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的一盏明灯

2015-01-08 07:11马国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朱永新校长教授

马国新

多年来,我早已习惯了农村学校的工作和生活,却在3年前的夏季发生了改变。这一年,我从乡村走进了省城,离开了为之奋斗多年的农村学校,应邀到省城一所公办学校担任校长。

许多人惊讶地向我打探,我是通过什么关系、或是托了什么朋友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我回答说“没有”,但如此答案总是让询问者半信半疑。大凡状态的改变均有因果关系,现在细想起来,确实是有朋友帮助了我,这位朋友就是“书”。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旦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就会不再似年少时一样没日没夜地读书,也没有多少人会仅凭兴趣读书了。我也一样,刚上班时是不读书的,十多年后才被迫拿起书乱翻。其中有一段时间,我发展到见书就买,没事就翻书,没书的日子就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从中也徒生了些许体会:人们读书,无外乎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也或二者兼有之。

生存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无奈,为生存而读书会有一种艰辛和痛苦的感受,看看校园中的部分学生和职场中的许多成人,我们就能明白为生存而读书的无趣、无聊。

生存是动物的最高目标,但只是人类目标的起点。人类总是梦想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人类为了更好生存的一个过程,更是为了一种品位、为了一种价值和意义。

为生活而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我们甚至会发现,此类读书人读书并没有什么目的,阅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天然的爱好和自然的生命状态。但更多的人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很少真正为生活而读书了,更有甚者即使为了生存也不读书,更不用说与书成为朋友了。

回想起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从不读书到为生存而读书、后来是没书的日子会无眠的过程,体会到阅读会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个人精神和灵魂的过程。

学生时代,我并没有当教师的梦想,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无情,无奈中我进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回到老家农村,当了一名乡村数学教师,男人四海为家的梦想和大学时的英雄气概被一扫而光。

走上讲台后,不读书的日子一晃就是15年。那时不读书的我没有任何意识和感觉,现在想起来就有一种后怕。逝去的都是青春岁月,人生会有多少个十五年呢?

那时,我和许多同事一样,曾经无数次想从乡镇学校调进县城学校工作。天不遂愿,只好安于现状,碌碌而为。

37岁那年,领导把一所困难重重的学校交给我。当时我觉得,我可以一个人混日子,但我不能带着一群人混日子。学生的未来和家长的期望,总是让校长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有一种无形的责任和使命。

当教育走向了应试,中考就成了一场竞争。曾经在中考竞争中不断失利的学校交到我的手中,为了破解中考和学校生存的难题,我先是不断到周边的同类学校取经,后是安静地坐下来,从书报中去寻找出路和智慧。网络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通过网络、报刊和书籍,我结识了国内许多基础教育界的名校长,也结识了一批关注基础教育的专家。像“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湖南师大的刘铁芳、北师大的肖川、人大附中的刘彭芝,还有魏书生、冯恩洪、卢志文、李镇西、李希贵、蔡林森、陈雨亭、徐启建等。细数起来,不下百位。

在浩如烟海的报刊和书籍中,单从教育和治校的角度来讲,给我影响较大的报刊是《中国教育报》的“校长周刊”和“读书周刊”;最影响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的书籍有朱永新的《新教育文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丛书、刘铁芳的《守望教育》、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

当校长后,缘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渐渐成了《中国教育报》的忠实读者。在农村学校工作期间,我收集了自2005年来的“校长周刊”和“读书周刊”,并且装订成册,爱不释手。

从“校长周刊”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自己的榜样。把自己安放在“校长周刊”中的众多校长中间,我没有了孤单和彷徨,更多的是力量和方向。从“读书周刊”中,我不仅促使自己、也帮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到了阅读的理由,闻到了阅读的香味。于是,我所在的学校有了“四月读书月”、有了“101读书会”、有了“相约星期一班主任论坛”和各类送书读书活动,我们理解了“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蕴意,我们的学校成了“书香校园”。

2004年秋,是我对学校和教育最困惑的一段时间。我时常会在深夜、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寻找与教育相关的内容。记得2004年10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有意无意中我撞上了“新教育在线论坛”,很快我就成了其中的一员,后来与朱永新、卢志文及众多热爱教育的朋友们成了网友,关于教育的话题在“新教育在线论坛”中不断蔓延。

我购回并细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文集》十卷,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深的理解。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正是我在寻找的教育梦想,“新教育”为我正在进行的学校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6年我应邀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第六届北京年会,并与朱永新老师第一次面对面,从此,对于我来说,新教育成就了一个校长的追求和一所学校的嬗变。数年过后,我所在的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行动在区域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先是一个乡镇、后是整个区县对“新教育实验”的跟进,2010年7月,我当时所在的县成为全国第38个新教育实验区。

这就是朱永新教授一本关于“新教育实验”书籍的魅力。

我还读过肖川教授的许多书,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最让我感动。我从未与肖川教授谋过面,时常有一种想见他一面的冲动。那年我去京城,拨通了他的电话,他三言两语后就动了真情。肖川教授人如其文,对教育和教育人总有情怀,只要是关于教育的话题、陌生人的电话也会让他充满信赖。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的文字总是那样地细腻和优美,让教育充满了诗意。正是肖川对教育充满了理想和信念、在文字和书中流露出了对教育的美好期盼,才让我们对教育充满了爱、责任和信心。我非常感谢肖川给我们教育人带来了梦想和希望,让我们对教育能够从容地坚守。

刘铁芳教授每年都有新书问世,他写的每一本书我都想读,但我的阅读似有一点跟不上他出书的速度。刘铁芳教授所著书中,总有一张他的黑白图像,思考状,还有一双略带忧郁的眼神。我不知道,当一个思想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纠结的时候,是否就是这样一种眼神。我读过铁芳教授的十多本书,《守望教育》是其多年前的作品,给我的冲击也最大。在他的文字中,他总能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现实中的教育,去唤醒并触动校园中的每一个生命。读刘铁芳教授的文字,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乡村教育的依恋和对教育回归的期盼。

阅读带给我了什么?阅读带给我的是对教育一次又一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具体的教育智慧。它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仿佛深夜里点亮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朱永新校长教授
剪掉重复多余的
卖关子,真有趣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