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铭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0000)
毋庸置疑,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方式。然而,由于现场直播会受到一系列的条件限制,诸如记者在突发事件面前采访时间有限、直播过程中出错后无法重新再来、新闻的走向难以预知等等,这就使得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操作难度高于普通新闻。不过,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场直播的视觉呈现方式愈加多元,这也使得直播在电视新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视觉呈现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从业者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整合取舍现有的各种媒介资源,使之在电视平台上播出。这种趋势在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今,视频记录工具早已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越来越多的新闻画面不再依靠专业电视摄像机,而普通的手机已经能够拍得足够清晰稳定。面对难得的新闻画面,当专业摄像机缺位的情况下,及时用手机记录,必须成为记者的第一反应。2014年9月26日下午,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央视记者赶赴现场后,迅速在18时《共同关注》栏目中做了题为《明通小学发生踩踏 已致6人遇难》(图1)的直播报道。直播过程中,记者位于校门外面,无法拍摄校园内的事故核心区域。而记者在直播前跟随相关人员进入到学校当中并用手机拍摄了现场的画面,由于来不及把这段画面回传给导播间,因而在现场直播中,摄像记者把镜头直接对准手机屏幕,直播翻拍了这一段无可替代的现场核心画面。虽然传播方式简单,却因其极高的时效性而显得弥足珍贵。
图1 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 已致6 人遇难
除了记者,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画面的记录者。而专业记者的另一份职能就是把人们发布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快速汇总。2015年2月24日下午,四川成都洛带附近一处施工隧道发生爆炸。在当晚20时《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洛带镇一在建隧道疑似瓦斯爆炸》的直播报道。由于无法进入事发现场,在警戒线外的直播记者首先介绍了外围信息,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于是记者又搜集了大量目击者拍摄并上传到微博、微信上的视频和照片,并在直播过程中,一边在手机上逐一播放,一边讲解,从而使视觉信息呈现更加立体丰富。
每当遇到突发事件,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报道,往往以其权威性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又以其声画结合的优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电视直播越来越追求时效性的今天,直播记者只有具备了抵达现场后迅速搜集相关视觉信息并能快速播报的能力,才能呈现更加精彩的报道。
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电视也不例外。声画结合向来被认为是电视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镜头画面直观展现事物特征,有声语言进行理性归纳,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然而在一些直播现场,有些核心画面采集乏术,既无法通过其他画面来支撑,又难以用语言生动描述,那么,把抽象信息可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运用地图,可使地理位置一目了然。2015年2月10日14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现场直播《春运回家路:摩托车返乡大军数量增加》(图2)中,记者选择广东肇庆作为直播点。为什么选择这里?现场记者通过一张地图,展示这里作为交通咽喉要道的特殊性,而摩托车大军则都要经过这里并在此集结。一张地图,不仅说明了这个直播点的重要性,也让观众对摩托车大军的行进路线一目了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事实上,地图应用于直播报道中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塌方造成道路阻断的现场报道,记者还可以在地图上,粗线勾勒道路的走向,以此体现灾害对于交通的影响。又如,道路改扩建施工,实施交通管制,市民出行方式发生改变,记者的现场报道如果能配上交通图,就更有利于观众对信息的接收。
图2 摩托车返乡大军数量增加
其次,记者现场绘制示意图,使抽象信息形象化,令不可视信息可视化。2015年1月6日11时,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湖北鄂州:一铁矿坍塌 四人获救 两人失联》(图3)现场直播当中,出镜记者在地面上讲解矿井内部构造,用事先画好的矿井剖面图展示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和坍塌点目前的位置,简洁明了地概括出了救援的难点与进展。由于矿井下的事故现场无法拍摄,记者为了说清楚无法拍摄的地层结构、矿道走向,选择运用示意图来辅助说明,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再比如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2014年9月份多次进行的洪峰直播:洪峰过境的时间往往持续数小时,而直播时段只有几分钟,这几分钟时间内的水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直播报道胜在时效,不可能让后期编辑制作演播室图表,而现场实时的洪水画面又难以展现水位走势——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如何高效快捷地对水位走势进行描述,并给观众留下直观印象,是直播记者把控信息传达与报道节奏的关键。因此,记者选择在图板上画出关键时间点的水位走势图,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必要时,示意图是电视现场直播的有益工具。
图3 湖北鄂州:一铁矿坍塌 四人获救 两人失联
无论是地图还是示意图,如何才能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狗尾续貂呢?答案是:简洁易懂,重点突出。在视觉文化领域,越是简洁明了有明确指向性的图案,越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复杂凌乱无法明确表达论点的画面,不仅不会和受众产生共鸣,反而会让人产生排斥感。因此,图示一定要简洁易懂,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规律,并且能够让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不过,不该用图示的时候不可滥用,现场画面完全可以把新闻信息解释清楚,就要放弃图示,切忌画蛇添足。
在电视直播的题材当中,基于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主题策划报报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高铁开通、钱塘观潮、南水北调等,对于这样一些并非突发的新闻,新闻人可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对报道方式进行详细策划。不同于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对时效性的追求,主题策划类直播报道在追求深度开发新闻资源的同时,注重运用全新的视角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试运营。在运营前的几天时间里,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多次直播空载运行的高铁列车。以12月23日15时28分播出的《空中看兰新高铁》(图4)直播节目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主题策划现场直播与其他题材的不同之处。当直播信号切换给前方记者后,观众看到的是坐在直升机里的出镜记者。这样的画面暗示观众,接下来的直播视角,是人们在地面上、日常生活中所无法看到的。随着记者的解说,镜头切换给舷窗外的航拍画面(图5):白雪覆盖下的茫茫戈壁,一条高铁轨道线路向院方铺展开去,随后一辆高铁疾驰而过,直播直升机在空中跟拍高铁。如果直播到此为止,已经能够说明兰新高铁的很多信息:沿线地貌、高铁运行速度等。不过,这一场直播最想表达的是兰新高铁沿线的文化底蕴。航拍直播画面展现蜿蜒伸展的古长城,为了保护古迹,兰新高铁从地下穿越古长城。当高铁列车渐行渐远之后,直升机沿着长城介绍沿线烽火台与嘉峪关,通过直升机的实时航拍画面和记者解说,丝绸之路上古迹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高铁文明熔于一炉,为观众展现了前所未见的壮丽画面。可以说,独特的航拍视角是这一场精彩直播报道的点睛之笔。
图4 兰新高铁全线试运行 空中看兰新高铁
图5 兰新高铁全线试运行 空中看兰新高铁
事实上,类似的主题策划类报道比比皆是。2014年9月初央视新闻频道《钱塘观潮》系列直播报道更是在全新视角方面做足了文章。从天上的航拍器、潮头快艇、江水中的摄像头,到岸上追潮的直播车,各种机位的有机组合,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钱塘潮多维度的精彩之处,呈现了与现场观潮完全不同的视听盛宴。2014年12月中旬,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南水北调》系列直播。为了直观展现水流的速度,记者把一只充气的塑料大黄鸭放入水渠当中,通过大黄鸭的行动轨迹,展现南水北调的流速,并通过大黄鸭身上的摄像头,展现了人们在岸边所看不到的大黄鸭视角。这些实例的共同点就是选取独特视角,让观众看到一个不同的新闻现场。
归根结底,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实时传递现场的声音与画面——其中,画面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让直播中的视觉呈现既能直观、清晰地反映新闻本质,又能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