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园煜,丁赛华,韩 斌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对公路的要求也从单一的运输通行功能转移到要求其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和良好的道路景观上。高速公路景观作为环境美学的一部分,应具有悦目的外观,优美的线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高速公路在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应能保护和展现沿线地域景观特征。
高速公路建设之初,线位多选取城市外围敷设,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和新城区的快速建设使得原来城郊的高速公路逐渐被城市化,成为穿城而过的通道。新城区建设与高速公路相交,势必会干扰原先公路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打破原有公路沿线景观资源格局,对既有公路原来的环境景观规划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公路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灰尘、污水等污染,公路沿线环境景观均难以适应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国内对于两者景观资源的集约利用问题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相互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以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浙江省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地和丘陵占70.4%,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山区建设新城区在所难免,对低丘缓坡地区进行开发利用,浙江省内许多山区新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丽水市南城建设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金丽温高速与丽龙高速建设时期,南城仅开发了水阁区。根据04版丽水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沿高速公路两侧开发七百秧区块和富岭区块。高速公路由山区高速变为穿城高速,成为了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围环境有了不同的要求。
丽水南城对低丘缓坡地区进行用地开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挖场平,改变了原本公路两边的地形,与高速公路存在立体相关关系,沿金丽温高速公路约7 km,沿丽龙高速公路约3 km。新城建设在进行地形场平的时候,产生填方边坡及挖方边坡,现状在交界处,公路和城市各自放坡,硬生生地在公路与城市间构造出一个极为难看的鸿沟(见图1(a))和突兀的土堆(见图1(b)),这种边界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破坏了公路和城市的景观,对城市居民和公路上行驶的司乘人员带来非常糟糕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图1 填挖方边坡交界混乱现状
同时,由于大规模的场平,原有的桥梁下部地形改变,不进行整理会显得格外杂乱无章(见图2(a));由于原有地形的改变,原来的公路两侧地形标高的抬高,原先公路预留的下穿通道亦难以满足现状要求(见图2(b)),从而出现非常不和谐的景象。
图2 桥梁及通道现状
此外,在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的振动、发动机运转、轮胎与路面磨擦、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对附近的人群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尤其对公路两侧人口密度较大的敏感区域(学校、住宅区、商业区、医院等)干扰较为突出,同时,公路灰尘等也会对城市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保护公路两侧的城市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新城区建设与公路边界交界时,“各管各的,各自为界”,对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会影响城市和公路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人们的审美和心理感受。如何对两者的景观资源进行整合和集约利用,同时尽量的减轻公路噪音等污染对周边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速公路的城市景观是指高速公路穿过城市时,把公路系统成功地融入城市结构并创造一个统一和谐的视觉环境,将高速公路与城市景观结合形成统一的景观。高速公路在重要的位置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在过渡边沿应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观资源的整合应该针对高速公路沿线的地形环境,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求,对沿高速公路两侧的建设用地边界进行专门设计处理,实现高速公路与城市建设和谐的发展,达到“生态交通”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高速公路应与沿线景观相协调,淡化高速公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边界线,使得高速公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议对公路边界景观资源进行整合和集约利用。
(1)边界整合及美化
针对两边填方形成的“鸿沟”的情况,可以采用流线形,放缓两侧边坡的坡度,可不设护栏,取消路堤路肩、坡脚的折角,边沟加盖板或采用浅碟形边沟,以增加路侧净区,又增加了美感,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左右两侧边坡放缓至1:3,将坡顶、坡脚衔接处抹圆,做成内凹形曲线,做到边界的自然过渡,见图3。
图3 流线形边坡示意图
(2)边界声防护及景观整合
针对公路交通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在用地条件允许时,应首选采用栽植绿化林带降噪。绿化带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吸纳声波降低噪声的同时,又可以吸收CO2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防止空气污染,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和美化环境。研究[1]表明,密郁的公路绿化降噪林带更能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减轻公路噪声对人们带来的负面的烦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公路两边种植大片绿化带,也能很好得改善公路上司乘人员的视觉感受,提高公路的行驶环境,达到“生态交通”的目的。
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边界种植的防噪林带通常在50~100 m,中间过渡区域大片的绿地,除了改善环境、提供绿化,同时可以开发成为城市边界的绿地公园或者在其中修建简单的健身步道作为公共健身休闲场所。这样降噪带即达到绿化降噪美化环境,又能充分利用土地,为城市居民所用,见图4。
图4 公路两侧林带、绿地开发成为公共健身休闲场所
其次,当公路与城市建筑距离较近没有足够的宽度种植防噪林带、公路的噪声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时,应合理设置声屏障。在进行声屏障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降低噪声的功能需求,还应该考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景观需求,不但不破坏原有的景观,还应该为环境增加新的亮点.
声屏障应尽量融合环境,例如临近公路有公园的,在公园一侧的墙面上做浮雕装饰,完全融合于公园的环境之中(见图5(a))。利用声屏障进行立体绿化,较好地美化环境,软化公路与城市的边界(见图5(b))。
图5 声屏障景观设计
此外,既能隔音隔离,又能与周围大自然交融的生态声屏障,符合“生态公路”的发展方向,可与公路沿线环境有机融合[2]。生态声屏障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生态环保的效果。
针对原有挖方路段的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和改造地形,形成自然缓坡,使得公路与城市边界自然过渡,并且能阻隔噪音。对路的两侧已有土堤稍加修整绿化种植便是极佳的声屏障,利用土堆设计为土堆式生态声屏障。
公路的桥梁通道等是与城市相交的重要节点,如何对这些关键节点的景观资源整合利用,是景观资源整合的重点。
(1)桥下空间利用
针对图2(a)的情况,建议合理利用规划改造利用桥下空间,巧妙利用桥梁上部结构的遮挡作用,形成城市的公共休息休闲平台或者健身娱乐场所(见图6)。此外,借鉴全国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将城市桥下空间改造为停车场、公交车站、市政设施用地及商业用地[3]。在城市对桥梁下部空间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能改变现在桥下杂乱无章的现状,并且能集约利用土地及空间,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图6 桥下空间利用
(2)公路桥梁后期装饰城市化
公路桥梁的设计通常注重其交通功能,而很少关注景观设计,当与新城相交以后,为了满足城市景观的需求,需要对原有公路大桥进行后期装饰。如可以粉刷不同的彩色,增加桥梁节点景观的特色,为城市景观增加活力(见图7(a))。对桥梁外观进行合理装饰、安装景观彩灯等,使之融入城市环境,为城市夜景增加靓丽风景(见图7(b))。
(3)跨线桥设计
针对图2(b)的情况,建议根据现状的新的高程关系,取消下穿通道,选用跨线桥的形式。兼顾景观的要求,避免如图8所示的常规的粗糙呆板的千篇一律的跨线桥设计,对城市道路跨越公路的跨线桥进行具有本地特色的单品设计(见图9),既能美化城市的景观又能丰富公路景观。
图7 公路桥梁景观
图8 常见跨线桥设计粗糙呆板
图9 城市跨线桥单品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态交通”和“生态城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新城开发与公路交界杂乱的现状,难以达到和谐发展的要求,对这些公路与城市的边界景观资源进行整合势在必行。基于本文的讨论,总结提出几点基本的景观整合原则如下:
(1)规划先行,节点细化。在新城区规划阶段,应将对噪声要求较高的功能区远离公路周边。对边界区域合理规划利用,并在桥涵等重要节点细化研究。
(2)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合理的放缓原有边坡,或利用原有挖方边坡形成自然缓坡。
(3)保护环境,和谐共建。尽量地利用绿化减少公路交通给城市所带来的污染,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
(4)风格鲜明,突出特色。在进行景观整合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文及经济等,突出本地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与模仿。
(5)科技创新,兼顾效益。如使用生态声屏障等新技术,既提高生态环境,又减轻造价,一举两得。
[1]李晓倩.高速公路绿化降噪效果的心理感受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10(4):107-110.
[2]刘银生,赵新飞.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及其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7):14-17.
[3]朱海鹏,赵殿武.城市桥下空间利用形式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