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治宏 于海波 杨卓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深圳518033)
失眠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疾病,患者睡眠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风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和生存质量[1]。长期服用西药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以及副反应多等问题。针灸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的古老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效果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维护了人类健康及提高了生存质量,更好地促进了中风患者脑功能的康复,改善了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本研究对12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给予调任通督法或传统针法治疗,通过观察比较两者PSQI评分的变化,探讨不同针法治疗该病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1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中风和失眠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0~75岁;③意识清晰,认知功能基本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PSQI评分者。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③严重失语、交流困难或有严重认知障碍患者。
1.2.1 中风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经过CT或MRI确诊为中风(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
1.2.2 失眠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3],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PSQI≥8分。
将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12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32±3.07)岁。对照组患者 60 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48±2.29)岁。患者发病前均无睡眠问题,无精神情志异常病史,其职业、既往用药史、中医证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1 治疗组 在内科治疗基础及中风常规治疗基础上,针灸采用调任通督法。针灸取穴:重用百会、神庭、关元、气海、三阴交;气虚血瘀配足三里、膈俞、脾俞、血海;阴虚火旺配心俞、太溪;痰热内扰配内庭、丰隆、足三里。操作:百会、神庭平刺入帽状腱膜下0.5寸,针用捻转泻法;气海、关元直刺 1~1.5寸,针用提插捻转补法,亦可温针灸。其他腧穴平补平泻。调任通督法治疗5次/周,总疗程4周。
1.4.2 对照组 在内科治疗基础及中风常规治疗基础上,针灸主穴:四神聪、百会、神门、内关。随症配穴与治疗组相同,针灸治疗5次/周,总疗程4周。
根据PSQI评分变化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评定。PSQI量表是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等于1989年编制的,是目前评价睡眠的国际公认量表[4]。主要评价过去4周内患者睡眠的总体状况,分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子项目,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累计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痊愈:失眠症状消失,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前后PSQI减分>5分。显效:失眠症状缓解,症状体征明显改善,PSQI减分3~5分。有效:失眠症状改善,症状体征有缓解,PSQI减分1~2分。无效:失眠症状如前,症状体征无缓解,PSQI减分0分。本研究未使用催眠药物,故催眠药物得分均为0分。本研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疗程结束1个月后和3个月后随访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表、PSQI评分比较。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或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的痊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测评各成分计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对照组近期、远期PSQI评分比较见表3,同组治疗后与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同组1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远期疗效要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测评各成份计分比较(n=60,¯x±s,分)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远期PSQI评分比较(n=60,¯x±s,分)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不和,阳气盛、阴气虚导致失眠。《灵枢·大惑论》中提到不寐是由于阴阳不相交通所致。中风后失眠的基本病机是脏腑脑络受损,阴阳气血失调,阴阳不交,阳气盛、阴气虚导致失眠。江浩[5]认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是中风后失眠的重要病机。临床针灸治疗失眠多从督脉论治,脏腑辨证,调节阴阳多从调营卫论治及阴阳跷脉入手。百会为必选穴位之一;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有: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申脉、太溪等[6-7]。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之循行起于下极之俞,并行于背部脊柱内,并合足太阳络肾,入属于脑,其分支贯脐中央,上贯心。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之别,“别走太阳”,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而五脏六腑之气皆通过背俞穴与膀胱经相联系,故督脉与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脑、心、肾的关系密切。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属于神经系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支配。从而使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彼此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督脉与脑对人的整体功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而今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8]。同时我科大量研究也证实针刺督脉穴位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有效的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大脑神经干细胞的再生[9-11]。任脉是阴脉之海,循行于腹部正中,足三阴经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二穴,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想通,因此任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亦与脑相通,又与督脉经气阴阳相通。我科对于针刺任脉穴位治疗中风,改善症状的机制也从神经干细胞的角度进行了多项研究,证明针刺任脉可促进大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2],为针刺任脉提供了现代医学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治疗中风后失眠基于脑与任、督二脉的关系,通过调任脉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以调任通督,镇惊安神为基本法则,调整阴阳平衡,引阳入阴,使阴平阳秘而治愈失眠。
调任通督法是本院针灸科创立的,针对神经精神科疾病的一种新型针法。本法是依据任脉和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以及任督二脉的循行特点和任督二脉统领全身脏腑阴阳,相互沟通等生理功能特点而设立的。调任通督法通过重用督脉和任脉经穴,补益任脉经气,开泻督脉阳气,达到平衡全身脏腑阴阳气血。我科已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3-15],这些研究证实了针刺任督二脉可以改变脑内相关神经递质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康复。本研究结果证明调任通督法疗效与传统针法相当,而且有效的改善了脑功能状况及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
[1]阮经文,郑沛仪.针灸疗法对合并睡眠障碍的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2):72-75.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4]Buysse DJ,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J].Psychiatry Research,1989,28(2):193-213.
[5]江 浩.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失眠89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4,25(4):26-27.
[6]王 颖,钟小文.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59-61.
[7]王 丹,郑 莉.失眠中医外治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233-235.
[8]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1):3-5.
[9]罗文舒,吴永刚,徐绍刚,等.针刺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FADD-Caspase-8通路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19-321.
[10]陈鹏典,杨卓欣,于海波,等.督脉电针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261-1263.
[11]皮 敏,陈鹏典,杨卓欣,等.电针督脉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2):492-495.
[12]杨福霞,杨卓欣,于海波,等.电针任脉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3):188-189.
[13]杨福霞,杨卓欣,于海波,等.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48-50.
[14]杨卓欣,于海波,陈鹏典,等.针刺任督脉穴位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的研究近况(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9-24.
[15]皮 敏,缑燕华,丘凤贤,等.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失眠症主穴处方优化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