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

2015-01-09 21:36王族
南方文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巴哈蒙古包唱歌

王族

好几天,都听大家说起巴哈台唱歌的事。朋友感叹着说,他哪里是在唱歌,嘴一张,简直就是用刀子扎人的心嘛,弄得人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细问之下才知道,巴哈台就唱那么一首歌,而且整首歌只有一句歌词,大意为母亲站在蒙古包前呼唤着儿子归来,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唱,但每一遍的音调都不一样,歌声因此便有了不同的效果。我在心里揣摩那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期待能早日听到。当然,最迫切的心情还是想见到巴哈台,我想看看他是怎样一个“弄得人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的人。

人们常说,新疆是歌舞之乡,出生在新疆的小孩会走路就会骑马,会说话就会唱歌。在平常生活中,人们因为喜欢唱歌,所以歌声随处可闻。但唱歌从来都有高雅严肃和随心所欲之分,态度严肃了,就必然会变得高雅;太过于随意了,则必然庸俗。我们听很多人唱歌,至于像《玛纳斯》《十二木卡姆》《江格尔》这样的经典,则是一种高境界的演唱,一般人是唱不了的。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个歌舞大赛,新疆的木卡姆演员以《十二木卡姆》参赛,音乐一起,演员们唱出的第一句便无比激荡震撼,让电视机前的我如若置身于电闪雷鸣之中。那一刻我浑身颤抖,知道了什么叫音乐的力量。之后便注意起了少数民族民歌,不久听到一首哈萨克族民歌,虽然我不懂哈语,但其旋律之美仍让人怦然心动。委托朋友把歌词翻译过来一读,便喜欢上了这首不哲理、不教化、不深沉,但却极度真实,而且还有几分调皮的《我不敢》。歌词如下:“我不敢行走悬崖,我害怕它突然塌垮;我不敢喝河里的水,我害怕里面有泥巴;我不敢和你们交朋友,我害怕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会牵走我的马。”好歌在民间,好歌手亦如此,一定也在民间。我对巴哈台充满了这样的期待。

去巴哈台家的路上,才知道了他的来历,巴哈台是蒙古族,祖上曾迁移过好多地方,属于较为典型的游牧者。在这之前我听过一次蒙古歌,是在一次酒宴上,几位蒙古族少女边唱边敬酒。下午到达那个地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喝了下马酒,看着大家那般豪饮,心想如此这般得多少酒才够,刚这么想着,一扭头就看见院子的一角酒瓶堆积如山,当时少女们刚好将酒敬到了我跟前,我端起一碗一口喝下,酒入肚,感到心里有一股火立刻腾起,脸也烧了起来。很快,大家趁着酒兴唱了起来。少女们重复着那几句歌词,大意是山美水美酒更美,歌声迎远客,请为草原留下你的心。歌声的美,在这里我无力描述,因为那类似于一种天籁,但那天的感受却是很强烈的,我只觉得像是被什么牵引着,正走向一个无比宽阔的地方。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之后就迷恋上了腾格尔的歌,其中就有一首《天堂》。通常情况下,天堂是人们臆想出的至高和至美的空间建筑,是人的精神寄托,而在腾格尔的内心,天堂大概是一种空旷,是更自由的一种行走。值得一提的是,继腾格尔之后,我又遇到了一次真正的倾听,是李娜的《青藏高原》。我已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李娜,但我仍固执地认为,李娜一定在深夜里听过狼的叫声,不然,不会把歌声唱成那样。

我们一群人骑着马按捺不住急迫地到了巴哈台的家门口。他家在坡东头,听说来了客人,他从一群羊后面突然冒了出来,像是羊会变成人似的。他匆忙走到我们面前,惶恐地注视着每一个人,有些难以适应这样的场面。从表面上看,巴哈台无疑是一个普通的牧民,而且还掩饰不住双眼中的羞涩,似乎总是想往一边躲。一番介绍后,他仍羞涩地看着我们,但眼中却闪动出一种急切的神情,似乎想马上知道我们来意。进入屋内,巴哈台一提议,大家便一致让我坐地毯的上首。我不敢,但在推让的同时,我立刻感觉到再谦虚就对不住这帮子兄弟的情义了,于是便利索地脱了鞋,恭恭敬敬地坐了上去。

巴哈台很快给大家弄好了奶茶,并一一倒入每个人的碗里。这个穿着破旧,表情木讷,甚至还有些羞涩的牧民,一直不和大家说话,但把茶递过来的时候,他却用一种非常诚恳的目光望着你。起初我以为那就是一种诚恳,但很快我发现他的这种目光其实是一种傲气,一种只属于他这种人的傲气。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看着他,我想起山上的石头和树,他身上有它们的那种沉静和坚毅。他的妻子在另一个屋子里给我们做饭,不时向巴哈台张望一眼,始终不说话,但就在我们说话的间隙,她很快就做好了饭,和巴哈台一起招呼大家吃饭。巴哈台妻子手艺不错,拉条子做得很劲道,大家吃得喜形于色,巴哈台在一旁不停地说着,好好吃,好好吃,你们多少吃一点。看得出来,他在这时才放松了下来。

吃毕饭,喝完茶,没有任何开场白,巴哈台唱起了那首歌。听到第四句,我就坐不住了。巴哈台的歌和我在新疆伊犁听过的哈萨克斯坦女歌手的磁带《一句歌》如出一辙——把一句歌词反复地唱,只是在音调上变化着,但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正是音调的变化表达出了不同倾诉。我不懂蒙古语,问过朋友之后才知道,歌词的意思是儿子出去好多天没有回来,母亲站在蒙古包前苦苦等待,唱歌呼唤着儿子:回来吧,儿子。这首歌只有一句歌词,但是经过唱歌者音调的变化,则表现出了等、望、急、悲、痛、忧、想、思、恨、呼、哭、忍、盼、寻等等具体的场景,让简单的一句歌词,唱出了母亲等儿子不归的种种感情,表现出了母亲不同的心理,具有了不同的感情渲染。巴哈台用歌声不停地变化着母亲的心思,不停地唱着。随着他的歌声,我感觉自己似乎被牵引着走出了蒙古包,像那位母亲一样在向远处眺望。被歌声征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在这样偏僻的地方,空气中浓浓地弥漫出一种味道,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现在写到这里,我已经无法向读者再细致描述巴哈台的歌声了。我想试着写出我的感受,假如有一天读过此文的朋友听到了这样的歌声,我想,你一定会产生和我同样的感受。我从巴哈台的歌声中听出的真实感受很多,这里仅举四例。一、想。母亲站在蒙古包前,久久地向远处眺望。太阳已经下山,儿子该回来了,但草原上一直没有他的身影。天色慢慢转暗,大风吹打着蒙古包,已经发出了吼声。母亲仍伫立在原地,目光迷离。她坚信儿子正在翻越最后一座山冈。二、望。夕阳慢慢地转暗,母亲望着远处的最后一抹夕光。突然,那抹夕光浮动起来,犹如一群正在奔跑的羊群。母亲紧张地屏住了呼吸,紧盯着那个地方,过了一会儿,夕阳落下,那抹夕光快速消失,一切都归复平静。泪水挂在母亲的脸上。三、呼。母亲终于放声喊开了儿子的名字。大风吹来,吹乱她的头发。她一边用手抚着头发,一边仍在喊叫。风越刮越大,她的喊声一直持续着,似乎大风要把她的儿子刮走,而她的喊声就是紧紧拽着他的一双大手。后来下起了雪,她的呼喊声在风雪中直冲天宇。四、等。母亲背靠着蒙古包,坐在地上等儿子。蒙古包的门半掩着,只要一看见儿子,她就会将门打开,里面有正在燃烧的炉火和铺好的床被。母亲的身边放着一件皮袄,是儿子这次出去之后,她给他新做的。

……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但是因为巴哈台与我们告别时的神情,我在这里再写几句。我没有想到,他唱完之后立刻又恢复了木讷和羞涩的神情。我们与他交谈,他客气了两句便不再说话,临走时大家合影,他死活不坐中间,用朋友的话说:“他像被钉子钉了一般,只站在边上。”照片洗出来一看,他一脸的无可奈何。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生活和他唱歌时的感受有着很远的距离?这之后我经常想起巴哈台表情中的复杂,直到在一次大风雪中,我才突然理解了巴哈台。那次的大风雪是突然从天而降的,一瞬间就让大地变得模糊起来,我在忍受着大风雪折磨的同时,突然想起巴哈台开始唱歌时的气势就是大风雪从天而降的这种。巴哈台缺少使自己迷失的大风雪,我们每个人都缺啊!我想,让大风雪再凶猛一些,让儿子回家的路更缓慢一些吧!

这样,母亲的爱才能永存。

而母亲的这种爱,早已被哈萨克族人总结成了谚语:比火更温暖的,是母亲的眼睛。

猜你喜欢
巴哈蒙古包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巨大的蒙古包
梦想之光
巴哈全地形越野汽车动力匹配设计研究
唱歌猪
Baja,巴哈
不会唱歌的蝉
这是蒙古包吗
一只大狼想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