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要:教研活动绩效低下,缺乏动力,形式主义严重是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教研活动这样一种既有利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又能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活动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功效。虽然教研活动绩效低下的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只要抓住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就一定能改变绩效低下的现象,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教研活动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教研活动绩效低下的表现
1.例行聚会
主要是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功效在认识、理解和利用上存在偏差。教研活动在一些教师眼里就是例行公事。学校规定了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负责人,设立了统一的规则,参加教研活动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事了。教研组长具体到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内容,随时现琢磨,有时拿一篇文章念念,或者随意提一些支离破碎的小问题议一议,大多用不了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就都花在闲聊上了。总之,只要让领导知道,教师们正在教研活动就可以了。教研活动没有事先的规划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和预期效果,所议的问题零散,体系性差,难以总结出可利用的有价值的综合性经验。
2.传达会
由于领导们平时与教师沟通少,即使那些中层领导们也很少坐下来和教师们一起去交流情感并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相互交流探讨,这样就使得学校和教师之间难以达成有效的、及时的信息反馈。学校出台的一些新要求、新规定,平时的规章制度、指示精神的传达,甚至是一些后勤方面的事情也都利用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向教师们传达,把教研组长作为领导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以至于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功效逐渐淡漠,教研活动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减少,用在教学反思、探究、创新的意愿降低,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
3.知识分析会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讨论的内容多以知识的探究、认知、剖析、补充为主,这些知识问题一般来自课上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编制习题时遇到的疑难试题等,缺少教法学法的探究、学情的分析、课标的剖析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把平时本该在办公室就能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带到教研活动中来。把教研活动当成知识探究会,一旦学科知识的探究得到解决,大家马上就会无事可干,即使有人提出一些有关教学问题,其建议或问题大多也是肤浅的、零星的,难以形成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
4.诉苦会
(1)教学创新无法接受
不少教师长期沉迷于传统教学,而对教育变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从思想上难以接受,对倡导的教学创新采取抵触态度,对推行的教学改革,无法适应,产生消极情绪,对教学工作和个人前途失去信心,在教研活动会上大倒“苦水”,以各种借口贬低、诋毁课改成果,把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不良现象,比如自己教学成绩偏低、课上有些学生听课不认真等归咎于新课改。
(2)教学方法的变革运用棘手
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主动要求教学变革的意识不足,对于开放性教学、交互式课堂、以及新模式运用不熟练,心里觉得别扭,迫于课改的要求而不得不照猫画虎,效果很差,没有产生应有的教学效应。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主要是教师们被动、机械地执行新课改中推行的教学方法的结果,而把责任归咎到学生身上,或干脆就认为是新课改不成功、不合理,是失败的。
(3)学生互动的不配合
有些教师对创新教学运用能力差,教学素质不高,无法驾驭课堂,无法从情感、态度、行为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以新课堂的名义,被动地甚至是被迫地让学生从事(或表演)教师预设的各种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滑稽的闹剧,学生不但收获不大,反而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4)相互攀比引发不满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各学科之间的业务量肯定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和劳动量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能力培养,使得教师的业务量与其他学科相比要小一些。所以个别教师自觉平时付出的劳动要比别人大,觉得心里很不平衡,对因新课改需要而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和新规定,当作新负担,采取抵制态度。
二、造成教研活动绩效低下的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存在缺失
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大多是以各种严厉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罚款、降低考评档次、考勤扣分等为方式,容易造成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逆反心理,这种行政化手段造成活动“官味”太浓,领导们平时脱离教师们的教研活动,而学校普通管理人员的检查督促又流于形式,统计一下人员的出勤情况,问问活动内容,做个登记就可以了。即使有分管领导一起活动,有的也属于外行领导,不能与教师们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坐在一边充当看客。有的领导平时只注重理论探讨,缺少教学实践,所以对教学理论夸夸其谈,却解决不了教学的实际问题,还有的领导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观点、看法或教学实践横加指责,所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教研活动成为例会也就成了必然。
另外,大多数学校对于教研活动缺少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无论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结果都一样,使教研活动成为“大锅饭”,教师出工不出力,导致教研组整体的教学水平徘徊不前。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
2.教研活动没有动力
(1)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
对教研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够,不少老师觉得抓教研不如抓学生,只要平时对学生多讲、多练习、勤督促多检查、严管理,压力之下学生必然会重视本学科,在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成绩一定会高,使得不少教师沿袭传统教学,对新课改提出的“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不屑一顾。久而久之,教师就会觉得日常教学活动根本就用不着那些新式理论,对教研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2)畸形心理作怪
对于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学术问题的探究,你不说我也不发言,怕别人说自己抢风头,不尊重领导和老教师;还有的出于学校期末考核评比中名次的考虑,有经验、有看法,也不交流,怕别人超过自己,各种畸形心理导致教研活动时大多保持沉默。
(3)组长缺少带头作用
学校往往任命高级职称教师、骨干教师为教研组长,由于缺少激励机制,再加上他们觉得自己能力较强,有名誉有地位,认为已无升职空间,自觉“功德圆满”,在教研活动时,混同于普通教师,惰性严重,不求上进。不少青年教师受这些“老前辈”的影响,把评高职当骨干作为个人追求,功利思想严重,缺少集体意识。这样的组长不但没有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反而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3.学校的教研风气不浓
一个学校教师个人的教研能力反映了学校的整体教研状况,而学校的教科研情况又影响了个人的教研水平。所以,个人的教研能力不高和学校整体教研绩效低下,都能直接导致学校的教研风气不浓。教师平时缺少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善于总结和反思,造成不少教师理论水平低,在教研活动时,要不无话可说,要不就是所持话题没有理论支持,空洞,结论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只能就事说事,简单地陈述一些案例,说一些所谓的经验,教研主题理论性不强。这样的教研活动难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们就会产生倦怠心理,使得学校整体教研风气不浓。
在不少学校,领导们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出路,他们把语、数、外等作为“重点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有时不闻不问,即使是“重点学科”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各种业务的检查上。由于领导不重视,教师们对待教研活动也就此一时彼一时,使得学校的整体教研风气不浓。
4.学校整体创新意识不强
一些领导喜欢做表面文章,在课改上对其他名校的东西照搬照用,或者闭门造车,自己“研究”出来的课改成果严重脱离本校实际,却用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各教研组组织实施,教师抵触情绪很大,教师自然没有热情。还有的领导对新课改嫌麻烦,或者主管领导业务能力不强,习惯于传统教学,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平时针对学生的各种考试不断,教师为不影响自己在考核中排名,疲于奔命,无心教研教改,教研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传统教学“老生常谈”。有些学校平时开展的各种名目的活动过多,大多与教学无关,纯属是为政绩的形象工程,而且还经常挤占教研活动时间,教研计划中的有些内容很难得到落实。
5.上级教研部门帮扶力度不够
有的教研人员怕吃苦,基层单位尤其是偏远山区,吃、住、行条件差,在城里呆惯了,不习惯乡下的生活,再加上农村教师教学基础差、理论底子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以及教研组织涣散,从事教研帮扶的难度较大,花费的精力多,所以有的上级教研人员不愿到基层去,有的教师工作了十几年就连上级教研部门主管人员是谁都不清楚。
有的教研部门负责的区域范围大,学校数量多,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教学中以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呈现多样化,加之专职教研人员少,又由于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很难一一给予指导、矫正,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三、提高教研活动绩效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对于教研教改活动要强化管理,提高认识,统一要求。要认识到: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以及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教研活动开展得好坏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学校领导要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要经常组织跨区域教师的学习、观摩和交流。学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交互平台,教师可以自由地对学校教学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领导要及时回复,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领导重视,教师们自然就有了动力,教研活动也就必然出实效。
2.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领导要多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让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优异表现,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教研活动的考核标准里除了一些诸如出勤率、发表论文数量等要求外,要多一些人性化的、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软标准,哪怕是一条与教学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一项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措施等等,都要适时给予必要的精神或物质奖励。由组长负责,对每位教师参与活动的收获(依据教研活动记录以及个人上交的心得体会)以及活跃度给予综合评估,定期评出积极分子上报学校,对于表现优异的个人或教研组在年终评优评模要给予适当的加分。教研活动中要形成梯形制度,对组内的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目的是让这些能力强的教师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要参与区域性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跨区域的教研教改活动,到一些课改名校、教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去“透透气”,感受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个人或教研组可以设立教育论坛、QQ群、教育博客等,邀请外校甚至是外省的名师加入到自己的教研网络里,这样可以多渠道满足教师的个人教研诉求。开阔了视野,拉近了个人与名师、名校的距离,可广泛参与不同区域内的各种性质的教研教改活动,实现了跨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一体化,为一线教师展现个人才华、谋求自我发展提供了借鉴、发展、进步的平台。
4.教研部门要加强指导
帮助教研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以及新课改要求的教研课题和教研教改活动规划,多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探究性教研活动并注重教研成果的落实。通过增加教师活动的参与度,来提高教研教改的热情。平时上级教研部门对所辖区域学校的教研教改要加强指导,针对新课改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把相邻几所学校组建成一个教研中心,每年每学科都要评出特色学科校,结合该学科教学确定教研课题,定期组织其他学校所有本学科的教师,到该校开展观摩、评课、研讨等教研活动,结合学校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促进学校教研教改的良性发展。
5.对课堂教学加强精细化管理
通过教学抓教研,这是不少学校常用的方法。学校管理者要以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原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行精细化管理,目的就是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将高效课堂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课堂教学找问题、查差距,让教师看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产生压力,达到以教学促教研。让教师们产生这样的认识:教学高效是硬标准,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所以,只有教师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教学效率上,才能形成探究性问题,才能激发教师的研究欲望,才能意识到教研活动的功效与活动价值,才能自觉地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对教育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使教研活动高效且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