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

2015-01-08 06:26房风文韩帅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制造业校企职业

房风文+韩帅

中国已是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中国制造”世界闻名,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强,大量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在“十三五”规划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要靠制造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安身立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靠什么?靠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持续推进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过追赶,在规模上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占到19.8%,高于美国的19.4%,首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且多数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据全球制造业的20%,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稳居世界首位。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还会继续提高。

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支撑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自2000年以后,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更趋于稳定,始终保持在8.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3左右,超过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比重。制造业是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2012年至2022年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持续下降。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然后逐步回落。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趋于稳定(见表1)。

“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欧美等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诸多困境。

制造业受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仍旧处于早期代工阶段。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有所提高,但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支持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

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制造业的国际吸引力不强,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订单流失速度快。

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高和劳动者素质低的压力。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方面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导致单纯以人口红利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弱化。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还未提升至制造业大国所需的水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在全国2.69亿农民工中只有约32%受过专门技能培训,技师和高级技师比重少,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用工需求。近几年,“珠三角”“长三角”结构性“用工荒”“技工荒”已成为常态,并向中国西部地区蔓延,这也向我们发出了警示: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

制造业正面临低端制造业“外流”与世界制造业“回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外流”与“回流”的双重危机:一方面,在中国境内生产加工比较优势下降的情况下,部分外来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外流,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原有的产业链条被打断。另一方面,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至发达国家。近几年,西方国家开始提出“制造业回归”的口号,美国提出了制造业回归概念,一些大企业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等开始在美国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时代步伐加快,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更会加速可用机器人操控的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促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我们需要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实现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关乎中国制造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正大力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面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直接影响着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我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在人才培养方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

加强产教融合,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跨界类型教育的内在要求。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相关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部署,建立与之相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产教协作机制,深化产教对话机制,创新职业技能大赛引导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动力和活力。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从“内聚”到“外联”的多种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双赢”模式。“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订单培养”等方式,是让职业教育逐步从“内聚”走向“外联”的有效模式。要从建立政策、完善制度入手,修订、完善、学习《职业教育法》,出台全国性校企合作条例,推动各地建立或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职业院校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促进人才培养合作、教师培养合作和实训基地共建。鼓励职业院校与制造业企业深化产权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建立“利益链”,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工学结合,建立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制度。现代学徒制正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结合。在制造业行业可以率先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实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培养适岗、应岗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手段,增加学徒的“双师”传授比例,注重企业师傅的传、帮、带;改革评价方式方法,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向考核;改革招生模式,建立校企联合招工招生制度,建立双元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人才市场错配和结构性失业的难题。

猜你喜欢
制造业校企职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