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
摘 要:本文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现状出发,分析认为地方高校在就业教育及就业反馈两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的就业及反馈环节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业教育;就业反馈
2015年,教育部提出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发展改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原因很多,如何在转型发展中抓住重点,扭转局面是地方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教育情况的现状
《2014年教育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不可避免的要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上找原因。而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就业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实现。其中,就业教育对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国内某网站的《国内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满意指数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可度不容乐观。被调查人群对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评价:15.43%“非常不满意”,35.78%“不满意”,相对只有9.92%标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这并不是因为学生反感就业教育,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就业教育有很高的期望,没有得到滿足。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出具的《2013 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 75%的高校受访者认识到了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并表示愿意接受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课程教育。而只有 6.4%的高校受访者有过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经历。
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就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的途径之一就是就业反馈。当前地方高校对初次就业的统计一般都比较重视,也越来越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后续发展。但目前地方高校的就业反馈普遍存在零星、不系统,无法提供对未来就业教育调整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2 地方高校就业教育及就业反馈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就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就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就业率因为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的重要指标而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体现就业质量。存在部分地方高校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忽视了就业教育的过程,只重结果;忽视了就业质量,只重数量。
第二,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就业教育本应贯穿地方高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但不少地方高校尽管在大一时有职业生涯规划类似的课程,但大二大三就没有相应的进阶课程,到了大四才又有机会接受突击性的毕业前就业教育。一方面,学生缺乏就业的全程指导,大四面临就业时知识、技能和心理并未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并非大四时的“速成教育”能够奏效的。学生如果大四才发现不足已经没有时间弥补了。
第三,就业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片面,针对性有限。一是部分高校把就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的发布,缺乏教育引导。二是没有技术指导和思想、心理教育并重。大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心理压力,如何排解和正确应对,学校在这方面关注不够。三是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就业教育多为群体性的就业动员会形势,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四没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尤其是地理位置较偏的高校,对想去其他城市找工作的学生缺乏异地求职的就业教育,影响学生就业质量。
第四,缺乏完善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就业教育。招就处基本无法承担就业教育职能,地方高校的就业教育工作大部分转嫁给了学生辅导员和部分专业老师。这些老师的就业和招聘的实践经验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高校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模拟招聘,也因覆盖面有限而影响了效果发挥。
2、地方高校就业反馈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反馈方式不够科学,内容不够全面。当前高校单价就业反馈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统计、毕业生校友跟踪和用人单位调查。后两种受人力物力所限,基本无法形成系统信息,只有零星、片面、不连续的信息。内容方面侧重对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反馈,缺少后续跟踪反馈,且反馈信息片面,不能充分体现就业质量。
第二,就业反馈的信息缺乏系统分析和有效利用。多数高校的就业信息满足于行政管理小,且相关负责人员并非专业人员,对反馈信息的深层次有限。同时,就业反馈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到就业教育的系统优化中,多为单纯的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发布和碎片化个案的介绍,很少通过深层次的科学分析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 完善地方高校的就业及反馈环节的对策
1、完善地方高校就业教育的对策
第一,转变就业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就业教育过程,重视就业质量。
第二,构建系统科学的就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将就业教育全方位贯穿学生的大学的每一个阶段,从进校到毕业全程提供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制定就业教育方案,全面覆盖学生未来就业需要的素质。同时综合利用地方高校的一切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教育创造科学有效的实践条件,让学生直接提前体验就业过程,积累经验。
第三,丰富就业教育形式,创新就业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诸如互动式论坛、访谈式讲座、个人咨询服务、职场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多样的教学形式,结合心理指导、信息咨询指导、校正式指导、体验式指导等方式。就业教育内容上,强化就业观、就业心理教育;建立个人就业咨询平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结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及时调整,地方高校针对异地求职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正视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完善就业教育组织机构,培养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就业教育组织机构要与其他教学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吸纳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等混编而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同时满足就业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2、完善地方高校就业反馈的对策
第一,探索就业反馈方式,建立科学就业反馈指标体系。在优化原有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毕业生校友跟踪和用人单位调查的同时,探索常态化、个性化的就业反馈途径。增加就业反馈指标体系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关注指标的阶段性、后续性和时效性,跟踪调查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专业的第三方团体或者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降低就业反馈的信息成本。
第二,科学分析并高效利用就业反馈信息。就业信息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间共享,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就业反馈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将信息反馈扩展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就业教育的开展环节,使就业反馈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地方高校就业反馈环节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