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萍
文言文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能力。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强调之势,下面介绍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比较容易正确地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前面断开;看到名词、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后面断开。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特别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段的名词有道、鼻、目、鼻、目、事、事。这一语段共有9处标点,依据名词断句的有6处之多。
2.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而、是故、犹且、凡、请、敬等发语词和副词,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邪(耶)、耳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段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依据虚词断句的有9处之多,如果不考虑“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断句,这段话基本上就可以根据虚词一次性断开。
3.据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考虑句读。
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尤其在骈文中较为常见,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熟读这句话,可发现句末提到了“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这两个总说的句子,所以前面分别阐述四种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分总关系,这样就容易断句了。
6.据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例如: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7.明语法,定句读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进行语法分析,从而确定如何断句。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由动词充当,而谓语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例如: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8.依固定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要做到“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