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摘 要:彝族传统禁忌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彝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功能上。本文通过对彝族禁忌的具体分析来探讨禁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各种功能。
关键词:彝族;禁忌;功能
彝族传统禁忌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彝族传统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信仰禁忌、生产禁忌、生活禁忌。信仰禁忌源于人们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把握不准,而又于事无可奈何之际,通过凭空的思维演绎,人为得出的。在生产禁忌中,大多被賦予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人们对于生产对象的敬畏、依赖和乞求心理。生活禁忌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行路、婚育、岁时、交往、丧葬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禁忌内容。
按照功能学派的观点,我们认为: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功效性,否则就不会有产生与立足的可能。彝族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流传于彝族社会中的诸多禁忌至今仍然影响着广大的彝族民众。彝族传统禁忌在彝族社会中影响之深、受众之广,与其所蕴含的功能、效用密不可分。
彝族传统禁忌在彝族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彝族民众间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的规范,在约定俗成的背后则是其所具有功能、效用。
1 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功能
无论何种禁忌,都在不时地提醒人们在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时要注意小心行事,千万不可胡来,它起到了一个“危险信号灯”的作用,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以回避的方式阻止人们与各种危险的事物发生冲撞和接触,从而避免导致灾难,遭受惩罚。云南红河的一些彝族村寨中央往往有“龙树”,是村子的保护神,任何人不能亵渎,为之则要遭受严厉的惩罚。还有就是一些村子的祭龙仪式往往要进行几天,在这期间全寨停止动土,不准上山砍柴,不准开荒播种,不准下河捕鱼,不准修建房屋。如有犯禁,将受到全村人的联合惩罚。红河南岸的彝族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魂魄要驱赶出寨,永远不许回寨子,因而一旦有人死于非命就要“打扫寨子”。
云南香格里拉的彝族忌吃猫肉、狗肉和马肉,认为猫、狗、马的蹄子与人的手脚相似,吃这些牲畜的血肉不道德,对人体不好,不吉利。这些饮食上的禁忌往往是从主观愿望上对自身的一种护卫,防止因吃喝而发生疾病,带来灾祸。
2 自我精神满足的功能
彝族笃信巫术,每有重大活动或一些疑难问题时往往会请毕摩来念经、占卜,以期能消除灾祸,得到启示,从而在心理上得到的满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只要是通过使用过巫术并且严格遵从了某些禁忌的,人们就有自信,有胆量,从容不迫,临危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禁忌的遵从使得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在对付自然和命运的挑战时增添了自信心和进取心。虽然说利用巫术的这种毫无根据功能,一般来说是无济于事的,但有时又会歪打正着,不但可以作为精神上的支撑点,而且还能取得某种实效。
占卦是指毕摩用特定的工具与自然物向神灵询问过去将来的人事与正在进行事变的结果,并根据占卜工具上所显示的兆文、信号等来判断吉凶祸福,人们亦根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向。彝族举凡婚丧疾病、耕种收获、买卖械斗等大小事宜,无不求之于占卜。
彝族视鸡为灵禽,因而可用来预测未来,他们认为蛋在未孵化成鸡以前,鸡的灵魂就在蛋里,因而抛蛋选坟地时,若蛋不破,表明鸡灵在这儿很安宁,就预示着人的灵魂在这里也会安宁,于是择为坟地。
3 社会关系整和功能
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一定层面上对人们的各种关系有着整合作用。禁忌的约束面较广,从吃穿住行到心里活动,从行为到语言,人们都自觉地遵从禁忌的约束,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暗中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起着一种社会协调、整合的功能。这一功能有利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延续。以乱伦禁忌来说,性欲的冲动,是极富迷惑性的,是社会关系撕裂的力量。而乱伦禁忌的存在则严厉地限制了这一方面的性欲满足,从而使得某种社会秩序得以建立。比如凉山彝族中媳妇与公公、大伯子以及丈夫之叔伯、堂兄弟辈均要回避,不谈笑,不接近。他们之间身体各方面不能接触,即使是身上的衣物也不能挨擦。
禁忌在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也同样具有调整规范的作用。红河南岸的彝族年轻妇女不能上楼;辈分小的媳妇不得坐卧长辈的床铺;待客时妇女一般不得在堂屋内与客人同桌共餐。姑娘在长辈面前如兄、叔、伯、父、舅等面前不能唱山歌;弟媳不能进入哥哥的房间,不能同洗一个脸盆。诸如此类的“条规戒律”把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了家庭成员因性别问题而发生的乱伦现象,保障了捷安特的和谐局面,推而广之也就间接地维系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4 维护传统文化的功能
彝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彝族传统禁忌对于这一文化的流传维护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禁忌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及行为模式用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由此使社会各种因素、力量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禁忌所具有的这种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道德的功能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禁忌维护传统文化的功能还体现在其能动的教育作用方面。禁忌的权威性肯定彝族社会伦理道德原则的神圣性,有助于消除人们的意见分歧,从而维护彝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禁忌中对乱伦禁忌的惩罚等的规定和处理,有助于使社会大多数成员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还反映着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于山精树怪的崇拜,对于树木的崇敬之情,直接表现为一种追求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彝族对于彝村前后的山林严加,任何人不能砍伐,这样才能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彝族十分注重对水源的保护,禁忌在泉源、水井里洗脸、洗手、更不能洗衣物、洗脚,严禁忘小溪和江河里抛赃物等,认为污染了水质会背罪,老天会降大雨、冰雹、淹没、损坏房屋和庄稼。
5 禁忌的负面作用
彝族禁忌虽然在彝族社会中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然而禁忌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彝族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不一定全都起着积极与有益的作用,其消极落后性,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禁忌中充斥着鬼神观念,不利于彝族人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一些时令禁忌耽误了生产活动的进行;迷信的禁忌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如对妇女的禁忌;一些禁忌的误导使得人们不切实际的铺张浪费等。
彝族传统禁忌在彝族社会中已经根深蒂固,其影响力已经深入了彝族人民的血液中,在彝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其留下的痕迹。对于彝族传统禁忌的认识,应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看到禁忌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忘充分认识其消极的成分,以辩证的态度去把握。与此同时,更应看到禁忌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的文化现象,其价值和社会作用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在随着而变。彝族传统禁忌也将随着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发生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民间禁忌》 宋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宗教与民俗》 刘稚 秦榕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中国彝学》 戴庆厦主编 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