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臻,黄 海,姚 俊,范万里
在我国,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我国哮喘病患者占全世界的10%, 而儿童患病率也高达3.3%[1]。 尽管目前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不甚明确,但气道慢性炎症学说是较为公认的。 哮喘严重危害公共健康, 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升高趋势,而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也同时增长。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哮喘与超重及肥胖之间具有相关性[2]。 但临床关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BMI 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研究。 我院纳入142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BMI 与糖皮质激素反应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 病例资料 入选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月收治的142 例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入选标准:符合轻中度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年龄<50 岁;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包括神经、精神、消化、循环)患者。 所有患者根据BMI 不同分为消瘦组 (BMI<18.5 kg/m2)44 例、 正常组 (BMI=18.5~23 kg/m2)50 例及超重组 (BMI≥23 kg/m2)48例。 消瘦组男性25 例, 女性19 例, 年龄11~48(40.1±2.4)岁,病程(6.6±5.4)年;正常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13~50(40.5±2.3)岁,病程(6.8±5.3)年; 超重组男性26 例, 女性22 例, 年龄12~49(40.3±2.3)岁,病程(6.7±5.3)年。3 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特征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经口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鲁南贝特制药),早晚各吸入1 次,200 μg/次,10 d 为1 个疗程。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采用PET 型肺功能仪(北京麦邦)检测患者肺功能,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 FVC。
1.4 哮喘控制判断标准[4](1)每周日间基本无哮喘症状或哮喘发作不超过两次;(2) 哮喘不影响日常活动;(3)夜间不会因哮喘憋醒;(4)每周应用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的次数≤2 次;(5)肺功能值正常;(6)未出现恶化症状。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3 组肺功能比较 3 组治疗前FEV1和FEV1/FVC 较大体一致;各组治疗后1、3 个月与治疗前比较,FEV1和FEV1/FVC 均有改善(P < 0.05);治疗后2 w 和1 个月,正常组FEV1显著优于超重组;治疗3 个月时, 消瘦组和正常组FEV1/ FVC 均显著优于超重组(P <0.05),见表1。
2.2 3 组哮喘控制率比较 在各时段, 正常组的控制率均最高,其次为消瘦组,超重组控制率最低,且正常组各时段的控制率均显著高于超重组 (P <0.05),正常组与消瘦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见表2。
表1 3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表2 3组治疗不同时间控制率比较[n(%)]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是其主要特征。 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征, 遗传倾向高,加之目前工业化发展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 哮喘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6],过敏性疾病造成Th 淋巴群失衡,使Th1 抑制、Th2 增加,而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主要表征为Th 淋巴群的失调。 Th1 淋巴细胞主要产生IFN-γ 和IL-2,影响细胞防御和感染免疫应答; 而Th2 淋巴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8、IL-16 等细胞因子, 介导过敏性炎症反应。 气道炎症是哮喘患者共同的病理特征,而嗜酸粒细胞炎症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仍有诸多细胞在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BMI 和哮喘的相关性是临床研究热点问题,且多数实验室、动物研究认为,超重及肥胖是哮喘发生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7-8]。 本研究纳入142例哮喘患者,根据不同BMI 分为消瘦组、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 通过监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肺功能发现,3 组治疗前FEV1和FEV1/ FVC 情况比较大体一致,治疗后2 w 和1 个月,正常组FEV1情况显著优于超重组;治疗3 个月时,消瘦组和正常组FEV1/FVC 情况均显著优于超重组 (P <0.05),提示超重患者的肺功能较差,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 超重及肥胖者脂肪含量大,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膈肌、胸壁及腹腔内,使肺部及胸廓的顺应性降低,发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调节障碍[10]。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肥胖能够改变肺容量、气道半径,从而影响呼吸系统的机械行为[11]。甚至有学者认为,脂肪组织调节的细胞因子可能通过性激素对气道反应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哮喘,肥胖可能是支气管高反应性的调节因素之一[12]。
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是哮喘的一线治疗用药, 能够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以防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本研究患者均经口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 结果发现,BMI 正常组在各个时段的控制率均最高, 其次为消瘦组,超重组控制率最低,且正常组各个时段的控制率均显著高于超重组(P <0.05),提示BMI 正常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性最好,而超重及肥胖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性最低。 超重及肥胖患者肺功能障碍严重,小气道可能反复发生炎症,影响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 超重及肥胖患者体内蓄积大量脂肪组织,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下降。 此外,超重及肥胖增加炎性细胞因子,也可能降低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超重及肥胖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相对体重指数正常患者低。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29-735.
[2] 冯晓凯,林江涛,苏楠, 等.我国14 岁以上人群支气管哮喘患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6):1209-121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5] 苏楠,林江涛,刘国梁, 等.我国8 省市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8):601-606.
[6] 王文雅,林江涛,苏楠, 等.2010~2011 年北京地区14 岁以上人群支气管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8):1383-1387.
[7] 卞宏,王莉君,李慧婷, 等.瘦素对肥胖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1 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40):37-39,封2.
[8] 金韵,李新鸣,齐金萍, 等.SH2-Bβ 抗体治疗肥胖哮喘模型小鼠肥胖和哮喘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6):508-511.
[9] 马海军.支气管哮喘与肥胖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50-51,53.
[10] 孙晶,黄美梦,刘洋, 等.肥胖和母乳喂养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影响的交互效应[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4(5):561-564.
[11] 陈一冰,曹璐,马秀清, 等.哮喘患者体质量指数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5):436-438,441.
[12] 陈建辉,徐莉,郑玉龙, 等.不同体型肥胖与哮喘患者肺功能、气管和全身炎症及病情控制的相关性[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4):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