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中CBI主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2015-01-07 22:32冯丽霞王昕
卷宗 2015年12期

冯丽霞 王昕

摘 要:CBI(内容依托教学法)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理念,为我国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两者如何有效结合是当前教育界崭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论证ESP中CBI主题教学模式在理论、实证研究中的有效性并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建构ESP与CBI有效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CBI;ESP;主题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成果论文(项目编号:SZ151261)

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外语人才培养、外语课程设置、尤其是英语教学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调整,大力开设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旨在培养既精于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英语进行流利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研究显示,ESP教学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分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运用CBI 理论,即内容依托教学法来开展ESP教学,通过理论论证、实证研究来建构基于CBI主题模式的新型ESP教学模式。

1 理论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不仅注重学科专业的学习,更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是两者充分结合的语言实践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ESP有四个特点: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课程必须在内容即主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重点应放在使语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必须与通用英语有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可以和任何一种教学法结合。三大涵盖领域:科学技术、商务经济、社会科学。本研究将选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医学专业英语这一具体分支,以点带面开展ESP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CBI即以某学科内容为依托来开展教学,通过把教学重点从语言本身转变到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当所获得的学科信息与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密切相关时,语言习得的效果会更好,语言学习的动机会更强烈(Snow, Met & Genesee, 1989)。CBI有三个要素: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基于CBI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专题模式。其中,主题模式是指语言教师根据学生主体需求,选择涵盖该学科专业内容的各类主题、话题的目标语原创材料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语言技能训练,旨在以语言作为获取新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学习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ESP和CBI在需求分析、学科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共通性,都是要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都会结合某一学科的专业内容,都具有和别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开放性,最终目的都是要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的综合技能,两者的契合度以及CBI主题模式的良好操作性,决定了医学专业英语与CBI主题模式结合的可行性,接下来将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其有效性。

2 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受试者来自某高校本科三年级学生,经过严格的学习动机和语言能力测试选出100名学生,其中参加CBI主题教学的实验班和实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学生各为50人。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定量研究包括一系列以测试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实验;定性研究包含对CBI主题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在实验前期和结束后分别测试其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加以对比。

(三)研究过程

1. 文献综述及设计问卷阶段:

查阅、梳理文献,并从整体上设计本课题以及相关调查问卷、学习动机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测试试卷。

2. 课堂内容设计与授课过程

本研究以CBI主题模式为框架,结合Stroller & Grabe提出的6-T教学法指导高校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以医学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主题(theme),以病房情景英语对话为课文内容(text),以针对病房内的病史询问、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话题(topic),以积累专业术语及提高医学文献阅读能力为任务(task),以了解人体各大系统常见疾病为线索(thread),从基础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过渡(transition)到医学文献翻译及英语医学论文写作。实验组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按6-T法则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教学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主题研究任务、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等活动。对照组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医学专业英语精读及听力课本进行,教师主要采用语法—翻译与听说结合的授课方法,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为辅。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项目最后会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第二次学习动机及语言水平测试,并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同时收集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对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 总结评定阶段。

根据研究结果,评定ESP中CBI主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受试者学习动机、学习情感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变化进行评估,探讨该模式的优劣及影响因素。

(四)启发

研究显示,ESP中CBI主题教学模式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了ESP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以英语为工具的有效教学方向发展。数据显示,73.6%的ESP教学以医学词汇讲解、长难句翻译法组织课堂,刻板枯燥,反对者高达89.3%。ESP中CBI主题教学模式兼顾语言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有83.2%的学生反映在新模式下学习主体性增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学习效果良好。此外,医学院校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基础阶段的学习,多数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具备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功,为CBI主体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础,迎合了学生更高的英语学习需求。

3 结论

理论以及实证研究都证实了CBI主题教学模式应用于ESP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传统以教師讲授为主的ESP课堂发生学生为主的翻转,具有积极的改革、实践价值。尽管本课题选择医学专业英语对ESP进行个案研究,但课题的整体思路以及实证方法对其他专业的ESP教学,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会计英语、护理英语教学等都会有所启发,有利于不同领域ESP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Snow, M.A.,M. Met &F. A. Genese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ESOL Quarterly 23. 1989.

[2]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

[3]常俊跃、高璐璐,《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主题式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年。

[4]曹佩升,《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