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食用豆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5-01-07 03:15宫慧慧孟庆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山东省

宫慧慧+孟庆华

摘要:豆类是人类三大食用作物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根据我国食用豆产业优势,分析了山东省食用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为食用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食用豆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增加食用豆产业附加值;培育食用豆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豆产业做大做强做精。

关键词:食用豆类;山东省;生产研究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20.4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9-0134-04

豆类是人类三大食用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 之一, 在农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禾谷类。食用豆类是收获籽粒和嫩荚供食用的豆类作物的统称,大豆和花生习惯上不包括在食用豆类之中。目前人类栽培的食用豆有15个属26个种,我国栽培并已收集、繁种入库的食用豆有11个属17个种。按授粉方式,食用豆可分为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两类;按各豆种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冷季豆类、暖季豆类和热季豆类;按豆类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性和短日性两大类。我国主要种植蚕豆、豌豆、绿豆、小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小扁豆、饭豆等, 其次为四棱豆、木豆、利马豆、藕豆、鹰嘴豆、黎豆等。这些食用豆类在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改善人们饮食以及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是全国食用豆主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面积接近6.7×104 hm2,但波动较大。山东食品加工和贸易出口企业较多,近几年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食用豆及其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本文将根据我国食用豆产业优势,分析山东食用豆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食用豆未来前景及发展对策,为确保粮食安全、再创山东农业新优势提供参考。

1我国食用豆产业优势

1.1食用豆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

我国是食用豆生产大国,品种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蚕豆年产量2.5×106 t,占世界产量的1/2,绿豆、小豆占世界产量的1/3。全国绿豆生产情况见表1。

我国是食用豆出口大国,出口总量占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10%左右,年出口额3亿美元左右,其中,小豆常年出口7万吨,创汇0.5亿美元以上,是我国粮食出口中第8大创汇农产品。其次,食用豆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不可替代的重要特色作物。

1.2食用豆是轮作倒茬、培养肥力的主要作物

食用豆生育期短、植株较矮、耐旱耐贫瘠,能与玉米、谷子、小麦等多种农作物间作套种,是山区、丘陵和旱薄地主要种植作物,也是我国多数地区抗灾救荒的理想作物。食用豆具有根瘤,根瘤菌可以固氮,一般一季豌豆可固氮60.0~112.5 kg/hm2,而且这种生物氮稳定,生物价高,作物易吸收利用,因此食用豆是轮作换茬的好茬口,在种植业资源合理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特色作物。此外,食用豆属节水作物,根系浅,耗水系数低,是其它作物的优质前茬,较其它茬口有显著的增产效果[1,2]。

1.3食用豆具备药食同源特性,需求稳定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保健意识的增强、膳食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食用豆的需求量。食用豆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极有利于人体吸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人群,食用豆是重要的蛋白质和能量来源。常见食用豆类中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20%~40%,显著高于其他植物蛋白资源。黑豆中蛋白质含量达45%~55%,比大豆高24.5%,为鸡蛋的3.38 倍。食用豆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55%~70%(其中淀粉占40%~60%);粗纤维含量达8%~10%,大部分存在于种皮中;还有一定含量的低聚糖,主要含有水苏糖(stachyose)、棉籽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等。食用豆类中膳食纤维的可溶性部分与不可溶性部分比例较均衡,可明显降低人体的血清胆固醇,降低冠心病、糖尿病及肠癌的患病几率。常见食用豆类中脂肪含量较低,一般在0.5%~3.6%,主要含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及软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此外食用豆类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酸、尼克酸、抗坏血酸及钙、磷、铁、钾、锌等多种矿物质,被视为VB1 的重要来源[3~7]。

食用豆中的小豆被誉为粮食中的“红珍珠”,蛋白质含量为16.9%~28.6%,淀粉含量为41.8%~59.9%,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是禾谷类作物的2~3倍,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药食同源作物。中医记载小豆具有通便、利尿、和血排脓、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等功效,对心脏病和肾病也有疗效。其次,小豆是食品、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制作豆沙包、面包、糕点、甜品、果冻、饮料等多种食品,深受人们欢迎。

绿豆性凉,味甘,营养丰富,籽粒含蛋白质20%~24%,脂肪0.5%~1.5%,碳水化合物55%~65.4%。中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肺二经,内服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抗炎消肿、保肝明目、止泄痢、润皮肤、降低血压和血液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外用可治疗创伤、烧伤、疮疖痈疽等症。

1.4国家启动食用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2009 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豆是其中之一。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以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等为突破口,开展优良品种提纯复壮、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控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研究,并启动了一批食用豆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2山东省食用豆产业现状

2.1山东省食用豆产业现状

山东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热量充足,适宜食用豆类的生长。山东种植食用豆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6×104 hm2以上,其中绿豆2×104 hm2、小豆1×104 hm2、黑豆3 000 hm2、豇豆3 000 hm2和普通菜豆2 000 hm2以上,特别是灾荒年份,种植面积增长较大。山东食用豆在17市地均有分布,集中种植在丘陵、山地和盐碱地。山东具有沿海优势,农产品种植、加工和贸易与日本、韩国互补性强。endprint

山东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育种研究滞后,以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主。为振兴山东省食用豆产业,更好地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农科院近年来陆续成立食用豆研究团队,构建食用豆科研平台,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进各类食用豆种质资源近100份并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引进、创造育种中间材料10余份,为新种质的创新、培育和后续推广奠定了基础。

2.2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长期以来,食用豆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缺少指导,任其自由发展,被农民视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麦等主粮的间作套种、救荒救灾和补种作物,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凭感觉和经验自由种植,产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自给自足为主,商品意识淡薄,产品混收、混贮、混售,造成品种混杂,品质降低,商品销售等级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东省食用豆产业多年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开发不够,缺少补贴和项目支持,缺少战略定位、科学规划和品牌培育,品种多乱杂、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问题突出,致使山东省食用豆虽有自然资源优势却无生产优势、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2.2.2科研滞后,难以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省食用豆育种工作起步晚,专业从事食用豆类研究的科研人员稀少,经费缺乏,育种进度缓慢,与国内育种单位和先进国家育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自主选育、适于山东种植的食用豆主导品种,生产与贸易中用种多而杂,品种混杂退化十分严重。尽管近年来选育出一些新品种(系),但由于没有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推广机构,致使新品种普及、推广、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严重阻碍着食用豆产业的发展。

2.2.3生产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山东省食用豆大多种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盐碱地,广种薄收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管理粗放,生产投入少,栽培技术落后。栽培品种多是农民自留种或农家品种,难以提纯复壮,导致食用豆产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难以形成企业龙头食用豆利用途径单一,以食用、原粮出口和饲用为主,比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业少而小,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数只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几乎为零。信息不畅,产销脱节,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市场价格不稳,经常造成豆贱伤农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0~12] 。

3食用豆产业发展对策

食用豆生产必须改变目前广种薄收和粗放经营的状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要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生产优势。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为食用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撑

通过良种补贴和种植食用豆奖励等政策,提高农民种植食用豆效益和积极性。目前国内外需求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绿豆、绿色小豆、黑色绿豆、黄种皮绿豆、半无叶豌豆等品种在山东省基本没有种植,因此应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种质的引进与利用,以丰富品种资源,提高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尽快启动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资源、育种、技术、推广和加工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产业体系队伍,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尽快改善食用豆品种混杂、品质低下的现状,提高国际竞争力。

3.2加强食用豆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产基地。在食用豆生产上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种植基地。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鼓励食用豆流通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进一步在开发生产食用豆系列新产品上做文章,开展食用豆类食品加工开发研究,增加出口产品类型,逐步推出名优品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奖励、贴息和免税等形式,培育和壮大实力雄厚、带动作用强的食用豆龙头企业,把食用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产业链条连结为有机整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市场信息流通,确保农民种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润,激发其发展食用豆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生态、绿色、科技、保健等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农超对接、区域代理、全国连锁、产地溯源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食用豆作为礼品、赠品、保健品、专卖品进行精细化销售,使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参考文献:

[1]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27.

[2]宗绪晓,关建平.食用豆类的植物学特征、营养特点及产业化[J].资源与生产,2003(11):31-34.

[3]王鹏,任顺成,王国良.常见食用豆类的营养特点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2):171-174.

[4]陆恒.黑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势及利用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3(2):40-42.

[5]程云辉,贾振宝.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J].专论与综述,2004(6):57-60.

[6]韩立德,盖钧镒,张文明.大豆营养成分研究现状[J].种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爱泳.蚕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5):41-43.

[8]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519-1527.

[9]张丽亚,周斌,胡国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4):1301-1303.

[10]陈新,袁星星,顾和平,等.江苏省食用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业科学,2009(5):4-8.

[11]徐东旭,吴堂全,尚启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产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0(3):21-23.

[12]张丽亚,胡国玉,黄晓荣.安徽省食用豆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

山东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育种研究滞后,以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主。为振兴山东省食用豆产业,更好地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农科院近年来陆续成立食用豆研究团队,构建食用豆科研平台,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进各类食用豆种质资源近100份并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引进、创造育种中间材料10余份,为新种质的创新、培育和后续推广奠定了基础。

2.2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长期以来,食用豆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缺少指导,任其自由发展,被农民视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麦等主粮的间作套种、救荒救灾和补种作物,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凭感觉和经验自由种植,产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自给自足为主,商品意识淡薄,产品混收、混贮、混售,造成品种混杂,品质降低,商品销售等级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东省食用豆产业多年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开发不够,缺少补贴和项目支持,缺少战略定位、科学规划和品牌培育,品种多乱杂、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问题突出,致使山东省食用豆虽有自然资源优势却无生产优势、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2.2.2科研滞后,难以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省食用豆育种工作起步晚,专业从事食用豆类研究的科研人员稀少,经费缺乏,育种进度缓慢,与国内育种单位和先进国家育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自主选育、适于山东种植的食用豆主导品种,生产与贸易中用种多而杂,品种混杂退化十分严重。尽管近年来选育出一些新品种(系),但由于没有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推广机构,致使新品种普及、推广、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严重阻碍着食用豆产业的发展。

2.2.3生产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山东省食用豆大多种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盐碱地,广种薄收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管理粗放,生产投入少,栽培技术落后。栽培品种多是农民自留种或农家品种,难以提纯复壮,导致食用豆产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难以形成企业龙头食用豆利用途径单一,以食用、原粮出口和饲用为主,比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业少而小,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数只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几乎为零。信息不畅,产销脱节,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市场价格不稳,经常造成豆贱伤农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0~12] 。

3食用豆产业发展对策

食用豆生产必须改变目前广种薄收和粗放经营的状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要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生产优势。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为食用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撑

通过良种补贴和种植食用豆奖励等政策,提高农民种植食用豆效益和积极性。目前国内外需求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绿豆、绿色小豆、黑色绿豆、黄种皮绿豆、半无叶豌豆等品种在山东省基本没有种植,因此应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种质的引进与利用,以丰富品种资源,提高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尽快启动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资源、育种、技术、推广和加工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产业体系队伍,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尽快改善食用豆品种混杂、品质低下的现状,提高国际竞争力。

3.2加强食用豆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产基地。在食用豆生产上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种植基地。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鼓励食用豆流通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进一步在开发生产食用豆系列新产品上做文章,开展食用豆类食品加工开发研究,增加出口产品类型,逐步推出名优品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奖励、贴息和免税等形式,培育和壮大实力雄厚、带动作用强的食用豆龙头企业,把食用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产业链条连结为有机整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市场信息流通,确保农民种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润,激发其发展食用豆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生态、绿色、科技、保健等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农超对接、区域代理、全国连锁、产地溯源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食用豆作为礼品、赠品、保健品、专卖品进行精细化销售,使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参考文献:

[1]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27.

[2]宗绪晓,关建平.食用豆类的植物学特征、营养特点及产业化[J].资源与生产,2003(11):31-34.

[3]王鹏,任顺成,王国良.常见食用豆类的营养特点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2):171-174.

[4]陆恒.黑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势及利用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3(2):40-42.

[5]程云辉,贾振宝.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J].专论与综述,2004(6):57-60.

[6]韩立德,盖钧镒,张文明.大豆营养成分研究现状[J].种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爱泳.蚕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5):41-43.

[8]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519-1527.

[9]张丽亚,周斌,胡国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4):1301-1303.

[10]陈新,袁星星,顾和平,等.江苏省食用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业科学,2009(5):4-8.

[11]徐东旭,吴堂全,尚启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产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0(3):21-23.

[12]张丽亚,胡国玉,黄晓荣.安徽省食用豆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

山东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育种研究滞后,以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主。为振兴山东省食用豆产业,更好地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农科院近年来陆续成立食用豆研究团队,构建食用豆科研平台,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进各类食用豆种质资源近100份并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引进、创造育种中间材料10余份,为新种质的创新、培育和后续推广奠定了基础。

2.2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长期以来,食用豆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缺少指导,任其自由发展,被农民视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麦等主粮的间作套种、救荒救灾和补种作物,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凭感觉和经验自由种植,产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自给自足为主,商品意识淡薄,产品混收、混贮、混售,造成品种混杂,品质降低,商品销售等级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东省食用豆产业多年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开发不够,缺少补贴和项目支持,缺少战略定位、科学规划和品牌培育,品种多乱杂、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问题突出,致使山东省食用豆虽有自然资源优势却无生产优势、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2.2.2科研滞后,难以为食用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山东省食用豆育种工作起步晚,专业从事食用豆类研究的科研人员稀少,经费缺乏,育种进度缓慢,与国内育种单位和先进国家育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自主选育、适于山东种植的食用豆主导品种,生产与贸易中用种多而杂,品种混杂退化十分严重。尽管近年来选育出一些新品种(系),但由于没有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推广机构,致使新品种普及、推广、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严重阻碍着食用豆产业的发展。

2.2.3生产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山东省食用豆大多种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盐碱地,广种薄收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管理粗放,生产投入少,栽培技术落后。栽培品种多是农民自留种或农家品种,难以提纯复壮,导致食用豆产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难以形成企业龙头食用豆利用途径单一,以食用、原粮出口和饲用为主,比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业少而小,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数只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几乎为零。信息不畅,产销脱节,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市场价格不稳,经常造成豆贱伤农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0~12] 。

3食用豆产业发展对策

食用豆生产必须改变目前广种薄收和粗放经营的状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要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生产优势。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为食用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撑

通过良种补贴和种植食用豆奖励等政策,提高农民种植食用豆效益和积极性。目前国内外需求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绿豆、绿色小豆、黑色绿豆、黄种皮绿豆、半无叶豌豆等品种在山东省基本没有种植,因此应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种质的引进与利用,以丰富品种资源,提高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尽快启动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资源、育种、技术、推广和加工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产业体系队伍,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尽快改善食用豆品种混杂、品质低下的现状,提高国际竞争力。

3.2加强食用豆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产基地。在食用豆生产上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种植基地。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鼓励食用豆流通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进一步在开发生产食用豆系列新产品上做文章,开展食用豆类食品加工开发研究,增加出口产品类型,逐步推出名优品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奖励、贴息和免税等形式,培育和壮大实力雄厚、带动作用强的食用豆龙头企业,把食用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产业链条连结为有机整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市场信息流通,确保农民种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润,激发其发展食用豆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生态、绿色、科技、保健等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农超对接、区域代理、全国连锁、产地溯源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食用豆作为礼品、赠品、保健品、专卖品进行精细化销售,使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参考文献:

[1]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27.

[2]宗绪晓,关建平.食用豆类的植物学特征、营养特点及产业化[J].资源与生产,2003(11):31-34.

[3]王鹏,任顺成,王国良.常见食用豆类的营养特点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2):171-174.

[4]陆恒.黑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势及利用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3(2):40-42.

[5]程云辉,贾振宝.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J].专论与综述,2004(6):57-60.

[6]韩立德,盖钧镒,张文明.大豆营养成分研究现状[J].种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爱泳.蚕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5):41-43.

[8]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519-1527.

[9]张丽亚,周斌,胡国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4):1301-1303.

[10]陈新,袁星星,顾和平,等.江苏省食用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业科学,2009(5):4-8.

[11]徐东旭,吴堂全,尚启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产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0(3):21-23.

[12]张丽亚,胡国玉,黄晓荣.安徽省食用豆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