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缺什么?

2015-01-08 07:08谭荣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尔基校长小朋友

谭荣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去世,引发全社会热议: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乔布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最终回到——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什么?

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0多年,我们的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目标维度的定位,到师生角色的转变;从教学理念的确立,到教育智慧的实践……教师正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生态还不容乐观,我们对“育人”的理解仍十分窄化。

前不久,笔者到一所幼儿园调研,观看一堂美术课,内容是《粘贴》。导入环节老师设计的话题是“树”,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树的形状、结构、作用等进行开放式谈话,然后投放材料,自主完成“小树”的粘贴,看得出孩子们都很快乐。在展示环节,有位小朋友的作品出人意料,她在“空中”和“地面”贴了好几片树叶,慌忙中老师只好悄然“回避”。课后我问小朋友为什么做成这样,她说:“秋天来了,树叶从空中飘下来,落在地上”。瞧,孩子们的观察多仔细!

无独有偶,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名人故事》都是名篇,《高尔基》一文中有个场景,一群记者要求采访高尔基,他用“没时间”拒绝,转身却接受了一位小男孩的采访,有小朋友向老师发问:“高尔基骗人不对,记者叔叔多可怜……”这同样超出老师的预设,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创造预设之外的精彩,不知道童趣、童真、童心要倍加呵护!

人们常说“校长是学校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所以校长的办学理念就显得十分关键。作为校长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究竟是为了办好学校而教好学生,还是为教好学生而办好学校?”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有媒体推介,某地所属30几所学校“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这固然让人惊喜,但有个疑问,特色和品牌是否是师生自主创建,自然生成?据考证,这30多所学校中就有一所学校,为了形成体育特色,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篮球,1000多名学生都打篮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吗?还有几所学校,请文化公司设计学校文化,这种“包办婚姻”能让师生找到真正的幸福吗?

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教育科研,动不动就有“模式”生成,这不是教育的本真。我们承认,就教育而言肯定存在“模式”,不然怎么会有“教学有法”一说,但“模式”应该多元化,也就是“法无定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模式,就好比武士习武,从套路入格,真正对决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出神入化。

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提升,但我们的很多文化瑰宝也随之逐步消失。以书法为例,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写字了!有一次,区里组织“比教学”观摩活动,12节优质课,老师居然没板书一个汉字,有的老师说,字写得难看,怕“出丑”,干脆用“课件”代替省事。

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因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人做了个统计,全世界犹太人只有2000万,而有17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占到获奖人数的22%,全球华人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犹太人有个习惯,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家,家长会问“今天你问了什么好问题?”,而我们的家长们会习惯性地问“今天你学到什么新知识?”

教育,到底缺什么?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没有标准答案。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在我们的骨髓里该不该培植“开放”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有耐心让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我们要经常回想自己顽劣的童年,不要将成人的智慧硬塞给孩子。返璞归真,遵循规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猜你喜欢
高尔基校长小朋友
找茬儿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