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433)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通过跨线构造物使两条相交道路在不同的标高相互交叉并通过转向匝道实现不同方向车流的转换。互通式立交的修建,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相交道路交叉口车流的交织与冲突,以实现交通流的快捷转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机动车拥有量大幅增加,而在以道路平面交叉为主的城市道路网中,交叉口的车流冲突成为城市快速通行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城市立交的建设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另外,随着我国城镇的快速发展,相邻城区间的公路通道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通行道路,公路立交的快速通行与城市道路的生活服务功能间产生了冲突,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理念冲突,使得城镇内部的公路立交既能实现公路立交的快速通行,又能满足城市道路的居民出行需要,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江口桥互通立交的工程实例,对如何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功能协调统一做了研究[1-3]。
江口桥互通式立交位于奉化市江口镇214省道(甬临线)与309省道(江拔线)交叉口处,是实现省道S214与S309交通转换的全互通立交。互通区西北侧近山前平原区及山麓,场地内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互通区南侧为剡江,主线在此以桥梁跨过剡江,实现宁波、溪口与奉化的连通。
地形地势较平缓,场地内地震震级较小,未发现较大地质不良现象;场地地处剡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场地现214省道两侧埋设有电力、电信、军用、国防光纤、综合缆线及自来水管道、石油管道等。剡江南岸为密集居住区,这也成为控制工程投资的重要制约因素。
现状S214与S309交叉为半立交形式,其中宁波与奉化之间、宁波至溪口的交通为高架形式,其它方向为平交形式,通过桥下的环岛进行交通转换。
现状桥梁由三幅桥(主+辅)组成,中间一幅为S214主线桥梁,主要解决宁波与奉化之间的车辆过江;左右两幅辅桥标高低于主桥,主要解决溪口与奉化之间的车辆过江;现状桥梁也是地块内主要的通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保留部分桥梁通行,以减少对沿线居民出行的影响。
根据交通量预测分析,设计末年(2035年)各转向交通量见图1。
图1 目标年S214与S309相交节点流量流向(单位:pcu/d)
从图1可以看出:
结合“甬江防洪工程东江、剡江奉化段堤防整治工程”,未来北岸S214南侧和S309南侧的建筑物均列入拆迁计划,为尽可能少的影响到S214北侧的江口中学等地块,在进行互通设计时,尽可能将匝道布置在未来可拆迁的地块内。同时受到剡江规划河堤红线及主桥桥型限制,根据交通量分析,并满足近远期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结合江口交通节点的交叉方式及地块布局特点(利用S214东侧地块布设立交,减少征地及拆迁),项目总体拟定了两个立交方案:左转平交型立体交叉和单喇叭互通立体交叉。
(1)推荐方案:单喇叭互通立交(见图2)
图2 单喇叭互通立交平面布置图
本方案S214省道与S309省道立体交叉,组成单喇叭立交,半定向匝道解决次主要交通流(溪口至宁波方向),江口中学处设置辅道(机非共板)和人行道,并与地块齐平,解决江口中学的交通出行问题。穿越车行道人流和非机动车通过桥梁下部空间解决,形成独立的慢行系统,慢行系统交通组织方式见图3。
图3 桥下慢行系统交通组织平面图
(2)比选方案:左转平交型立体交叉
本方案S214省道与S309省道立体交叉,组成上跨+桥下灯控方案,本方案交叉口左转交通流通过平交路口灯控解决,右转交通流通过右转匝道直接连通,见图4。江口中学处设置辅道(机非共板)和人行道,并与地块齐平,解决江口中学的交通出行问题。穿越车行道人流和非机动车通过桥梁下部空间及桥下灯控解决。
立交方案比选见表1。
综合分析对比:
图4 左转平交型立交平面布置图
表1 江口桥互通主要工程规模表
(1)两个方案道路占地规模基本一致,路桥面积基本一致,但为满足线形要求,比选方案的主桥两侧各需增加一加减速车道,与推荐方案仅需道路左侧增加一加速车道相比,比选方案主桥面积大于推荐方案主桥面积,由于主桥造价较高,比选方案造价略高于推荐方案。
(2)从交通顺畅方面考虑,推荐方案线形美观,全互通,无冲突点。功能完善,人行和非机动车独立成系统,在空间上与机动车分离。通行能力大。比选方案的两个机动车左转冲突需要采用桥下灯控解决,与非机动车存在一次冲突需采用灯控解决,通行能力相对较小,且立交造型与岸线协调性差。
(1)立交的合理选型可以有效利用地块的空间布局,减少征地拆迁,节约工程投资。
(2)合理的交通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公路立交快捷转换和城市交通便捷利民间的矛盾冲突。
(3)合理利用立交构筑物和地块布局特点,在空间上将车辆和行人分离,建立独立的人非慢行系统,可以有效避免行人对车流的影响,使得公路立交在实现交通快捷转换的同时还能满足市政道路使用功能的需求成为可能。
[1]沈鸿雁.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王伯惠.道路立交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