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英爱
摘 要: 《小学》是由朱子(1130~1200)的亲友及弟子刘清之(1134~1190)编纂的,因在全朝鲜时代被用作教育教材而逐渐普及——它不仅是乡校的必修科目,而且是生员科、进士科与武科考试的必修科目。在现代教育由强调立身成名的应试教育发展转为强调道德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把《小学》的教育内容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方式重新解释运用是很有必要的。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的与过去我们先祖所期待的即“小学”的目的不同,如果说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兼备的“全人”的话,那么“小学”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道德层面,这对如今的教育如何解决诸如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 内容 教育史意义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最为重视的内容,或者说教育的现实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现状,从而在社会上、经济上取得成功,更确切地说,教育成为一种达成如下目的的手段——不是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是为使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与信息,以便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如今我们的教育实践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但忽视了有关人性教育的部分,因此教育被指责为丧失了要让学生懂得灼人的基本道理的真谛。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之一是,重视以人性教育为主且在培养高尚人格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教育教材——《小学》。《小学》虽然是记述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教材,但涵盖着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所需要的宝贵的人生财富,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适应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小学》是什么?
《小学》原本是由朱子(1130~1200)的亲友及弟子刘清之(1134~1190)编纂的。从刘清之的书信中,我们可以获知道这一事实——朱子积极参与了《小学》的编纂活动,所以说《小学》是以朱子为中心编纂而成的不为过。朱子还阐释了《小学》的编纂动机:古者小学 教人以灑扫应对进退之节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而必使其讲而习之於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 化与心成 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 虽不可见 而杂出於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 直以古今異宜 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異者 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蒐辑 以为此书 授之童蒙 資其讲习 庶几有補於风化之萬一云爾①
高丽末与《小学》传来有关联的时代性背景和元朝的性理学引进情况关系甚大。元朝的性理学以吳徵与许蘅为中心大体形成两支。吳徵(1249~1333)在朱子以外融入陸九淵(1139~1192)的学说,力图实现二者的融合,子弟闻名的元明善,虞集。有明一代,诸子学说的衰落和陸九淵学说的兴盛,为阳明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许蘅的学问里作为修养之本的是《小学》,《小学》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项目上强调孝、悌、礼、信、诚等的基本儒学书。作为其基础的许蘅儒学以朱子的道德学习为主,重视格物致知。如此,许蘅的学说成为了北方学风的主流。
高丽末大部分新进士大夫对《小学》没有很大兴趣,最多只是谈及孝经与四书,这一倾向一直延续到朝鲜初。另一方面,许蘅之流的性理学引进者之中,最初把朱子性理学传到高丽是安珦。安珦在忠烈王15年(1289)11月时,与王及公主一起进入元朝,在下一年三月归国②。在朝鲜后期做成的关于他的各种书籍中,记载了他接触朱子学后抄写的经书。并且可知1289年(忠烈王15年)11月,据《晦轩实记》记载,安珦拜访元后在下一年三月归国时,抄写朱子的书回国③。因此,小学的传来是安珦以后,经过李齊賢再传到李穡、郑夢周、吉再、郑道传、权近等。
在朝鲜朝,权近、郑道传等成为建立小学教育的基础的主要角色。关于《小学》教育的最初施策论议,在太宗7年(1407)3月,依权近禀告太宗在劝学四目中要保护、育成私学的内容一起建议小学教育的奖励,在这上诉上第一次主张《小学》是讲人伦的重要教材。在世宗时代,也强化小学教育,虽然收获了一点的成果,但在官学的小学教育没有能逃脱一定的界限。在官学规定上看,八岁以上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上在成均馆学习大学,法制化连接小学、大学的教育体系。即八岁以上都要去学堂受到小学教育,十五岁以上功已成就者於经书中考讲三处后通过三处者记录在账簿升到成均馆进行教育④。
三、《小学》的内容
据《成宗实录》7年甲子条记载:谕诸道观察使曰 廣刊《小学》、《三纲行实》 人无大小 皆令学习 以冀成效 第俗吏慢不奉行 实效未闻 诚可嘆也 卿体予怀 毋踵前辙 今诸邑儒生 勿论长幼 皆习《小学》 少者诵其文 长者通其义 融会贯通 然后许读《四书》 以为恒式 又试讲诵 第其能否 岁抄以闻 更於闾阎 廣询可堪师表者 具以名闻
据《成宗实录》7年7月25日丙寅條记载:传旨礼曹曰:予惟治国之道 教化为先 曾谕诸道令儒生讲明《小学》、《三纲行实》 爾礼曹即唐、虞司徒之官《周礼》 春官之职 以教人明伦为任者也 其体予意 京中四学儒生 亦依乡校例 皆习《小学》 使无躐等陵节之弊 纠举守令 敦勤勤慢 永为恒式 渐渍(董) 【熏】陶 使白得之 以转移风化
《小学》在全朝鲜时代因作为教育教材而开始普及,不仅是乡校的必修科目,还是生员科、进士科与武科考试的必考科目。在新进士类得势的中宗时代更加普及,当时《小学》不仅是学校学生的教材,还被当做普通百姓与妇女教化的教育教材。中宗4年(1509)政治上奖励私学儒生阅读《小学》⑤,中宗11年还下令广泛颁布《小学》的奖励小学谕旨⑥。为了让普通大众方便地阅读《小学》,在中宗12年(1517),《小学》因被谚解而得以普及⑦。
《小学》教材的普及始于16世纪末,自中宗13年(1518)刊行的小学谚解为首到实施近代教育以前的十余种的小学类教材的刊行普及。
《小学》全书六卷,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四卷:《立交》、《明轮》、《敬身》、《稽古》,外篇二卷:《嘉言》、《善行》。详见下图:
图 第三小学图(出处:李滉《圣学十图》第三小学图)
四、《小学》教育史意义
朝鲜朝盛行儒学,《小学》正是入学儿童与学习汉语的人们必须学习的重点书籍。早在太宗7年(1407),时任参赞议政府事的权近就已上书建议:学生在阅读其他经典前,必先阅读《小学》,颁布法律将通达《小学》作为生员考试与太学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在成宗时代编纂的《经国大典》中,规定成均馆与四学入学资格需要能通《小学》。
《小学》不仅是国民醇化的素养教材,还是学习汉学文理的教学书,国民礼仪规矩的指南,开阔儿童的视野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修身、道义教材。历代的朝鲜王都把《小学》指定为初学的入门书作为教育振兴策的一种,为王世子讲习《小学》,并且在演讲中进讲《小学》,从而成为一般百姓的模范。世宗在八岁那年入学到成均馆讲习《小学》,该事成为先例,在后代也屡见不鲜。成宗也在演讲中进讲《小学》,之后许多王纷纷予以效仿。
朝鲜执政者想要改变一般人的生活样式,从而具体实现朱子学上的理想社会。当时的执政者把以朱子学为基础教育百姓作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以如上积极普及并劝奖教育手段的《小学》。
朝鲜的统治阶层以《小学》的风化为根源,在学校把《小学》列为必修科目⑧,并且为成均馆入学考试的生员试中需要经过《小学》考讲,在武科中也把《小学》为选择科目⑨。这种在科举中应试《小学》的做法,能够有效率地普及《小学》。此外,《小学》在朝鲜时代百姓的教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百姓的教育主要在书堂进行,主要服务于国民大众的文字教育与该村庄道德风气。同时在社会教育上技能较大“乡约与契(合会)”也大部分以书堂为中心而展开。如此之早的私设初等教育机构,且在民间广泛普及的情况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颇为罕见的⑩。《小学》也作为女性教育的教材使用,通过朝鲜社会历史可知,虽然没有为女性开的公开的教育机构,但中流以上的女性在家庭中学习《小学》、《论语》、《诗传》、《女书法》等,尤其为教训书一种的《内则》,也依据《小学》、《烈女传》、《女教明鑑》,在颁布《训民正音》后,把《小学谚解》颁布到内外使妇女受到教育?輥?輯?訛。可知,《小学》在教育女性上也是重要的教材。如此看来,《小学》不仅对士大夫家的家风的树立产生很大影响,还给百姓层或下层民的家风的树立带来巨大影响。
五、结语
《小学》提倡的亲、义、别、序、信,可以说是对人际关系的比较全面的归纳。从以上层面上来看,《小学》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人类怎样做人,即是一种仁道的教育。换句话说,是为培养高尚人格的教养教育。在现代教育由强调立身成名的应试教育发展转为强调道德教育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把《小学》教育的内容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方式重新解释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的与过去我们先祖所期待的即“小学”的教育目的不同,如果说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兼备的“全人”的话,而“小学”的教育目的主要关注的是道德层面,则对如今的教育如何解决诸如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埋藏在韩国人生活根源中的人间主义教育的原理与方法的传承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总而言之,《小学》的教育意义非常大。
注释:
①成百晓译注《小学集註》,传统文化研究所,1993,小学题辞.
②《高丽史》卷30世家11月壬子:王及公主世子如元赵仁规印侯廉承益安珦等从行是行欲以扈从邀功者众增减未定乃以史官无关於事不许扈驾使臣不从行.
③《艮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见晦轩实记:与大全不同可疑今圣廟释菜仪晦轩所定此未有考高丽史列传及年谱但云遣博士往元畫先圣像来又云大成殿成奉安圣像而已并无释菜之说洪淵泉所作实记序亦但言公入燕都手抄朱子书以归.
④《世宗实录》18年丙辰(1436)闰6月25日(庚寅):肆我本朝部学勤课之法八岁以上皆赴学堂教以《小学》十五以上功已成就於经书中考讲三处通者直簿升于成均栽在《续典》.
⑤《中宗实录》中宗4年6月丁亥条.
⑥《中宗实录》中宗11年11月癸未条.
⑦《中宗实录》中宗12年6月辛未条.
⑧《太宗实录》卷13太宗7年3月戊寅:小学之书切於人伦世道为甚大今之学者皆莫之习甚不可也自今京外教授官须令生徒先讲书然后方许他书.
⑨《经国大典》礼典诸科条:赴生员试者如今文臣监察分台于成均錄所考小学家礼.
⑩韩明希,朴先荣(合著).教育史新论.明知社,1981:63-64.
?輥?輯?訛韩基彦.东洋思想与教育.首尔:法文社,1978:155-157.
参考文献:
[1][韩]高丽史.
[2][韩]艮齋先生文集.
[3][韩]世宗实录.
[4][韩]成宗实录.
[5][韩]中宗实录.
[6][韩]太宗实录.
[7][韩]圣学十图.
[8][韩]成百晓译注.小学集註[M].传统文化研究所,小学题辞,1993.
[9][韩]韩明希,朴先荣(合著).教育史新论[M].首尔:明知社,1985.
[10][韩]韩基彦.东洋思想与教育[M].首尔:法文社,1978.
[11][韩]金正玉.朝鲜时代的教育[M].首尔:现代教育,1961.
[12][韩]金卿淑.朝鲜朝小学教育研究[D].韩国教员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