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彤 医者仁心

2015-01-09 09:10
北京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肿瘤科病人医生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张培彤 医者仁心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许多人毕生追名逐利,把名利看得比性命还重,到头来才发现,原来那些东西也没那么重要。我常想我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但是终有一天,我自己也要走入这个轮回,也许我们本就不该在意那么多,每天做好自己该做的,问心无愧就足够了。”

张培彤大约是我遇见过最繁忙的政协委员了。从我一大早进入他的办公室,就看见里面挤了满满一屋子病人,他只简单地向我招呼了一下,便低头继续替一个正在诊治的病人写药方。我见状便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一面百无聊赖地望望窗外的风景,一面观察着这位忙碌的医生给病人诊病的样子。

从我的资料上看,张培彤的年纪应该还不算太大,但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他的头发几近全白,一眼望去使人觉得颇有些沧桑感。这种沧桑感配合着他说话时那不温不躁的语调,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踏实。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张培彤才送走了最后一个病人(我此时还不知道这其实只是暂时现象)。也就在此时,他才刚刚有暇端起杯子,喝了过去一小时里的第一口水。

最忙碌的人

一般地来说,每天医院里看病的人排成了长龙,喧闹声堪比菜市场,面对众多病患,医生再好的耐心也该被磨掉了。但是张培彤却是个例外,从医三十年来,他真正做到了“医者父母心”,时时处处都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

这个病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就尽量开便宜有效的药,那个病人对他的诊疗方案不理解,他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直到对方满意放心。三十年来,无论是对病人、同事,还是学生,他都是充满了爱心和善意。

曾经有一位山西的乳腺癌患者,在做完手术后,癌细胞向骨头、淋巴、皮下组织转移,整片整片的皮肤都已经溃烂。当时病人的经济条件不好,肿瘤科药物又一向昂贵,张培彤和同事们翻看了很多文献,才发现了又经济又实惠的雄激素。果然,用了没多长时间,病人的病情大为好转,皮也长上了,休养了一阵子竟然都能上班了。

“做医生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治疗癌症的药品都很贵,不能说我为病人开了药,病人花不起钱,我们就甩手不管了。毕竟病人也不容易,人家一家人看完病回去也要生活啊,我们手勤快一点,可能就不光能挽救一条生命,还能挽救一个家庭。”从医三十多年来,张培彤都是尽可能给病人想既能治得好病,又不用多花钱的办法。

曾经有国外的医生到广安门中医院来取经,问张培彤:“您一上午一般都看几个病人啊?”“几个,我们都是几十个。”老外听完,瞪大了眼睛,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张培彤告诉我,他每次出诊半天,都要看五十个病人左右,多的时候能达到七十多人,这个时候基本都要延长工作时间,上午班的要看到下午一点以后,下午班则要看到晚上八点以后。

“其实医院规定每天只要看三十个病人就行了,但是现在一来号贩子比较猖獗,倒号的太多,二来病人排队也不容易,有人排了一天一夜都排不到一个号,所以我就让医院每天给我挂四十个号,再给那些实在排不上队的、危重的、科研病人加加号,这样每天要看的病人就多了。”张培彤解释说。

张培彤也坦言,每天面对几十个病人,他的心理上也的确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他每次门诊因为怕上厕所都不敢喝水,以至于在近期查出了肾结石。大夫建议他平时多运动,多喝水。但是张培彤每天的工作就是坐着给人看病,又怎么能有机会运动呢,他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在看病时候喝一点水了。

平淡看待得失,冷眼阅尽繁华

最难忘的事

经验丰富,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位名医最重要的资本了。张培彤自1985年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参加工作,至在广安门医院的今天,已经整整三十年,如今的他早已成为了国内肿瘤学科最顶级的专家学者。三十年来,他获得荣誉头衔无数,发表论文专著四十余篇,培养了博士、硕士多人,至于救治了多少病人,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统计了。我问起他有什么难忘的故事,他没有回忆起那些成功的案例,反而为我讲起了一件令他颇为伤感的过往。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曾经诊治过一个来自东北的女性肺癌患者,当年医疗条件不好,方法也不如现在多,虽然我们尽力了,但是最终那个病人还是去世了,病人去世后,她的老伴非常难过,回家之后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向我诉说了病人生前是如何的善良,他们是如何的恩爱,埋怨了老天的造化弄人和医生的愚笨无能。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来,还常常难受,医生的责任实在是太大了,一条生命的存亡,一个家庭的幸福可能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张培彤略带伤感地说。

那封信张培彤始终留着,虽然搬了两次家,也依然没有当作废弃物扔掉。受这件事的刺激,张培彤把提高医学水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三十年的探索钻研,他终于成为了肿瘤领域最顶级的专家。

张培彤觉得,医生确实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新病理的发现,新病症的出现,仅仅靠学科知识储备是难以应对的,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来满足工作的需要。对于他本人而言,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医学的知识,对于现代医学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抛下,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培彤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要有效得多。有人觉得,现代医学都治不了的病,草根、树皮更是无济于事。其实不然,两种医学方法各有各的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比如放疗和化疗的毒副作用就可以用中药解决。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已经被西医医院放弃的病人,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出现在医生面前,把医生吓一大跳,按照医生的观点,病人应该已经去世很久了,其实这些病人就是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结果,所以说,中西医相互之间也应该有所了解才行。”张培彤这样说。

从医三十年,张培彤对患者始终高度负责

尽力而为

“曾经有一个乳腺癌的病人,基本进入临终关怀的阶段了,当时医生已经放弃,甚至连家人都觉得没有希望了。后来我们一位老主任说‘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也许还有什么方法吧’。于是大家就又经过研究,用其他办法试了一次,没想到这个办法大获成功,那个病人后来竟然又活了十多年。”张培彤回忆起年轻时候的一件往事。

大约是受了这件事的影响,此后每当张培彤诊治一个已经被人放弃的病人时,他就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尽了全力,把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而不是以肿瘤科的诊治水平有限为托词。因此,他成为患者最为信得过的医生。

曾经有一位患者被查出胰腺癌晚期,被告知只有一至三个月的生命期,并且手术、化疗、放疗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大夫嘱托家属,让病人回家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病人没有死心,他四下打听,找到了张培彤。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张培彤没有放弃他。经过张培彤的悉心诊治,一个本来被西医告知最多活三个月的病人,至今不仅一直活着,而且生活质量还很好。病人每天都能散步一小时,每顿吃上一两多粮食,还可以吃些肉、鱼、水果和蔬菜。

病人此后感言:“今后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已知足。感谢张大夫给我延长了生命、让我至今有良好的心态,树立坚强的信心,与病魔抗争到今天。”

这样的故事,在病人之间口口相传。当然,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正是凭着对病人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态度,凭着自己扎实的医疗技术,张培彤在挽救一个个生命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为医学事业贡献了奇迹。

张培彤从业三十年来,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也看遍了生离死别和人情冷暖。他看到过有的老人病入膏肓被遗弃在医院无人问津;也看到过曾经富甲一时的富豪临终时的众叛亲离;更曾看到有人已经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仍在同病魔进行着不屈不挠地抗争。

“许多人毕生追名逐利,把名利看得比性命还重,到头来才发现,原来那些东西也没那么重要。我常想,我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但是终有一天,我自己也要走入这个轮回,也许我们本就不该在意那么多,每天做好自己该做的,问心无愧就足够了。”人生的通达、潇洒在张培彤此语中尽显无疑。

猜你喜欢
肿瘤科病人医生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标教学法在肿瘤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某三甲综合医院肿瘤科持续提高放疗病人双向转诊率的临床经验
肿瘤科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