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彩,栾云才
(泰山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人才需求是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机遇,需要培养满足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如何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快速地发挥作用及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这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传统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与实际社会的技能需求脱节。本文就是基于这一个实际情况,提出了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室平台+项目化实践教学+精品课程群”),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行立体化实践教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计算机专业高技能实践型人才。[1]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技能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在实践技能培养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建设。
分析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确定社会真实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长兴趣,让专业实践教学适应于对象、企业、社会;通过实训开发,让技能训练跟企业对接,争取做到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缩短企业再培训成本,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科学安排,传统的知识教学过多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和培养。[2]
如果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不强,会导致行业急需人才、而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现象。实践教学要走社会需要的人才变化多元化的道路。
培养学生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形成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建设思想,探索立体化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IT职业岗位能力、IT技术开发能力等。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实行多样化的实践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突出特色、层次清晰的IT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提出了立体化实践教学的研究内容,是以项目为纽带,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程序设计技能竞赛、网站设计竞赛、多媒体技能竞赛的创新团队培养为直接目标。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训练其程序设计与编码、多媒体作品制作、网站设计与建设、游戏设计等实践技能,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进行软件开发相关工作打下实践基础。改革现有教学、实训方法,结合教科研项目完善兴趣小组培养机制。 构建“创新实验室+项目化教学+精品课程群”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为核心,校企共同开发,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现有“计算机应用创新实验室”为基础平台建设一个具备先进性、开放性、服务性、层次性的立体化综合性技能训练平台。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能得到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实验、教学项目实训、项目开发、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实践锻炼。
研究IT兴趣小组培养的方法以及技术的科学化、合理化、成果化、服务化、企业化的运作机制。以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社会培训项目为基础,获得开发经验及实践技能的提高,在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的项目资料去指导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形成良性循环。[3]
建立软件设计、多媒体、游戏设计等具有持续性的兴趣开发小组,组织科技竞赛、校企课题开发等活动。加强程序设计实践课程、网页设计实践课程、多媒体技术实践课程等项目化教学,增加多样性和实用性。建立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综合实训等成绩评定方法,增强校企合作,着重开展创新性实验,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问题如下:
(1)项目化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符合教育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过程积累为依据,提炼经验,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开发实践教学平台。
(2)对主观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激励评分制;对客观性较强的实践内容采用量化评分法。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3)让项目与工作岗位增强关联度以实现无缝对接(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等),真正起到训练价值。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开发为载体,探索IT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方法,逐步形成IT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IT项目开发与技术支持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和IT项目管理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IT培养机制和方法,进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创新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视频编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探索立体化的IT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即核心能力、岗位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行多样化的实践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特色鲜明的、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1)进行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兴趣小组专项培养、科技团队的创新研究。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教学;以过程积累为依据,提炼经验。
(2)把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合理设置项目化课程,确定培养目标。进行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研究。使课题开发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体现实训价值。
(3)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把“计算机应用创新实验室”作为校内创新实训平台,以项目化教学为纽带、以培养IT兴趣团队和计算机各种技能竞赛为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教科研课题及校企合作课题的研发和推广,构建切实可行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4)加强与企业合作,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以具体技术为素材,对具体的、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亲身体验,在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掌握。
(5)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组织项目化教学,在体系设计上呈现出一种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的模式。前期以简单工作任务入手,后期以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为主,从具体应用入手,发展到更为一般性的职业能力。
本文所研究的项目化教学,注重过程化及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的标准化、精品化;实现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室+项目化教学+精品课程群”),打造精品、树立品牌。
在项目化实践教学中,可以把项目可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子项目在工作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形成系统,在局部形成职业能力,整体工作的完成依赖于子项目的综合运用,总体目标体现前后关联和能力递进,使项目化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围绕项目化教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形成知识、技能、素质的完整结构;在项目教学中,对过程做详细周密的安排,把讲课的内容、学时、时间、授课人等做详细安排;所涉及到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一定要认真研究且要与实际相结合。要求通过项目化教学,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职业工作技能。[4]
本文所研究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建设和推广后,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弊端,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有利于实践素质的培养和实施,实现操作型向智能型、从理论型向创新型的转变,激发兴趣、爱好和信心,从而提实践素质及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实践素质及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中以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相应的标准。确定了体系后,以典型项目为案例来设计活动。具体项目以任务为起点,以实训项目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激发兴趣,体现实践性。
按照专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把项目化教学的训练过程如下:①通过基本技能锻炼,实践素质的提高,形成必要的能力基础,培养真实工作能力,培养企业真实工作能力;②通过前一阶段培养,面向更大范围的锻炼,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全面把握能力;③最终通过具体的应用模块,增加实际岗位经验,培养一般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根据社会需求,根据本专业在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基础上形成的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取舍,以实现和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实行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室平台+项目化教学+精品课程群”),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行立体化实践教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逐步形成项目化教学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项目的建设机制,提高计算机应用创新实验室的训练效果,提高实践水平,积累经验。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创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IT技能人才培养新方法。以IT项目开发与技术支持为主要内容培养技术创新和IT项目的管理能力,建立IT培养机制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视频编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情况及建设特点等,探索IT技能人才培养新方法、新模式。同时根据学生兴趣进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根据学生兴趣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有实验室为基础平台,建设成先进性、开放性、服务性、层次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验室平台+项目化实践教学+精品课程群”),提高训练效果和实践水平,逐步形成项目化教学机制,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获得技能锻炼,熟悉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积累开发经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游戏设计、视频编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李海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6).
[2]谷金艳.基于Web数据库的高校教学评估系统的研发[J].价值工程,2012(10).
[3]俞燎宏,刘英杰,李婕婷.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学运行中的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4).
[4]林富生,袁琳.基于“工作流”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5]徐章英,顾力兵.教学反馈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1998(5):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