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齐凤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2-02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课,实质上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作为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其中很可能与他们的汉语语言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从牙牙学语开始,语言环境就是苗语,在幼年语言启蒙期,自然习得的就是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及文化传统,直至入学,他们才正式学习汉语。因此,在苗族地区,有很多学生连一般的汉语都不会讲,或能说几句,但较为勉强,更别提要他们去说普通话了。可见,苗族学生的语言规范标准面临的困难不小。在我执教的村小中,我根据苗族学生的特点,针对以上的难题积极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对学生耐心引导,热情鼓励,使他们通过语文学习后,人人能用比较规范标准的汉语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1、打好汉语基础,摆脱苗语影响
苗族学生因受本地区语言环境的影响,自幼习惯用苗语口头表达,与人交流。而苗语在措辞、语序、语法等方面的表述与汉语差异较大,如“猪肉”,苗语语序习惯说成“肉猪”,意思大不一样;又如“杀猪”,苗语常说成“打猪”(直译),意思也完全不同了。此外,在语音上,苗语鼻音较明显,卷舌音较多,音调较重,与汉语语音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着力引导学生学好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如汉语拼音、组词、造句等基础知识。特别是汉语拼音,是学习好普通话的关键,更应该从低年级教学抓好,加强训练,常抓不懈。先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之后,再尝试逐渐用汉语去表达,自觉摆脱苗语的影响,才可能说出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2、营造汉语环境,提倡标准语言
苗族地区学生用汉语语言学习起步相对较晚,所掌握的字词又很有限,如不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势必会影响到其语言水平的发展。所以在学校里,我要求学生尽量用普通话来说话,能说多少是多少,说错或说得不好不要紧;遇到不会表达的鼓励学生积极向老师请教。在校外也倡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表达。因为普通话语法规范,是标准的语言。
3、以听促讲,以读助说
听说训练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达到促进苗族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在具体训练中,我遵循学生听觉与思维发展的规律,按照“导、听、说、评”训练程序进行。方式多种,我根据本地条件而定,如通过听语文朗读录音带,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受到标准语言的熏陶感染,经过潜移默化,进而转化为内在的一种兴趣,由语言欣赏而逐渐变为语言能力。读也是一种有效提高普通话、规范语言标准的途径之一。读的内容很广泛,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选读那些语法规范标准、经久不衰的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读时可以放声,可以轻声,也可以默读,心读。出声读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唱读,无声读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语去暗读;还有一种可以是嘴动声不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效促进他们语言的规范标准。
4、创设情趣,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就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激发兴趣对语言教学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创设情趣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设置一种情景和境地,提供语言素材,引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地球清洁师》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戴头饰表演不同角色并发表不同的观点,并且让学生分别朗诵各种动物对地球清洁起到的作用,学生一旦进入特定情境里了,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也就相对比较规范标准了。
5、多给学生鼓励,增强表达信心
苗族学生胆子大多比较小,羞于在公共场合与人交流表达,加之汉语基础薄弱,汉语表达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平时在语言训练时,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即使他们的语言还不怎么标准规范,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处,及时给与肯定,而不要因急于求成而草率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呵护好苗族学生的汉语语言之苗,树立和增强用标准规范的语言与人表达交流的信心。
总之,苗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规范化是一个具体明确而又长期艰难的过程,事关学生将来的发展,是苗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可遵循、摸索。但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耐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