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2015-01-10 02:51伍燕南王跃
关键词:苏州市土地利用苏州

伍燕南,王跃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苏州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伍燕南,王跃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基于苏州2006-2010年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结果表明,苏州人均土地面积持续降低,生态亏损严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利用效率不高;耕地量质同降,粮食安全遭受威胁;生态空间相对稳定,生态效益低;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人居环境有待改善。为此提出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土地空间布局等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城市扩展;土地资源利用;生态安全;苏州

城市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它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地资源的多少及合理利用与否是关乎地区发展和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1]。苏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图1),进而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状态[2-3],虽然近年来有所意识,但由于受经济发展需求的胁迫,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工业用地猛增等一系列与长远生态安全效益相矛盾的土地资源破坏现象仍然存在,已成为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因此,深入探讨近年来苏州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及其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不仅对研究区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性,而且对其他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1 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1991-2004年)

1 存在问题

1.1 人均土地面积持续降低,生态亏损严重

苏州原本就是人多地少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迅猛增加,至2010年底全市人口达637.66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1.58万人(未包括流动人口),致使人均土地面积持续下降,2010年仅为0.133 hm2,是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2.4 hm2的水平,人地矛盾加剧。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土地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将苏州的各类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费折算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等六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经均衡处理后统计其生态足迹。结果表明,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6年的4.66 hm2升至2010年的6.48 hm2。相对而言,苏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27 hm2,因此,生态足迹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出现明显的生态赤字,且不断增加,由4.38 hm2上升到6.21 hm2(图2),生态消耗入不敷出,城市生态系统处于明显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图2 2006-2010年苏州市生态足迹变化

1.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城市的成长发育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上世纪80年代,苏州依靠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90年代,苏州又依靠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苏州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用地不断扩张,致使乡村土地向城市用地转移,农业用地向城市功能用地转移,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

但城市空间适度、合理的规模才是理想的模式,过快或过慢的发展都将影响城市整体的发展[4]。2010年,苏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大到654.01 km2,较上一年增加了3.01%,而同期苏州市人口637.66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0.69%,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4.36,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5],表明土地的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市化。虽然这其中有城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大的急切需求,但仍表现出了过度扩展、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同时,2010年,人均建设用地升至103 m2/人,达到我国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00 m2/人的最高定额标准,更是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 m2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 m2的水平,表明城市土地利用还较浪费。依此,如果按照目前人口、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浪费的相关性继续发展,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苏州土地资源还可以开发5-6年;不保护基本农田,也只能开发建设8-9年[6]。

1.3 耕地量质同降,粮食安全遭受威胁

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不断减少,虽然近年来加强耕地保护,但仍有下降趋势。2006-2010年,苏州市的耕地从239 650 hm2减少到225 240 hm2,年均减少1.24%,而总人口的持续增长,致使人均耕地从2006年的0.039 hm2下降到2010年的0.035 hm2,明显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 hm2的人均耕地警戒水平。同时,城市用地扩张占用的大量土地主要是城乡结合部、村镇周边的优质农用地,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据研究,苏州市城镇扩张占用的耕地中近70%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优质土壤资源[7]。在减少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高达三分之二,但补充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只占三分之一。

由此,在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严重威胁到了粮食生产安全。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地区粮食总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当地的粮食需求,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断缩减,1995年起区域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实现粮食自给,虽然近年来在技术支撑下,粮食产量呈波动式上升,但年产量持续不足115万t,人均粮食仅180 kg(见表1),而实际年粮食消耗量达350万t,自给率不足三成。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曾经的“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也面临着粮食不足的危险,这不仅对地区的生产产生影响,也对全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压力。

表1 2006-2010年苏州市粮食生产变化

1.4 生态空间相对稳定,生态效益低

除耕地外,园林地、水域等是构建城市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2006-2010年,苏州水域面积相对稳定,林园地有所减少,但总体变化不大(见表2),反映出苏州市城市生态空间相对稳定。

表2 2006-2010年苏州市主要土地类型面积变化/hm2

尽管城市生态空间量相对稳定,但其生态效益却大大降低。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发展,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对乡村和郊野土地的大规模平整及河道水系整治,城市建筑、道路网的建设,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代之以人工的林园地,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和景观格局;另一方面,这些林园地主要分布在郊外,且随着城市建设区的扩展,使林地相互分离,而中心城区更是以城市公园、道路与河流两侧绿化带、文化广场和建筑群内部绿化等小型、分散的绿地形式为主,城市生态空间严重破碎化,加剧了自然生态功能的恶化[8]。

1.5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就中心城区而言,与国内外代表性城市相比,苏州目前建设用地的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居住和道路广场、绿化用地偏低(见表3)。从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构成分析,截止2010年底,苏州市工业用地为第一大项用地,占市区总建设用地的36.4%,大大超过国外一般城市10%左右的比例,也超过了国内规定的工业用地比例30%的上限值;各类居住用地为第二大项用地,占23.4%,市区人口密度为2 468人/km2,高于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古城区人口密度更高达1.4万人/km2。而从2006-2010年的用地结构变化看,苏州市区建成区各类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持续增加,尤其是工业用地上升8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城市总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增长速度,是苏州中心城区增长速度最快、绝对值增加最多的用地;居住用地、道路广场和绿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这些恰恰是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表3 2006-2010年苏州市区主要建设用地统计表

2 苏州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土地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苏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1 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

苏州土地资源表现的相关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人口的不断增加。近几年苏州市人口不断增加,在为苏州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耗用了大量的资源。在苏州生态足迹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人均生态承载力日趋降低,因此,必须转变城市化发展的方式,由人口城市化向社会城市化转变。

至2012年苏州人口已达1 300万(包括流动人口),城市化水平达70.6%,这对城市资源产生巨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状态。虽然粮食、水等资源可借助异地生产、调集进行补充,但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决定了其对城市人口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限定性,苏州在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要保障正常的人均占有量,必须适度控制人口增长(见表4)[9],考虑到城市环境对生态保护地的需求,未来苏州市人口发展空间在150-200万,应着力通过提升城市环境与服务水平,达到城市化的真正目的。

表4 基于土地资源安全的苏州市人口发展预测

2.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是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一方面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围绕“文化名城、特色园林城市”等建设目标,按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保护耕地,适度增长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减缓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张速度等构建起合理的土地利用框架,优先保障生态用地,大规模进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太湖湿地和沿江滩涂等重点生态用地区域的建设,稳定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控制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确保全市耕地总量稳定在309 315.8 hm2,2006-2020年规划中提出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保持在232 365.1 hm2以上,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7 078.4 hm2,然而2010年实际耕地面积为225 240 hm2,建设用地面积为194 088 hm2,表明城市迅猛发展已超过了现行规划预期,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也已突破,甚至已超出了2020年耕地保持228 590.1 hm2以上、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3 289.9 hm2以内的限定。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否则将失去其管控作用,规划将毫无意义。应着力加强现有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优化利用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将城市发展由粗放扩展向精明增长转移[10],由此缓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

城市土地资源中一定的生态空间的“量”,能给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持,是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当前,苏州已明确“四个百万亩”总体产业布局,即百万亩优质粮油工程、百万亩高效园艺工程、百万亩特种水产工程、百万亩生态林地工程。这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更是守住生态安全防线,保护战略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今后,苏州还将加大各类生态用地的建设,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重不低于37%,生态用地占比不低于50%。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既展现江南“鱼米之乡”风貌,又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

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还应加强生态空间“质”的提升。苏州目前已构筑起了林、园、水与点、线、面相结合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层次分明的生态空间模式,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不同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接口”,协同发展,避免生态空间的破碎化、生态廊道的断裂带来的生态效应的降低。同时,在改动和干预自然的过程中,要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审慎地“装点自然”,理想的城市生态空间应该到处有原始自然的影子,在远郊有大片的自然水、林地,在城市边缘地带,有更多的水道、山丘等绿色和蓝色廊道,在城市中心区甚至是最繁华的社区,有属于小环境的纯自然状态,从而塑造出生态和谐健康、景色美丽怡人的城市整体空间特色。

2.4 优化中心城区土地空间布局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空间狭小,苏州中心城区高强度的开发造成工业用地过大,绿色空间不足,公共休闲空间少,无法容纳必要的公共设施等状况。同时,中心城区及其周围的居住区开发由于先天不足,只能小规模进行,影响到城市的综合面貌。今后应统筹生产服务、居住、交通、生态等各类用地需求,加强用地结构及布局的调整,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在建设用地拓展方向上,为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育自然生态环境、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主要是东部、南部和北部,西部因为太湖山水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为保护其生态完整性,采取控制性发展,由此形成中心城市分工合理、梯度有序的土地利用结构。

3 结语

土地被誉为“万物之母”,是人类生产生活最根本的物质要素之一,而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被赋予更多的要求,粮食供给、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无一不依赖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整个城市发展具有突出的生态意义。苏州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短缺,面临着生态亏损严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空间效益较低等多重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城市外延式发展模式,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集约利用土地,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构建起生态良性循环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1]张虹波,刘黎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77-85.

[2]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

[3]郭斌,任志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动态测评[J].城市规划,2010,34(2):25-29.

[4]厉伟,李银,但承龙.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2):65-70.

[5]寿金宝,栾淑梅.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J].农业经济,2010,17(1):71-72.

[6]张瑜.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用地评定方法与途径——苏州市生态敏感性和用地适宜度模型构建[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7.

[7]李桂林,陈杰,孙志英.近20年来苏州市城市化与非农用地扩张动态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1):38-42.

[8]仇江啸,王效科,逯非,等.城市景观破碎化格局与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北京城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2,32(9):2659-2669.

[9]黄耀志.苏州市土地承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3(4):14-17.

[10]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Ecological security in land resources use of Suzhou

WU Yannan,WANG Yu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ST,Suzhou 215009,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6 to 2010 of Suzhou,we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land resources use accompany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area per capita decreases and ecological loss is serious;as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s,the efficiency of space utilization is not high;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duces and food security is threatened;the ecological space is relatively stable,but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s low;the central city land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it is suggested to transform the city development mode,strength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space,and optimize the central city land space layout.

urban expansion;land resources use;ecological security;Suzhou

X171

A

1672-0687(2015)01-0069-05

责任编辑:谢金春

2014-06-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319);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C-24)

伍燕南(1968-),女,江苏东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苏州市土地利用苏州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