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71-02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总结出“一引二练”教学法,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这种教学法,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关于“引”
所谓的“引”即知识的迁移过程。用“引”诱导新课,引入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只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选择良好的“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入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学习新课前,选择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铺垫,促进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教学往往通过学生已学的旧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启发学生以现有知识为基础,构建问题的解答方法。例如,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兔多少只?因为学生掌握了一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因此以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做铺垫引入新知识。先把例3改成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1)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养白兔多少只?(2)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只?学生解答后,通过观察,找出两题之间的联系,再把两题合拼成一道题,从而引出例3,这一环节,为学生展现出例3的结构特点以及解答方法。使学生能独立解答例3。再如,混合运算16×4+6×3,教学新知识前,教师把例题改成两道已学过的题型:16×4+18,64+6×3。学生通过计算后,观察两道题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改写成乘积的形式,从而引出例题。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两步计算的基础上独自寻求出三步计算题计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恰当地设计“引”,既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2、实物操作,直观引入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往往对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引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各种教具和学具,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除法42÷2。在教学前,教师先把例题改写成40÷2,2÷2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方法,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列出式子让学生观察,两小棒共有多少根,都平均分成2份,每份共有多少根?从而引出例题42÷2,最后让学生观察比较42÷2与40÷2=20,2÷2=1,20+1=21有什么联系?在比较中,教师抓住42÷2的结果设问,会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思考,独立去获得新知识。
二、关于“练”
“练”在小学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练习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形成一定的技能,它是第二次发散思维的主线。练习题必须要精心设计,必须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认识结构。其形式主要包括:巩固练习,对比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即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题到发散题,形式多样,富有思考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逐步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智力潜能得以开发,具体做法如下:
1、巩固练习。既模仿性练习,因为思维起点较低,所以差生也能参与。具体设计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体现巩固新的要点,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牢固掌握。
2、比较性练习。比较是思维上区分客体,确定异同的思维方法,它是正确分析、科学综合的必要基础,也是合理进行抽象概括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新知识后,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相关或相似的旧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发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退”的方法,即把要求退一步,由要求唯一,退到要求不唯一;二是“进”的方法,对于答案唯一,解题思路、方法不唯一的问题,可作进一步要求;三是“拆”的方法,拆掉一个条件,使原问题变成一个条件不完备的问题,让学生探求答案;四是求异与求同结合的方法,几个相关联的具体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思维从求异到求同。
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学习活动,它对于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引”和“练”两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由“引”学习方法,由“练”培养技能,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