏膜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4):206-208.

[31]张辉.变应性鼻炎iNOS-NO通路和外周血EOS-干细胞通路及其在药物治疗评价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6.

[32]王树楹,吕梅,杜翠萍,等.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2):145-146.

[33]朱和军.变应性鼻炎中西医治疗现状概述[J].光明中医,2015,30(2):393-395.

[34]黄慧.益气固表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6):87-88.

[35]宋建华,杨青.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5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24-125.

[36]赵小慧.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174-176.

[37]李敏,张勤修,刘洋.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4):81-82. [38]林源泉.过敏性鼻炎中医常见证型的定量诊断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39]闫小会,马瑞霞,陈巧英,等.银川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2013,35(3):234-236.

[40]王晓君.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共治的临床观察[D].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

[41]Laforce CF,Corren J,Wheeler WJ,et al.Efficacy of azelastine nasalsp ray in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who remain symp tomatic after treatment with fexofenadine[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0,93:1542-1591.

[42]金慧鸣.辨证治疗变应性鼻炎86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10):615-616.

[43]吴国谦.标准化粉尘瞒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5,21(2):95-96.

[44]张志敏,李国义,陈向军.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24(3):281-283.

[45]Brimnes J,Kildsgaard J,Jacobi H,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reduces allergic symptoms in a mouse model of rhinitis[J].Clin Expallergy,2011,64(6):849-857.

[46]黄桂锋.培土生金法治疗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7]葛荣明,余少卿.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9):777-780.

[48]梁美君,徐睿,许庚.变应性鼻炎研究新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9(3):202-206.

[49]陈阳静,高建民,赵谦.变应性鼻炎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沦坛,2015,19(4):483-484. [50]程雷.变应性鼻炎特异性舌下免疫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3):197-198.

[51]王爱平.补气助阳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52]黄嫚.电针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53]陈亚权.阿罗格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1,8(2):16.

[54]陆秋天,梁建平,刘蓓,等.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16(5):204-205. [55]徐夏,陈国强,汪建,等.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9):539-540.

[56]杨启圣.针药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57]张世中.鼻敏温阳方对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48-50.

[58]陈天会,杨盈坡,安伟,等.鼻内镜下高能量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25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 40(18):1829-1830.

[59]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6):368-373.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ZHANG LiangranRUAN BiaoYU Yongmei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Kunming650032,China

At present,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is on the rise.The many adverse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results in triggering asthma,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airway inflammatory diseases such as sinusitis, makes the disease the concern of the socie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immunity,surgery and the IgE therapy,so as to explore better ways to treat allergic rhiniti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research.

Allergic rhinitis;The progress on diagnosis;The progress on treatment

图1 右侧甲状腺微小癌(乳头状癌)(见内文第110页)图1a为轴位CT平扫示右侧甲状腺内一直径约0.7 cm大小、低密度结节灶;图1b为轴位CT增强扫描示右侧甲状腺结节灶明显强化,边缘不光整,呈不规则分叶状;图1c为常规二维超声示右侧甲状腺见一低回声的结节灶,内部回声均匀,边缘毛糙,不光整;图1d显微镜下见甲状腺乳头状癌呈浸润性生长伴硬化性间质,侵犯甲状腺被膜(HE×40)

图2左侧甲状腺微小癌(髓样癌)(见内文第110页)图2a为轴位CT平扫示右侧甲状腺内一直径约0.8 cm的低密度结节灶;图2b为轴位CT增强扫描示左侧甲状腺结节灶明显强化,甲状腺边缘连线中断,病灶图出于甲状腺轮廓之外;图2c为常规二维超声示右侧甲状腺见一低回声的结节灶,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欠清,累犯被膜;图2d显微镜下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犯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HE×40)

图3 右侧甲状腺微小癌(乳头状癌)(见内文第111页)图3a为轴位CT平扫示右侧甲状腺后缘直径约0.6 cm的低密度结节灶,内见细颗粒状钙化;图3b为增强扫描示右侧甲状腺病灶明显强化,突出于甲状腺轮廓之外;图3c为常规二维超声示右侧甲状腺见一低回声的结节灶,内见沙砾样强回声光点,后方声影不明显;图3d显微镜下见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支状乳头结构,有纤维血管轴心,并可见砂砾体(箭头)(HE×40)

图4 左侧甲状腺微小癌(乳头状癌)(见内文第111页)图4a为轴位CT平扫示右侧甲状腺内一直径约0.9 cm大小的低密度结节灶,密度均匀;图4b为轴位CT增强扫描示左侧甲状腺结节灶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约138 HU;图4c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甲状腺病灶血供丰富,CDFI显示病灶内部血流信号Ⅱ级;图4 d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显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结构(黑箭头)及特征性的细胞核,核卵圆形,缺乏极性,毛玻璃样或浅染,核拥挤、重叠,有核沟(HE×200)

图5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见内文第111页)图5a为轴位CT增强示右颈Ⅳ区囊实性的肿大淋巴结;图5b CT增强示右颈Ⅳ区肿大淋巴结实质性部分明显强化;图5c常规二维超声示右颈Ⅳ区囊实性肿大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伴有沙砾样强光点和液性暗区;图5d显微镜下见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伴囊性变,囊壁被覆立方上皮(黑箭头)(HE×40)

R765.2

A

1673-9701(2015)18-0155-06

2015-03-30)

△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组胺变应性鼻炎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