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歼灭战”思想

2015-01-09 07:08王永华蒋效力
军事历史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线野战军内线

□ 王永华 蒋效力 辛 奇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战役思想在战略过渡、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等不同战争阶段,以及140余次各种样式的战役实践中得到充实完善。这一时期我军的战役实践主要是在歼灭战战役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期间,随着战略方针的调整变化,作为战役基本指导思想的歼灭战思想,先后经历了“立足内线歼灭战”“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大规模歼灭战”“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四个发展阶段。

一、战略过渡和战略防御阶段“立足内线歼灭战”思想

战略过渡和战略防御阶段,我军主要以内线作战为主,同时又必须有效歼灭敌人,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逐步形成了“立足内线歼灭战”思想。

(一)战略背景。1.战略形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面利用和平谈判,让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的政权,以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同时积极进行全面内战准备,以便在适当时机发动内战。针对国民党的两手策略,中共以最大诚意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活动,反对内战,同时积极做好应战准备。2.战略指导。国民党妄图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力争在三至六个月内,首先消灭我军的关内力量,再解决东北问题。1946年6月19日,中共中央致电各战略区,详细分析了形势,确定了“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要点是:在北线,以晋察冀和晋绥野战军及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用半年或较多的时间,夺取三路(平汉路北段和正太、同蒲路),并相机夺取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使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在南线,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分别向豫东和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进击,着重在野战中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以华中野战军进击津浦路蚌(埠)浦(口)段作为策应。尔后,如形势有利,以晋冀鲁豫、山东两野战军主力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推进。中共中央指出:“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介石)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分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如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区不受破坏。”①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43~4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3.战役条件。在战役力量上,为适应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中共中央指示各战略区,应大力扩充野战军,在充实现有野战纵队的同时,组建新的野战纵队。各解放区迅速集中主力,编组了能实施大范围机动作战的正规兵团,同时保留和建立必要数量的地方部队,加强民兵建设,形成了以正规兵团(即野战军)为主体,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的战役力量。在武器装备上,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伪军步兵武器和少量火炮。解放区的军工生产能力极为薄弱,难以支撑大规模运动战、歼灭战的需要。在战役指挥上,各战略区普遍成立了野战军指挥机构。在战役保障上,当时的后勤供应保障体制已经不适应大兵团机动作战的需要。各战略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编组野战兵团的过程中,均开始建立各自的后勤保障部门。经过调整建设,战役战术级后勤保障体制逐步趋于正规统一,师以下各级均具备了一定的独立保障能力。

(二)“立足内线歼灭战”思想的提出。“立足内线歼灭战”思想,是在适应形势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战略方针的背景下,吸取全面内战初期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的。内战爆发前夕,争取国内和平的可能性尚存,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战略企图、战略部署和作战能力还没有完全摸清。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以外线出击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以迫使其接受和平停战格局的战略设想。1946年6月22日、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先后发出指示,在《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和《国民党大打后晋察冀军区的基本任务》这两份电报中,明确了南线三军出击津浦路和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

初期的战役实践特别是定陶战役表明,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可以获得大量歼敌的良好战机,定陶战役的胜利关键在于贯彻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1946年9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指出,“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48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月18日,中央军委复电晋察冀军区首长关于撤离张家口建议时,强调指出,“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487页。10月1日,又指示晋察冀军区:“防御是为着集结主力,消灭敌人”,应以小部兵力抗击敌之进攻,集中主力机动歼敌。④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67页。10月1日,中共中央在《三个月总结》中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505页。这些指示,标志着我军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定的在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外线作战计划,而改取内线歼敌的方针。

(三)“立足内线歼灭战”的基本内涵。即:在敌重兵进攻时,依托解放区实施内线作战,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在战役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各个击破,分批歼敌,最终改变敌强我弱的状况,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1.依托解放区实施内线作战。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状况十分明显,依托解放区实施内线作战,可以充分发挥我军熟悉作战环境的优势,选择有利于我的战役战场;可以充分发挥我军的群众优势,便于及时地补充粮弹消耗,妥善地安置伤病员,有利于实施连续作战;可以充分发挥情报优势,有利于我军及时捕捉和创造战机。

2.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初期作战中注重运用运动战,基于以下因素:一是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条件,客观上需要采取运动战这种作战形式。当时国民党军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且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实施运动战可以发挥我军长于机动、善于野战的优点,有效限制敌军工事坚、火力强的长处。二是良好的战场条件,使得打运动战对我军而言更为有利。其时,我军已经组建起一定规模的、能得到广大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配合和支援的野战兵团,而且拥有联结成片、幅员广大的解放区,可以作为回旋机动的良好战场。因此,采取运动战作战形式便于我军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创造更多的歼敌机会。

3.实施战役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在战略上,敌人因其强大而处于外线进攻的主动地位;我军因其弱小而处于内线防御的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关键在于大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而战役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正是我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战略防御阶段,我军遂行战役上外线速决进攻战的主要方法是:(1)诱敌深入,迫敌分散,集中兵力首先割歼其薄弱的一部,然后或转用兵力歼击其他敌军,或后撤一步另寻战机。(2)在敌重兵密集进攻的情况下,以主力楔入敌之后方,调敌分兵回援,相机逐批歼灭援敌。(3)利用有利地形,以一部兵力与敌盘旋打转,调动、疲惫敌人,待敌之弱点暴露,然后集中兵力以伏击手段歼灭敌人。(4)围城打援。(5)对分散守备交通线之敌实施主动出击,分别围歼。

二、战略进攻阶段“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思想

战略进攻阶段,我军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创造新的解放区,同时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逐步形成了“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思想。

(一)战略背景。1.战略形势。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国民党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开始陷入被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无论在军事战线上,还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12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战略指导。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226页。为完成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作出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战略进攻部署。3.战役条件。战役力量上,我军与国民党军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经缩小,尤其在机动力量对比上已经局部占优,特别是炮兵得到了加强,各野战军先后建立了直属的炮兵纵队或特种兵纵队,或炮兵旅、炮兵团,各纵队和师、团也普遍建立了直属炮兵。武器装备上,我军贯彻“以战养战”的方针,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自身的装备生产能力也有一定提高,武器装备得到较大的改善。战役指挥上,当时我军指挥手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还难以适应组织大规模作战的需要。但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各级指挥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较好掌握了国民党军主要指挥员的性格特点、行动规律,而且普遍学会了运用毛泽东思想去解决战役上的实际问题,组织指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战役战场上,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解放区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越发困难。

(二)“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思想的提出。早在1947年1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就先后两次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要准备在5、6月间举行战略出击,“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638页。。1947年7月23日,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147页。要求刘邓到敌人的纵深打运动战,实施外线作战。

(三)“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的基本内涵。即:以外线作战为主,外线、内线协同配合,积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内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1.拓展外线战场以缓解内线压力。当时,内线战场已经受到国民党军的全面压力,作战遇到的困难日益增大,需要以主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拓展外线战场。另外,实施外线作战,既可以威胁国民党核心目标,也可以通过积极灵活的外线作战调动、分散敌人力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央军委确立的战略任务中明确要求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策应内线作战,缓解内线战场的压力。1947年7—8月,中央军委赋予刘邓、陈谢、陈粟的主要任务就是:挺进中原,在中原地区以品字形阵势协力作战,机动歼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此策应内线兵团作战。

2.内外线协同乘势发展全面进攻。“外线作战”为主,要求是内外线全局一盘棋,强调内线、外线作战协同配合,形成中央突破、三军挺进、两翼钳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布局,有效地钳制或调动分散敌人,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有生力量,实现敌我优劣转换,进而乘势从内外线全面进攻,最终消灭国民党军,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作战行动的最高目标,以消灭国民党军为最终目标。

三、战略决战阶段“大规模歼灭战”思想

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要求具备条件的各野战军应树立敢于夺取敌坚固设防的战略要点,敢于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决心,形成了“大规模歼灭战”思想。

(一)战略背景。1.战略形势。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已变得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敌强我弱的悬殊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军事形势的每况愈下,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也日益严重。2.战略指导。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在战争的第三年,我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战争负担加到敌人身上,同时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全国的重心在中原,北线的重心在北宁路,各战场的战役协同要增加,战争的计划性进一步增强。各战略区在战争第三年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3.战役条件。在战役力量上,敌我兵力对比,已由战争初期的3.4∶1缩小为1.3∶1。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进行了战略区及战略区领导机构的加强和调整,成立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华北军区等。战役指挥上,经过两年战争实践锻炼,广大指挥员、参谋人员的指挥、作业能力增强,通信和指挥作业手段有所提高,基本具备组织实施大规模作战的指挥能力。战役战场上,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五个战略集团,被我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战场上,处于被分割的孤立状态。解放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东北地区已有95%以上的土地获得了解放,华北解放区已联成一片。战役保障上,原来意义上的外线作战概念已不复存在,具备了实施统一后方供应的条件,后勤保障方式转向以后方供应为主。

(二)“大规模歼灭战”思想的提出。1948年9月西柏坡会议上,中央军委根据敌人重点防御及准备收缩撤出东北的企图,及时指示我军必须攻取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强大的机动兵团作战,必须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必须集中兵力,就地各个歼灭敌人强大的战略集团。9月7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在给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电报中明确指出,“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2页。。为我军争取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加速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做了准备,也标志着“大规模歼灭战”战役思想的提出。

(三)“大规模歼灭战”的基本内涵。即:创造各种战机,集中兵力同敌人强大的机动兵团作战,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就地各个歼灭敌人强大的战略集团。

1.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作战形式上,仍然坚持运动战为主的方针,但此时的消灭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较小的敌军部队,转变成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重兵集团,这些集团通常又有较大的、防御工事坚固的大中城市作为依托。要打击或歼灭这样的目标,要有效地运用阵地战,特别是大规模阵地战的样式。如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以第4、第11纵队及两个独立师扼守塔山、白石山阵地,利用大规模阵地战阻击敌东进兵团。同时,第5、第6纵队(欠第17师)在彰武东南地区实施运动防御,诱“西进兵团”北进。②参见王仰贤、俞世福主编:《中国现代战争战例解析辞典》,531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互配合支持,为赢得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2.通过战役分割和围歼,大规模消灭敌人。将敌重兵集团分割成数块,创造有利战场态势,在关键性局部形成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歼灭,最终达成战役目的。如辽沈战役,将敌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淮海战役,将敌分割在碾庄、徐州、蚌埠、蒙城四个地区;平津战役,将敌分割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地区。在完成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之后,分阶段切成数块,集中优势兵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敌人。

四、战略追击阶段“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思想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我军向残存于大陆的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进行了25次较大的战役,形成了“大包围大迂回歼灭战”思想。

(一)战略背景。1.战略形势。经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国民党军的战略防御体系已基本瓦解,国民党内部也已四分五裂,众叛亲离,共产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2.战略指导。敌企图实行保存实力、避免与我决战的策略,并向边远省份溃退或向国外逃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全军继续向一切尚被敌人占领的地方进军,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在消灭残余敌人的作战中要实行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3.战役条件。在战役力量上,我军力量已全面占优。战役战场上,大规模运动战中,陆战场空间广阔;同时,在渡江作战中,长江地区地形复杂,水网稻田地与湖泊较多,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在我军向东南沿海对敌追击时,敌退守沿海岛屿,我军对海情缺乏周密研究。战役保障上,官兵作战能力、装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群众基础较好,缴获的武器装备和人民后勤补给,较好地满足了前线作战需求。

(二)“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思想的提出。1949年3月,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将战役区分为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施战役展开;第二阶段割裂和包围敌人,实施控制浙赣路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被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①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323页。这充分体现了先割裂、包围,再歼灭的战役思想。7月份,中央军委强调,和白崇禧部的作战方法“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635页。。这标志着“大包围大迂回歼灭战”战役思想的正式提出。

(三)“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的基本内涵。即:以迅猛的追击速度,远程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割裂其战役态势,并实施包围,最后加以歼灭。

1.远距离机动迂回包围。主要是利用长距离的纵向机动,迂回到敌深远后方,实施战役包围。例如,在福州战役中,以第29军为右路,纵向机动,远程迂回攻占宏路、福清、长乐,断敌陆上逃路;以第31军为左路,迂回攻占连江、马尾,断敌海上逃路。广东战役中,东路军以第4、第15兵团和两广纵队分三路南下:以第4兵团的第13、第14、第15军为右路,沿粤汉路两侧南下,占领韶关,直趋广州;以第15兵团的第43、第44军为中路,经翁源、从化等地南下,与右路军形成对广州的钳形合围;以两广纵队并指挥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组成右路,经和平、龙川等地进东莞,断敌南逃退路。

2.迅猛快速追击堵截。主要是利用快速的追击,不给敌人喘息、调整的机会,乘势一举歼灭残敌。例如,广西战役后期,为防止白崇禧残部逃出国境,1949年12月2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3、第14、第43、第40、第45、第39军分别向廉江、博白、容县、武宣、宾阳向钦州、南宁之敌实施猛烈追击。部队日夜兼程,急行军5天,于7日将敌第10、第11两兵团残部等围歼于钦州、小董圩地区。此时,敌第1、第17兵团残部纷纷向中越边境逃窜。我军立即以第39、第13和第43军一部追击,到14日,先后占领镇南关和爱店,封堵了敌逃跑路线。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3]王仰贤、俞世福主编:《中国现代战争战例解析辞典》,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兴业主编:《战役思想发展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5]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外线野战军内线
胎儿透明隔腔内线样高回声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2019 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外线队员投篮能力的研究
三人制篮球进攻落位形式及其配合方法的研究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左利手运动员在水球比赛阵地进攻战术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内线消息常坑人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
中国男篮与对手外线队员得分能力的对比研究①——以第30届奥运会比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