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制品蜚声世界。官瓷专供皇家使用,其制作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一件精美器物常常要烧造几窑甚至十几窑才能获得。官瓷烧造技术当时属于绝密,封于大内,绝不外传。烧造的成品专供皇室,次品全部销毁。北宋官窑毁于宣和七年,仅存世19年,失传已有近千年。几经水难,当年的汴京早已被黄河的泥沙深埋在几米厚的黄土之下,官窑旧址难寻。加之官瓷传世品极少,复制特别困难。
窑火不灭,传承传统文化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汝、哥、定、钧四大窑均相继恢复,唯有官瓷难以恢复。但是“窑火不灭,让土与火结合的艺术造福人类,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是每个瓷器专家的夙愿。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何浩庄先生,因爷爷喜好收藏,家中祭红瓶、粉彩、小茶壶等瓷器数百件,可以说是在名窑佳器之中长大的,因耳濡目染,对瓷器青睐有佳。
1979年,何浩庄接受国家“恢复北宋官窑”的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项目组组长。然而官瓷烧造技术失传已久,要想恢复官瓷,需要找资料,寻古方,还要找相关的生产厂家,在这一过程中历经艰辛,但是这都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和一次次烧制试验,他们确立了北宋官窑胎、釉配方、温升曲线、以及制作工艺流程。并在1983年制作出一批令专家拍案叫绝的仿北宋官瓷,圆满完成任务。
1984年6月,国家级“仿北宋官瓷鉴定会”在开封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仿制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官窑传世品媲美”。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评价说:“你所仿制的官瓷,在胎土选料、造型、装饰和釉汁纹片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台湾古陶瓷专家刘良佑留言说:“宋官窑贵在神韵,宋元以来各朝各代虽尽力追仿,不过形似而已,今见何浩庄大师作品,其意在形外,为海内第一”。何浩庄大师终于完成了北宋官瓷的断代接续,洗尽了北宋官窑八百年的尘封,让北宋官瓷重新绽放光芒,为祖国瓷文化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何浩庄大师的这一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轻工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轻工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中国国际民博会金奖”、“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开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大奖。同时,在研究的官窑烧制的四年时间里,他还笔耕不辍,编写了《北宋官窑》历史文献汇编一册,书写了鉴定会所需的《工作总结》、《官窑青瓷的研究与试制》、《北宋官窑及艺术风格》的全部文件。不仅将他的个人价值无限放大,更为北宋官窑的传承提供了参考资料。
说官窑,何老如数家珍
“这就是我仿制的北宋官瓷!”在何浩庄的博古架上,摆放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鼎炉、投壶、贯耳尊、琮式瓶、螭耳瓶、菊花花觚、贯耳花觚……天青、翠青、粉青、大绿、月下白,莹润内含,莹如美玉,润若凝脂。如今,何老已经是工艺美术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何氏北宋官瓷以造型古朴、釉质如玉、纹片飘逸、紫口铁足著称于世。它精光内蕴、质朴无华,既无精美雕饰以哗众,又无艳彩涂绘以媚人,给欣赏者展示出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一股返璞归真之气扑人眉宇。何老的作品在艺术上更是追求质朴无华、淡泊自然的美学最高境界,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体现这一种朴实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何浩庄大师在理论研究方面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先后在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第二届国际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与试制》演讲;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了《北宋官窑及艺术风格》;《中国收藏文化论坛》上发表了《扑朔迷离话官窑》、《也谈张公巷遗址定性问题》;《陶瓷》杂志上发表了《偏光显微镜下宋瓷有气泡》等多篇学术论文。
后继有人,技艺永存
1996年,何浩庄自动离职,借款几十万元在北郊租了场地竖起了窑,继续自己的官瓷研究事业。同时,他带着儿子何世忠、儿媳胡捷组建了“中天阁陶艺行”、“何氏官瓷艺术有限公司”,继续北宋官窑的研究和制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已经研制出20多种官瓷的器型,丰富了官瓷的种类。
如今儿子、儿媳的官窑烧制技术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双双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儿子还荣获河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大师等荣誉称号。同时,何氏第二代又培养了新一代传承人,北宋官窑后继有人,技艺永存。
何浩庄与儿子一起撰写的《漫谈北宋官窑》一书,从历史文献、艺术风格、传承脉络、制作工艺、鉴定珍藏等多个方面解读官窑、官瓷,将北宋官瓷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祖国的瓷文化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