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提问的有效性

2015-01-09 10:49季树名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屋笔者语文

季树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的宝贵桥梁,更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如何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课堂教学提问,就是通过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多是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计好的,上课时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

具体来说,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的提问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第二,教师的问题设计粗放,且过分关注教学进度,急于获得结论;第三,教师提问过多而学生提问少。因为以上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谁来问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问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为什么”的一套方法。老师的提问不仅要能引领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还要能启发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学会提问题并自己解决。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什么

重点、难点、疑点应该是我们设计提问首先考虑的内容。问重点和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问疑点,可以诱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针对学习重点“对梅雨瀑,特别是对梅雨潭的描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梅雨瀑是很美的,在山边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学生根据提问,很快整理出声(“花花花花”、“分外地响”)、色(“白而发亮”、“飞花碎玉般乱溅着”)、形(“一带”、“扯成大小的几绺”)三个方面和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在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后,紧接着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感受是醉人,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描写这种感受的呢?学生很快发现大量运用的比喻修辞。针对难点“描写梅雨瀑的观察点(初中学生初读理解会比较困难)”,笔者是这样设计提问的:作者观察梅雨瀑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找出有关语句)学生顺着问题很快找到“走到山边”、“坐在亭边”、“到了潭边”,并概括出“观察点移动了三次”,这样,难点迎刃而解。

正是通过有效提问,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要点。

3怎么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又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需求,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怎么问?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问题系统化。

语文课文的内容很丰富,知识点很多,如果问题很零碎,会把原本就很丰富的内容更加复杂化,不利于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能把一些问题系统化,会便于学生理解,减轻学生学语文的思想负担。

例如,在教学小说《台阶》时,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既然父亲造的是新屋,为什么题目不叫“新屋”而叫“台阶”?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找到了“父亲”所处的环境,明白了“父亲”的精神追求,体会了作者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刻画“父亲”的辛劳,表现劳动者的物质状态和心灵状态,也懂得了要去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困。

这样的教学很流畅,得益于系统化的提问。

第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对待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的正确做法是启发。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那么有些教师很快就会将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学生,请另外的学生回答,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假设学生可能回答不出,应事先想好促进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办法,在上课前准备好启发学生的方案。

例如,在执教《核舟记》一文时,在解决了字词句的翻译后,笔者提问: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如何来说明奇巧的?学生的回答要么错误,要么较分散,时间用了不少,收效甚微。最后笔者只能自己概括,草草了事。课后笔者认真反思,修改教案,在上面问题的后面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核舟长多少?上面刻有多少人和物?这些人和物刻得如何?这些说明了什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效果明显好多了。

第三,适时追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即学生回答正确但却不充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连续的提问让学生得出更完整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追问”。追问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追问一般不介绍新的知识,而是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证明或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许多教师常常只注意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不注意给学生进一步加工信息的机会,学生很少有机会来处理为什么、怎么样和根据是什么这一类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当讲到第三段时提问: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中连用了六个动词,有何作用?一个学生回答:连用六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玩的情形。很显然,这个答案还没有回答到位,所以笔者追问: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学生道:描绘春草蓬勃的景象。笔者又问:那为何写孩子们的嬉戏?学生道:春草带给了孩子们欢乐。笔者再问:属于什么描写?学生答道:侧面描写。笔者最后问:那么,现在你把刚才的问题再回答一遍好吗?学生道:作者连用六个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侧面写出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说完,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正是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既弄懂了知识,又找回了自信。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工夫,要认真对待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提问,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加强课堂中的交流,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语文课堂一片绚丽的天空。

猜你喜欢
新屋笔者语文
增城朱村街新屋岭唐墓发掘简报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湖北长阳“田家新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