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嘲弄了谁?

2015-01-08 04:23
新西部 2014年5期
关键词:不端评判讲师

据报道,一名大学教师,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近日,这则举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论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网帖,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

在社会转型期,受假冒伪劣、浮躁、浮夸和投机心理的影响,论文抄袭现象愈来愈多,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学术项目申请都会与论文发表数量有关,不少人认为这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一个制度原因。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绩效的评价制度也饱受诟病。不少教师或科研人员只想评职称、谋利益,对待学术的态度不严肃,于是各种作假现象盛行,乃至于出现了“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咄咄怪事。

可以这么说,“学术造假”事件频出,与职称评判标准的一些弊端有关。要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围追堵截”假冒伪劣,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依现时的国情,学术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学术规范自身的变革,还需辅以整个社会的改革,尤其是根除无处不在的行政干预。官本位的体制导致学术评估权力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他们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对学术成果做具体的评估,乐于计量数论文的数量,却不看科研工作的质量,从而刺激了各种各样的浮夸、造假。换言之,为论文“减负”,让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转变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只有把论文考核由“量”转到“质”,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制度通过奖励符合规则的行为、惩罚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而向特定的方向、目标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乃至信念。现行的职称评判标准已成制造学术毒瘤的病灶,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随着学术腐败现象日渐增多,但查处概率和受惩罚的成本却比较低,学术腐败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易造成学术腐败“合理化”的严重后果。这不但破坏了学术规则,污染了学术领域,也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笔者以为,破除“论文崇拜”难,不仅难在冲破普遍而顽固的陋习,更难在“去论文崇拜化”之后,如何建立起科学、公正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进行制度设计时,就要使得学术腐败者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使其成本远大于收益。

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笔者倾向于认为,扭转学术风气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改革,给学者一个拒绝不正之风的机会。我们的主管机构要做的不仅是亡羊补牢,而更要做前瞻性的学术管理规范化工作,要对中国学术界的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价值指向有宏观的引导。

读者 郭立场

猜你喜欢
不端评判讲师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端杯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许珂作品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可撤销学位
肥豆豆的一天
“戈德堡今天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