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从一开始出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酒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特色各异的酒文化。本文将对东西方不同的酒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酒文化;对比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作为文化象征之一的酒类频频出现于人类交往的各类场合。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酒文化的相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很多困难。为此,了解不同的酒文化及其深层原因就成了确保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迫切任务。本文将对此进行对比研究。
一. 酒文化产生的背景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酒文化都被看作是一个文化符号或象征,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在西方国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酒类可以被追溯到1940年,这一年 Bunzel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不仅探究了不同文化中特别饮酒方式的原因,还对相似文化中相异的饮酒方式进行了比较。随后,“酒文化”这一术语就频频被一些从社会和文化角度研究酒类的西方学者所提及,并就这一文化现象给出相同或相异的定义。酒文化研究专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酒类可以被当作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社会的组成结构或整体的文化观念,特定的饮酒过程构成了特定的交流模式。希斯也指出,酒类在联系五花八门的信仰和行为中提供了有用的窗口。相比之下,国人对酒文化的研究起步甚晚,但发展迅速。第一个使用“酒文化”这一表述的国人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在1985年《当代中国词典》中所提出。他认为:“酒文化,一种以酿酒﹑饮酒 品酒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与酒的产地的历史 风俗 地理环境以及酒的制作工艺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对于酒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异国文化的更好理解,而且更加丰富了本国的酒文化,促使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更多了解。
二. 中西酒文化的相异性
中国酒类型多样,根据酿造原料就可分为米酒,啤酒,药酒,白酒等。这些类型的酒中,要数米酒和白酒最为常见。米酒又称发酵酒,是由大米或小麦等粮食直接酿造而成。由于乙醇发酵的抑制作用,其酒精度通常会低于二十度。灌装出售之前通常要经过灭菌,窖藏和过滤等工序。白酒或是因为饮用时给人一种灼烧感亦或是蒸馏时需要加热,也称烧酒,其酒精度通常会高于三十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酒,其主要酿造原料都是粮食,酒曲和水;可以通过增加配料来改变酒色或口味。中国南方,酿酒的主要原料是软大米,而北方主要是麦子,燕麦,小米,高粱还有玉米。水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它和谷物结合使其发酵,决定着所酿之酒的口味及质量。所用之水越干净,酿出的酒就越甘醇,质量越好。为了酿酒,人们总会利用清澈的泉水或溪水。酒曲是各种酵母,霉和细菌的复杂结合体,它的作用是把谷物转化成糖,然后由糖转化为酒精。酒类的制作相当复杂,它主要包括原料粉碎,主料发酵,分离和蒸馏等步骤。浸泡糯米等原料使其酸化,放文火蒸数分钟,火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酒香,接着泼上冷水使其冷却到二十多度,这一温度范围被认为是最好的发酵温度,放少量酵母。糖化,酸化及发酵在大约两天之后自然进行。在我国传统米酒的酿造中,主料是由粮食,酵母和新鲜水构成。蒸熟的糯米被放进抛光的陶器(瓮)中冷却。用泥土把瓮口封实,这样能阻止内外空气的流通,发酵由此开始。当淀粉转化为糖和乳酸菌时分离出酸甜的液体,加更多的水。反复这一程序,直至所有谷物都被耗尽。加入酵母,糖水因此转化为酒水。中国的酒桌礼仪反映着人们的互相尊重。主人和客人有固定的敬酒顺序。首先由主人敬酒,在主人还没有敬完的前提下,别人是不能敬酒的,要是犯错,将会受到惩罚。主人从最尊贵的客人敬起,酒杯必须满,以示对客人的尊敬。晚辈向长辈敬酒,下级对上级敬酒。在酒桌上还可能大声猜拳以示尽兴。中国人经常性地把吃饭喝酒和个人事业联系在一起。
西方酒类多数是由葡萄酿制而成,有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白兰地,香槟,威士忌和伏特加等。白葡萄酒是由白葡萄或去皮的红葡萄酿制而成。酿制过程不需要加糖,生化酶及别的酸性物质。白酒的度数通常介于十到十四度。红葡萄酒的酿制和白葡萄酒的酿制大体相同。只是原料只应该是红皮葡萄。它的颜色来源于葡萄皮中的色素,度数也大致介于十到十四度之间。白兰地是由法国葡萄酒加工而成,度数介于四十到四十二度之间。香槟酒也称为气泡酒,是由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混合而成。由于二次发酵后瓶子里留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瓶盖一旦被开启,就有气泡冒出。根据法国法律,只有香槟地区出产的香槟酒才可以被称为香槟酒,别的地区生产的同类酒只能被称作发泡葡萄酒。威士忌是由谷类和麦芽糖混合而成,这种酒要在橡木桶里储存三年以上,因此酒味里也混杂着橡木的清香。伏特加的主要配料是水和酒精。把麦芽糖加入谷类中,它将转化为糖,最后以蒸馏物的形式出现。西方酒类多由葡萄加工而成,栽种各类葡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多种类型中,当属欧洲酿酒葡萄最好。收时间也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酒的质量。收获过早将没有足够的糖分转化为酒精,而收获过晚会有太多的糖分导致酸度的下降从而影响口感。西方人不会把酒和事业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看来,喝酒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相对于中国人“感情深,一口蒙”的喝酒习惯,西方人更倾向于通过观测酒色,嗅闻酒香和品尝酒味来欣赏美酒。他们很在意酒器的选择,往往会首先喝度数低的酒或年份短的酒。
自然环境不仅仅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它还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中华文明发端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合于农业生产。各种作物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还成为酿酒的主要原料。西方最早的酒类酿造起源于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这是些被海水所环绕着的岛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里土地贫瘠,普通作物难以生长。而葡萄却很适宜于这种多沙的土地,因此被广泛种植并作为酿酒原料。不同的酒文化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国人饮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拉近彼此关系,我们更看重的是饮酒对象而不是酒类本身。西方人士更看重的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喜爱,他们饮酒时的主要关注点是酒類本身而不是饮酒对象。对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研究是顺利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少华 中国酒与传统文化[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薛丰年,男,(1976——),硕士,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崔延琴,女,(1976——),延安实验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