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导入是序幕拉开的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受课堂导入的影响,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自身的学习特征,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来设计课堂导入。本文就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来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课堂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导入上好语文课,是一门艺术,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确定全课的基调,并能对安定学习情绪起沟通师生情感。
一、何谓课堂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成功在于积极地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兴趣可以被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激发出来,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最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小学生的学习特征
小学生最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的学习特征。只有懂得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导入的主角。结束过去教师独霸的局面。
(一)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
小学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对形象片断的依赖性越来越小;思维缺乏批判性、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对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征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而有意注意则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并有相应的目标。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是注意力不稳定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及其容易被一些新鲜新奇的事物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大约为20~35分钟。
(三)小学生的记忆特征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没有记忆,将无法进行观察、想象、思维或注意,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轴向逻辑思维欠缺,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小学平均能识记6-8个单词,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主要还是形象记忆起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的小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设计了以下五种导入方法。
(一) 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这足以证明音乐的巨大魅力。小学生爱跳爱唱,每个学生都会唱许多歌曲。采用音乐来导入新课,无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重要作用。比如学习歌剧《白毛女》选场时, 首先播放喜儿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没钱不能买, 扯上二尺红头绳,扎呀扎起来。”欢快的曲调, 甜美的歌声, 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歌剧的情节中去。在学习表现亲情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类时,在导入阶段就先为学生播放《真的爱你》《母亲》等表达父母亲情的歌曲,将学生带入强烈的亲情氛围之中,让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下去学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二) 插图导入法
优美生动的图片比起静止枯燥的文字来说更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插图首先能让学生投身到课文的氛围当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课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青海湖,对课本上描绘的画面没有具体的体会,很难进入作者的世界也自然无法领悟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这时候合适的插图就能让学生很快看见梦幻般的青海湖,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谈谈对青海湖的印象与了解等,顺势导入课文。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三) 设疑导入法
“学贵有疑。”宋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有如下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新的刺激相矛盾、不一致,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2]质疑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思维的导火索, 在开讲时要有意识地设疑,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讲《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时,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导入:“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有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书目是什么呢?现代书目又有哪几种类型?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带着问题来仔细阅读课文。” 对这些悬疑, 学生马上就会产生兴趣, 为了寻找答案, 会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带着疑问读书,.
(五)温故导入法
“ 温故而知新”, 符合认知规律。温故导入是指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方法即可以使学生过去所学得以巩固, 加深理解,又可以通过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服务。
学习鲁迅《故乡》可从《少年闰土》导入;学习陆游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可从《示儿》诗导入;学习茅盾《 风景谈》可从《 白杨礼赞》导入。这样导入新课联系了同一作家的两篇课文, 花时不多但收益颇大。但是, 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 应该有新意, 不能反复重复一味的炒冷.
总之, 导入就是要根據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征、 知识水平、 兴趣爱好,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来巧妙施导,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尽其妙。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切中肯綮,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参考文献:
[1]《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 杨治良 - 《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2]《小学语文的导入艺术》 于敏 - 《科学研究》,2009年16期
作者简介:刘亭婷(1994—),女,汉族,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人,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