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旭辉
【摘要】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指初、高中两个学段之间英语教学的顺利“过渡”。本文分析了初高中英语在内容难度、学习侧重点、教材结构、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初高中英语在教法衔接、学法衔接、内容衔接、评价衔接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差异 英语衔接 教学方法 内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07-03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指初、高中两学段之间英语教学的顺利“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渐进、持续和高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的初高中学段英语学习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一些学校初高中英语教学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其结果使得英语教师忽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总体规划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整体上的持续和高效。为了更有利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后续发展,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效益,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初高中英语学习存在的差异,不断探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方法途径。
一、初高中英语学习存在的差异
1. 由于《课标》要求的不同,学习内容难度上存在差异
比较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五级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不难发现各维度上语言要求的提高。以词汇为例,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约1500生词,200—300个短语以及基本的语法知识。而高中则要达到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语法结构明显复杂了,与初中相比,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定语从句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系统学习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等新的语法内容。
2. 由于阶段性目标的变化,语言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语言技能而言,初中在侧重听说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读写能力的训练;而高中在兼顾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更为侧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高中英语学习与测试的重点已从初中的基础知识转向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
3. 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习目标的调整变化,教材结构也有所变化。高中每个单元中除侧重读写能力培养外,加大了文化体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总结与反思能力的训练。如,高中教材的单元内容中大多都有含有“Summing Up”和“Learning Tip”等类型的要求。
4. 由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学习方式策略需要不断更新
以语法、词汇学习为例,初中教学过程中,以讲解、归纳后记忆、操练和运用为主要形式;而高中则需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从语言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然后进行运用。除此,因高中学习环境的重新组合及多样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富于指导性,学生学习更趋于自主化,因此,学生如仍沿用初中学法而不进行预习、复习、总结等自主规划或调整,就会使初高中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建议
据此差异,需要我们极早探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研讨,探究发展。
(一)教法衔接
1. 通过理解性输入和运用,加强词汇语块积累
在可理解的输入过程中,进行词汇、语块教学,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如:
1)让语境本身解释新授单词
John took out a collapsible bicycle, unfolded it and rode to school.
Chores take up much of my mothers time. She has to get water and firewood for the family after work. So she has no time to relax herself.
2)One defines a word and the other guesses it.
S1: It can be a noun or a verb. As a verb, it means to see something in advance.
S2: Is it “preview”?
S1: Youre right. Now its your turn.
3)Play a game called “Whats your dream?” Work in pairs and tell each other your dream. Use the phrases “dream of” and “honest with” in your sentences.
S1: I dream of becoming an important writer. But to be honest with you, I know I shall be very lucky if I work for a newspaper.
S2: I dream of being a film star. But to be honest with you, I know I cant act well.
此外,还可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块教学。如:提供基本的语块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句中的语法规则;找出语言材料中的语块,并提供相应语境进行操练和实践;鼓励在阅读中自主寻找、发现语块;在语境中理解语块意义;通过口头表达运用话题相关词汇和语块;通过话题写作练习运用话题核心词汇和语块;通过语句、语段听写强化语块的记忆和运用等。
2. 通过语用归纳,掌握语法运用规则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和复习,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法的表意,掌握语法构成规则,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常见的语法教学和复习方法有: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等。这些方法都强调:观察语言表达中语言现象的形式;发现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讨论、归纳、分析、对比、总结语法现象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则;梳理特征要点,形成框架结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法知识。如:
1)定语从句教学
Step 1 通过一组带有修饰语的名词短语来介绍和说明英语中定语的基本意义,以及它们在句中的常见位置,即前置和后置两种,从而引出学生对定语的用法的思考:
Adjective: the green tree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trees in green
Attributive clause: the trees which were wearing green
Step 2 提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短文,并含有一定量的定语从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深感受和了解定语从句的运用。通过阅读讨论,要求学生找出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并指出这些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
Step 3 归纳讲解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的相关规则。如: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一般情况下定语从句后置于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我们称被修饰的代词或名词为先行词。定语从句由关系词引导,关系词总是在从句的句首,同时还在从句中担任一个成份。先行词是人,关系词用who, whom, whose。先行词是物,关系词用that, which。
Step 4 句子拓展操练。
S1: The man is my teacher.
S2: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teacher.
S1: I like the bike.
S2: I like the bike that my father gave me.
Step 5 写一段含有定语从句的话,介绍一个人或一个物品。
2)“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复习
(上课伊始,学生在讨论春游)
T: Where are you going for the spring outing?
Ss: The Slender West Lake.
T: Are we going there if it rains next Saturday?
Ss: We dont know.
T: What can we do if it rains next Saturday?
S1: Maybe well have classes.
S2: Maybe well still go there.
S3: Maybe well stay at home.
(教师板书)
If it rains, we will stay at home.
If it rains, we will have classes.
If it rains, maybe we will still go to the Slender West Lake.
(语言接龙游戏)
T: If it rains next Saturday, we will stay at home.
S1: If we stay at home, I will watch TV.
S2: If I watch TV, my mother will be angry.
S3: If my mother is angry, she will ask me to do a lot of homework.
S4: If my mother asks me to do a lot of homework, I will not have time to play computer games.
S5: If we play computer games too much, we will have poor eyesight.
S6: If we have poor eyesight, we will not see the blackboard clearly.
S7: If we cant see the blackboard, we will wear glasses.
…
3. 通过教学设计,发展阅读方法策略
阅读方法策略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方法策略的传授应内含于语篇教学的过程之中,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语篇教学的环节。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
1)问题提问设计意识
提问伴随教育而生,是语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者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系密切。
教师的提问常常表现为两种基本的语言结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教师通过层层设问、逐步递进、环环相扣来呈现、传授新知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形成递进式结构,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横向结构是指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在同一语言平台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操练和巩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授内容宜多用纵向结构的课堂话语,而复习内容则宜选用横向结构的课堂话语为主。
2)挖掘文本信息意识
如:8B Unit 6 Oxfam Trailwalker (Reading)
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It is organized by Oxfam Hong Kong to raise money for helping poor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other parts of Asia and Africa. 这一句子中涵括了Oxfam Trailwalker这一活动的组织者、目的、活动地点等诸多要素;为了表述这一活动的tough,作者在表述中(finish walking a 100-kilometre trail、within 48 hours、2 days and nights、walk through 8 country parks、over 20 hills and mountains)使用了众多数词。
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字面中和字面后的信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方法策略。
3)运用概念图表意识
如:9A Unit Reading Murder in Valley Town是一篇关于谋杀案的报纸新闻报道。这篇报道语篇长,人物多,案情复杂,如:发现了遇害者,但不能确定遇害地点,有了嫌疑人的线索,但嫌疑人又有证据证明自己不在案发现场。
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落报道了谋杀案中最主要的信息,包含受害者、案发时间和地点。采用树状式图表有利于表现主要内容和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第一至第六自然段落中有两条线索,一是警方已经掌握的,另一是警方还不知道的。为了更好地表现这样的描述,可选用并列式图表;最后两个自然段落讲述了谋杀案中证人的目击证据和嫌疑人的无罪辩解,还有受害者父母的悬赏缉凶,为表现出相互交织的关系,可选用网络式图表。
运用概念图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语篇,把握不同语篇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语篇阅读能力的总体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类型语篇的方法策略。
4. 通过强化过程,提高笔头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依存于学生自我写作的实践过程之中。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与单元话题协同,融入语言情境模式;与教材语篇协同,发挥语言“酵母”作用;与课外阅读协同,丰富完善语言表达,这些形式都可以有效地发挥出语言强势协同的作用。
同时,需要强化学生篇章结构的意识,如:以“How to Arrange Our Weekends”语篇写作为例。
Para 1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time, different ideas
Para 2 Different ideas:on one hand,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most students…
Para 3 My view:spend…studying, make up the lessons, In addition, read, gain knowledge, get well prepared for
再者,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表意和语言形式美的角度辨别所用语句的高低优劣,如:
原句:I have found a place for you. It is a small flat of 25 square meters, which has a bedroom, a bathroom, and a kitchen.
修改句:I have found a place for you, 25 square meters in size with a bedroom, a bathroom, and a kitchen.
原句:But luckily, we had a compass. Held in the hand, it told us the direction and helped us successfully reach the campsite.
修改句:But luckily, with the help of our compass, we successfully reach the campsite.
(二)学法衔接
1.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方法体现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与测试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以课前预习为例,单词预习应注意词的音、形、意、用。为此,教师应该强调“查词典”的意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词典学词汇,掌握单词读音、语意、用法、例句、派生词、合成词、反义词、同义词及动词的词形变化规律。尤其是音形不一致、容易拼错及含有新意、特殊语意的单词更应该强化记忆。同时,预习文本要做到“读、划、查、思、问、译”,从文章大意、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不同维度去思考。
2.依据学习策略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皮连声的学习策略理论包括:促进选择性注意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促进短时记忆策略,如复述策略(通过多次复述记忆新材料)、将所学信息组块等;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策略,如分析学习材料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结构、构建语意图或语言知识网、多问几个为什么等;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策略,如:精加工策略,即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新信息,以此来记忆新材料;组织策略,即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过度学习策略(150%学习策略),即如果背4遍能记住新材料,就背6遍,加强记忆。
此外,教师需要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创造机会使语言学习和策略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策略教学与正常语言教学的任务、目标、教材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
(三)内容衔接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如果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恰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就不会觉得太难而不去尝试,也不会觉得太易而失去学习兴趣。《课标》也指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为此,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在完成《课标》五级语言知识、技能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英语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据此选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以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后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根据初高中教学的不同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
如果教材内容或活动不适合,难度太高,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改编甚至用其他材料进行替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逐步增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样,如学生学有余力,可以在以为语用服务的前提下,适当渗透相关的语言知识。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的运用不在《课标》五级要求的范围之内,但是,在语篇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语法现象,教师可以在适当的语境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状语(副词所能充当的成分)的语法知识渗透给初中学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语言知识教学设置恰当的语用情境,降低初中学生理解的难度。如,falling leaves 或fallen leaves的正确使用。
多媒体画面创设以下情境:公园一角,老者独自坐在长凳上。秋风拂过,树叶纷纷落下,老者不由叹息。不一会儿,落叶遍地,一环卫工人扫着落叶。师生问答如下:
T:How do you think the old gentleman feels?Why?
S1: He looks a bit upset because of the falling leaves (or: when he sees the leaves falling with the wind).
T: What is the woman cleaner doing?
S2: She is sweeping the fallen leaves.
(四)评价衔接
比较近年英语中考和高考题型,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类考试在要求和难度上差异明显。中考考查范围明显与教材内容相关,而高考试题范围更为广泛,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对于高中学生,教材只是基础,学生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借助大量课外资料进行语言训练。为了使升入高中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要求,初中英语教师需要通过比较中考、高考试题,找出其异同,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后续发展,从评价的角度探讨初高中衔接。对此,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度定位评价难度
适当的评价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教师中要力求避免因试题过易或过难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现象。
2. 强化评价内容选择
在侧重考查课本内容的同时,兼顾拓展性内容。试题命制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来至高考试题改编的内容,但要注意适当地降低难度,符合初中学情。
3. 灵活选择评价形式
适当借鉴高考部分题型,或者综合中考和高考题型特点,采用过渡题型。总之,评价既要有利于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更要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能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作用。
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我们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注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初高中英语学习的顺利过渡,全面落实“知识和能力统一、过程和方法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三维新课程理念,最终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鲁蓉蓉.2008.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结构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
[3]皮连生. 2004.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滕家庆. 2011. 协同效应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
[5]王蔷.2008.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J]中小学外语教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