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95-01
俗话说文史一家,本人在长期执教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对此体会颇深,就自己从解读文字说历史方面的实践略举几例与大家分享。
在讲述犁耕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转型中的历史作用时,先是写下“牺牲”两字要同学们解读牺牲的含义,并观察这两字左偏旁均为牛字说明了什么。在解读这两个字的基础上同学们认识到了最初牛只是祭祀用的祭品,并没有用在耕地上。而“犁”这个字则是锋利的铁器与牛结合了而产生了牛耕。牛耕的出现才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得以确立,奴隶制下“千耦其芸”的集体耕作,被封建小农经济取代。观察“耦”字“耕”字偏旁均与木有关,说明以前工具是以木为主,可见,促使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生产工具所起的作用是根本的,从而可以分析出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了。
在讲述社会经济由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写一个“家”字,让学生观察,室内有什么才有家呢?学生们认识到里面这个字是“猪”的意思了,让学生们明白,以前人们认为有猪就有家 了。然后引导学生们观察当代社会生活中城里人家里不养猪了,农村人家里养猪的也很少了。一般都集中到养猪场养猪了,这说明养猪已经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实行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了。这就说明中国社会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过渡了。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①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断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看,我们对如此论调不会过分地大惊小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妇女的评价竟与孔子的论断如出一辙。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请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结果答案往往五花八门,没有认识到其观点产生的实质原因。这时,我往往先写一个“男”字,学生们观察,原来男子是田里的劳动力,在农耕时代,主要依靠男子的体力进行生产劳动。因此,在农耕时代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大,地位也因此而高。而这之前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先母系氏族然后才过渡到父系氏族,也是因为先是靠女性采集为生,后来逐渐从事农耕,男性发挥作用大了,地位也就超越了女性。可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依靠脑力而不是体力生存生活了,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这样,通过解读“男”字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的地位高低取决于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也就明白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在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史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玉器加工业的独特性,写了一个“国”字,还是要求学生观察其特征,发现围城下有玉才有国,可见玉器是王之类的贵族们专享专用的,普通老百姓不能,玉也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玉和青铜礼器一样在奴隶制时代是王权的象征。随之讲“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即为古代从新疆地区将玉运往内地的必经通道,可见玉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正因为玉器是普通老百姓不能用的,在当代人们发掘出的汉代诸侯们的金镂玉衣,很多都只有散落的玉片,而金丝则被盗墓贼偷走了,玉因为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而得以幸免。通过讲述这些历史,让同学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玉器也逐渐由高贵走向平民化,玉器是不断发展演化的,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以上例子很多,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用来让学生们更形象、更直观体验历史事物发展的演进过程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可能还不够成熟,只是一种随笔,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