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衍生

2015-01-07 04:47张玉芝韩波
艺术百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社会环境

张玉芝+韩波

摘要: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注重设计对象的功能性,秉承理性化、秩序化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这一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设计理念并非由其他国家拷贝而来,亦非脱离生活实践的空中楼阁,它根植于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有明显的国别特色。德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教育模式以及民族性格涵育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哲学。由此所以说,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是德国现代化进程在设计领域从传统步入现代的产物。

关键词:德国;现代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民族性格;功能主义;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Modernization Course in Germany and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ist Design Thought

ZHAGN Yu-zhi, HAN Bo

(School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占有极重的分量,在设计思想影响、设计伦理、公众评价等诸多方面,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英国,但却在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育探索下得以发展,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注重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强调在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秉承理性化、秩序化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至今仍在设计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德国社会中滋长的原因是什么?它吸引人们关注的是怎样的人文精神内核?要洞察这些问题的实质,依赖于将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置放在德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社会大环境中,剖析它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之上。断章取义,必定会流于浅表性的判断,无法正本清源。

一、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因素对功能

主义设计思想形成的作用

从一个分裂落后的农业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革新举措后,德国逐渐发展成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充满德国特色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得以滋长。

16世纪以来,经历了以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和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德国已经处在了现代化起点。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普鲁士又开始了大改革,于1834年建立关税同盟,促使德国迅速进入工业化。由下面的一组事例和数字,可以看到这一巨大的变化。虽然英国纺织业的发展优于德国,然而德国却在铁路建设上超过英国而率先成为工业化先锋。1840-1850年间德国的铁路长度已从468公里扩展到5859公里,可见建设速度之快。铁路的发展带动了冶铁业、机械工业、采矿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促使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扩大了欧洲大陆市场,促进大批量生产和竞争。当时普鲁士政府不仅极力扩建交通体系,而且积极创造工业化的发展框架,如由政府出面组织年轻军官、技术员、工程师去外国特别是英国和美国访问学习,组织定期性的工业博览会,发行科技杂志和协助工商业部门组织职业联合会,如“德意志工程师联合会”、“德意志工商联合会”等。这些联合会在传递信息、介绍新知识、加强生产实践上的技术人员与理论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方面做出了大量促进工作,有力推动了工业技术上的进步。德国革新思想的原动力和采取的措施,无疑将工业化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发展的愿景,赶超英美的唯一途径便是工业扩张,产品出口赚取外汇成为发展经济和强民富国的战略之一,经济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然,德国的经济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当时需要依靠出口工业品赚取外汇,而恰恰在产品的竞争力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1876年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上,显示出德国在工业及应用品发展上的弊端,即工业品外形丑陋,逊于英美,从而导致价格低廉。这种情况对国际间的贸易竞争极为不利,促使德国工业界开始思考如何改良产品。1890年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更加迫切而深入。随着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下台,政府将发展眼光由只注重发展与扩张之路逐渐转移到如何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竞争力上来。当时很多评论家已经认识到德国在既无原材料,又无现成产品出口对象的情况下,欲夺取世界市场,只有在手工艺及工业领域中改进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出路。在工业主义的推动下,普鲁士的官僚机构开始支持具有“内在”德国文化色彩的、新兴的美术及手工艺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一位普鲁士公务员赫尔曼·穆特休斯于1896年作为德国大使馆的代办去伦敦研究英国的建筑及设计。这类举措乃是基于强国竞争的基本逻辑。C.M.契普金在他的《勒琴斯与帝国主义》一文中曾做出分析:英国是先驱者,它发现与其使自己国内的环境及生产现代化,不如把剩余投资放在国外更有利益。这意味着20世纪工业主义的锐气不是出现于英国,而是出现在一个新的工业国家,如德国。后者为了能渗入已经被老牌海军势力传统所把持的新的国外市场,系统地研究了竞争对手的产品,并通过类型学的选择及重新设计,推动了20世纪机器美学的发展。①经过七年的英国考察,穆特休斯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英国住宅》一书中,他的研究结论指出:优良的设计是工艺及经济的基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迎合机器生产。他认为设计的基础是理性主义,提倡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因为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能减少生产成本,是通往经济发展的桥梁。也只有用这个方法德国设计才能取得“和谐文化时代的那种普遍特征”②。这些思想流露出对功能主义设计的早期思考。

另一位一直致力于探寻适合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设计道路的先驱是彼得·贝伦斯,他也通过实际行动在功能主义设计之路上不断探索。通过穆特休斯和贝伦斯等人的努力,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立,提出“通过艺术家、工业家和手工工人的努力,以达到工业化产品的改进”③的目标。其间,贝伦斯被任命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艺术顾问,在贝伦斯“把应用艺术看成符合普遍的社会使用需求的公众实用品”④思想的带动下,德国通用电器公司向世人说明了如何把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工业融合起来。如1909年,贝伦斯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异常简洁,摈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为AEG设计的电风扇、电水壶、电钟等产品摆脱了设计语言上的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能以自我的语言表达其自身内涵。就像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把我们的生活创造得更简单、更实际、更组织化和更范围广泛。只有通过工业,才是实现我们目的的全部希望所在。”⑤贝伦斯作为功能主义设计先驱,身体力行地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做出注解,有力推动了功能主义的前进步伐。endprint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彻底崩溃,魏玛共和国建立,1919年1月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军事制裁,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数额巨大的战争赔款、通货膨胀的压力、人们的失望情绪等因素骤然积聚,国内政治和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此时发展经济,节约开支的问题蔚为急迫。在这种国情下,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者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计指导思想是运用新材料和设计技术建造集体建筑。他认为集体建筑不单是技术问题,首先是应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并提出城市规划新观念,即摆脱多余装饰,通过立体布局展现时代特征。由这一对现代设计思想的阐释,不难看出其中的民主主义意识。在这一思想引领下,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开始通过实践探索如何把工学精神融入到美术中去的问题。强调设计师必须熟悉加工工艺,产品能够满足大生产,设计要迎合标准化、系列化、典型化的要求。包豪斯设计思想的核心是为大多数下层人民服务,提倡简朴节约,设计的产品必须价廉、结实、耐用、质量高。在产品设计的审美原则上,另一位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他认为:“‘经济意味着视觉效益。好的设计可以一眼让人看出建筑的用途。将装饰、象征主义和姿态抹掉,留下的便是纯粹的骨架:质地、颜色、重量、比例和轮廓。”⑥好的设计标准是功能明确,细节设计从属产品功能,提高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工序的有效性。这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理论回声的是“二战”后新功能主义思想,如曾担任过布劳恩电器公司总设计师的狄埃脱·拉姆斯的观点,即设计应以体现产品功能为出发点,根据产品功能赋予产品外形,能够将产品内在功能传导给使用者的外形,是合理的、美的外形。“二战”后,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基本上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设计界仍想以包豪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为主线继续探索。但今非昔比,大批设计精英在战争期间流亡美国和其他国家,造成设计力量大大削弱,对当时急需发展国民经济的德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德国设计界精英们也看到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在初始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以为大众服务作为前进的方向和目的。但当这个设计宗旨到美国后却发生出人意料的改变,成为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和单纯的商业推广工具。这有悖于德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初衷,不能为设计界有志之士所接受。面对这种情形,不得不进行新的反思。他们针对国内经济现状思考如何促进德国产品的水准,提供国内市场的需求;如何更好地为出口服务;如何振兴德国的制造业及如何能够使德国产品形成自己的面貌和风格等诸多问题。基于这种对国家和国民利益的责任意识,设计界探索出一种解决办法,即强调设计的工业化特征,使设计分工日趋精细,走设计职业化道路。而且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职业化的形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德国未来发展的象征,因为这可以和纳粹第三帝国强调德意志民族的超人优越性,而强调德国手工艺的重要性进行区别。此时强调设计的工业化特征,更具有理性化特征和民主特点。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实现了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促成了新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通过这种途径,老一辈理想的功能主义完全地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德国战后的现代设计发展,为我们展示出一条高度理性和富于思考的途径,德国设计发展的成功,为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观念和理论依据。这是德国设计界在国家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实践后获得的合理回馈。

二、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体制

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形成的影响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以教育改革见长的德国社会环境下得到实践而发展,起到首要推动作用的当属包豪斯设计学院。其办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但在现代设计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世界教育史上的楷模。它以其独特的办学思想将传统的纯艺术教育转型至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性教育,深刻践行功能主义设计理念,迎合了机器时代的设计需求,追求经济、简洁和实用,成为公众利益的设计代言人,探索出一种为世界建筑师和设计师所遵奉的设计思想,并最终形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而风靡全球。在教育方式上,它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框架,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课教育改革,有效地开发了学生潜能,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如1920年包豪斯的重要教员、色彩专家约翰尼斯·伊顿创立“基础课”,就是一次创新尝试,因为在此以前是没有所谓基础课,为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包豪斯在德国的出现,与德意志向现代化过渡中对教育的革新理念有着内在逻辑必然性,是德国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育革新举措后自然的逻辑归宿。德国人对教育的认识深刻,特别是1807年普鲁士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堤尔西特合约》后,更加深了这种认识。这个条约使普鲁士割地赔款,损失惨重。痛定思痛,普鲁士人需要崛起,认识到发展教育是走出经济困境的最好手段。当时德利希·威廉三世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贫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哲学家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力,而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到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因此,接受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足见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他们视教育为振兴民族和提高经济的重要手段。正是这些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的高瞻远瞩,对德国教育体质的革新起到巨大推动。闻名遐迩的柏林大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它一改学院做派,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和英国技术学校教育方式区别开来,是世界教育进展的里程杯,成为世界各国开办大学的范本。在这样一个对教育有着深刻见解和勇于革新实践的国度里,包豪斯开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实践尝试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格罗皮乌斯自从接管了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就开始在原基础上展开设计教育的革新尝试。虽然在起始阶段经历了来自经济和传统艺术教育意识的阻碍,但在穆特休斯、贝伦斯、亨利·凡·德·威尔德等人对功能主义设计的早期探索的基础上,格罗皮乌斯等一批有识之士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摆脱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方式,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作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来进行的基本观点,采用艺术家和工匠合作的方法进行一系列迎合机器生产模式的创新教学尝试,取得巨大成功。以实际行动建立了机器生产条件下“功能至上”、“有用即美”的机器美学观。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马谢·布鲁尔设计的钢管椅、包豪斯学生设计的各种形式简洁的灯具等都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功能主义设计探索的成功案例。endprint

德国设计重理性、重质量、重功能、重技术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核心,理性主义是德国功能主义设计的思想内核。这一思想没有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磨灭,反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渐进完善的姿态将包豪斯精神继承发扬下来。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这一理性化设计思想的推动者。“二战”后的西德急于出口工业产品,换取外汇,成立于1953年被称为“新包豪斯”的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学院在成立之初由马克斯·比尔(Max Bill)担任第一任校长,继承了包豪斯精神,以强调技术、追求功能主义特征的工业设计风格为主要导向,认为设计的目标就是促进将生活本身转变成艺术品。1957年继比尔之后由托马斯·马尔多那多(Tomas Maldonado)任第二任校长。他强调设计必须面向现代化技术和工业化社会,加强科学技术和设计三者相结合的紧密型。1962年第三任校长欧托·艾歇曾经提出乌尔姆设计的重要成就是设计过程的科学性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新型教育思想提出采用工科学科的模式培养学生。在学科设置上将设计与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和人机工程学等领域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使其设计风格在理性基础上向人性化设计转变的倾向。提出了系统概念设计理念,即将设计产品放在系统中看待,使功能设计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设计对象,而且要考虑它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将一种设计因素置于整个应用环境考虑的思想是“新理性主义”的体现。设计改变生活方式,系统设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在设计中引入的符号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使艺术设计更多地和科学相联系,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新道路。这些做法都是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在包豪斯学院理性设计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新功能主义设计哲学。

纵观德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从包豪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到乌尔姆的科学设计系统的建立,将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渐完善。同时,这条设计教育的直线发展脉络为我们展示出德国教育的特性,即从不重复自己,勇于批判和创新。究其原因,是德国人具有强烈的哲学意识,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针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特有条件进行前瞻性思考,迎合现实需求而不断提出新观点,进行大胆尝试。德国教育的前瞻意识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范本。设计领域中的探索精神与德意志严谨、现实而理性的教育意识一脉相承。所以,德国色彩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德意志民族性格对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塑造

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蕴藉了本国特色,除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塑造外,民族性格也起到关键性作用。每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德意志人不仅刚毅、勇猛、勤奋和务实,同时严谨、理性,善于抽象思维。作为哲学的故乡,德国哲学家在世界哲学史上群星闪耀,他们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对人类精神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如席勒、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等,都以睿智而深邃的思想理论为人类把握世界做出了不朽贡献。这足以表明德国人在思维方面具有超常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理性特征。德国设计师严谨且善于抽象思考的特点与民族生理和文化基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思维结构使他们在产品设计中追求的重心是结构的严谨性、秩序性和功能性。他们坚守宁肯失之笨重也不徒有其表的设计原则,大到建筑,小到一把螺丝刀都要讲究百年大计和内在质量。“二战”后西德产品设计的系统化、计划化设计风格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理性传统在起作用。德国设计师善于站在全局高度看待问题,坚守局部服从整体的严谨思维习惯,将设计看成一项系统工程完成。乌尔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德国杰出的设计家奥托·艾舍就是坚守理性化、系统化设计的典型范例。1972年他为慕尼黑奥运会从制服到入场券都做了完整的设计,成为赛事标准化视觉图形识别的经典传统。他创造了现今国际上广为传播的象形符号系统作为导向。他在平面设计中主张平面设计的理性和功能特点,强调设计应该在网格上进行,力求达到高度秩序化的功能目的。同时他还强调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设计时主张让使用者以最短的时间阅读,并在阅读平面设计文字或者图形、图像时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了解误差。在这种理性化、功能性思想的指导下,德国的平面设计表现出明快、简单、准确、高度理性化的特点。他的平面设计理论和风格不但得到本国的认可,而且亦被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行业所接受,成为新理性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德意志历史上的集权和独裁制度时间较长,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形成了特有的秩序意识,因此,讲究秩序对德国人来说也已成为一种民族性格,左右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他们视秩序为生命,认为秩序就意味着高效率,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按计划和规定做事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对上帝负责”的统一道德规范也左右着德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注重实际,不尚浮夸,朴实无华,注重实用。最讨厌对工作不负责任和马马虎虎的态度。德国人这种严谨、务实、做事中规中矩的特点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演化成一种特质渗透于他们的种族血液。在德意志民族中相信一个古老的信条:上帝给每一个人都指定了一项天职,每个人都有责任尽力做好。这种“对上帝负责”的精神无疑对德国人非凡的敬业精神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致德意志民族》这篇著名的演讲中也曾写道:“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与漫不经心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上帝负责”一语还被写进《基本法》中。德国设计师认为设计不应只注重商业价值,还应注重社会性。提倡“洁净”和“诚实”,反对用华丽包装打扮伪劣产品,反对给产品附加装饰。设计时忠实于原材料,让每一种原材料保持本色;反对将塑料伪装木头、织物或者皮毛等其他物质,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是真实而绝不虚假的设计表现。这种功能主义审美观形成了德国文化的一部分。至今当我们面对德国产品设计时,总能毫不迟疑地想到安全、可靠等性能上的美誉。究其原因,这是德国人严谨务实品格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们带给世界的普遍印象。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是德国现代化进程在设计领域从传统步入现代的产物。随着17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发展,德国踏上了现代化进程,通过一系列工业化改革措施后,国家逐渐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成为崭新的工业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加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引发出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被德国设计界精英视为首要问题进行不厌其烦的探讨,德国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从政治、经济、教育、民族性格等诸角度来审视,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发展并非偶然。它是有思想、有责任的设计界精英们长期思考和不懈努力而培育出的一朵奇葩。不但在本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而且对世界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功不可没。(责任编辑:贾明哲)

①[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4页。

②[英]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著,周丹丹、易菲译《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③[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④同③,第129页。

⑤同③,第130页。

⑥[美]威廉·斯莫克著,周明瑞译《包豪斯理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社会环境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小学古诗词设计思想与教学方式探微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