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银幕“宅男”

2015-01-11 13:20聂伟
东方电影 2015年8期
关键词:青春片华语爱情

文/ 聂伟

寻找银幕“宅男”

文/ 聂伟

著名学者

专业影迷与批评家、上海大学教授

代表著作:《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 等

当前青春片滚滚浪潮泥石俱下且呈绵绵不绝之势,市面上一度很流行“十年修得柯景腾,百年修得王小贱,千年修得李大仁,万年修得何以琛”的说法。从“傲娇帝”“奶油派”“深情哥”到“壁咚男”,新世纪以来华语青春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塑造充满了话题效应,虽然银幕上的表演尽皆过火,情节逻辑处处存在瓶颈与“结石”,依然能屡创神迹、弹眼落睛。

如果说,伴随新媒体深度介入传统的电影产业格局,导致类型边界原本不甚清晰的华语青春片演变成为更具开放性的概念,那么新媒体的影响力不仅止于影片的市场营销环节,也似乎于不经意之间调整着观众的审美焦点。传统审美意义上那些青年呐喊者、反抗者或奋斗者,不再是唯一被银幕消费的核心主角或正统男神,另一些曾经处于故事关系网底层位置的边缘人物正悄然向中心区域游移,如《微爱》《恋爱前规则》《追爱大布局》《爱情银行》《意外的恋爱时光》《分手说爱你》《大宅男》《十万个冷笑话》等影片中的“宅男”,凭借自新媒体社会文化土壤孕育而生的“穴居者”气质,塑造着另一类呼之欲出的青年银幕形象。这些隐匿在光鲜衣着背后的宅男们承载着新世代青年群体的“蛋壳”心理:自我封闭、被动参与,却同样期待爱情来临与友情慰藉。对他们来说,“宅”如同蜗牛脆弱的外壳,呵护思想的软体,在虚拟空间的过程性与情境性体验中,编织专属于他们的“意向性生活”和想像式的行为模式。

与斗志昂扬的“中国合伙人”,抑或激情澎湃的“同桌的你”形成鲜明对比,宅男一出场就被定义为鄙视或打趣的对象。《微爱》的无名编剧沙果似乎永远都在电脑前奋笔疾书,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苛刻要求而昼夜不分、工作不息;《追爱大布局》的吴全顺面戴一副硕大的眼镜,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无精打采的萎靡之态;《恋爱前规则》中的陆飞被刻画为只能接受女性施救的弱势男性,两人的爱情节奏完全由女性单方面操控。

这批被指认为“亚健康”状态的宅男被“给予”如出一辙的银幕形象:消瘦木讷、不修边幅、笨手拙脚、不善言辞。他们自我封闭,这种封闭既可以是物理空间的“宅”,恰如陆飞在《恋爱前规则》中始终没有踏出房门半步;也可以是心灵世界的“宅”,如《爱情银行》的何沐阳无力走出多年前的失恋阴影。自我封闭必然导致他们的心理成长滞后,《意外的恋爱时光》与《分手说爱你》的男主角都与电子游戏结下不解之缘,暗示“技术控”在现实世界的幼稚与无力。大多数宅男乐于“宅”,且只能形影相吊地“穴居”在屋内,对其追求的异性对象都怀有孩童式的精神爱恋。爱情追逐赛中,宅男总是扮演守株待兔的那一方,在开始阶段自甘陪衬角色,伺机削弱情敌的男性气质,此消彼长之间逐渐将自我提升为对抗性角色,最终收获爱情,同时确定自己的核心主角身份。由此,华语青春片的宅男们常常以“先抑后扬”的银幕叙事,嵌套进青年男女偶像剧爱恨交织的陈旧桥段,其滑稽刻板的形象颇能迎合消费群体基于自我优越心理的观影快感。在此过程中,陈柏霖、萧敬腾等人的角色扮演逐渐成为银幕宅男的标配形象,而放眼国际影坛,已经出现心胸狭隘、自私善妒、精通网络、智商颇高的马克·扎克伯格之类的“海扁王”式的角色。有理由相信,以“微信”寻爱并渐入佳境的沙果、借助电脑与网络完成“追爱大布局”的吴全顺等人,只是华语青春片“宅男”界的媒体先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多媒体作为生活语境的“宅男”将更加频繁地浮现于青春片的人物序列。

猜你喜欢
青春片华语爱情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不谈爱情很幸福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文艺范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