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意
师:同学们好!听说我们班的学生最会动脑筋,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做一道读图题,愿意不?(出示父亲心中家庭成员地位统计图)这是老师请我校500位学生的父亲填写的,结果如图。
1. 图中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2. 图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生:在父亲心中,子女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
生:图中的父亲是疼爱子女的好父亲。
师:是啊,这些父亲都是视子女为一切的父亲。你们的父亲也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步》,看看莫怀戚又是怎样的一位父亲。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速读课文(约1分钟)。
师: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顺序显然和上面条形统计图的顺序不同,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首位呢?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对!在衰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儿子眼里,“我”是强壮而高大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一句中的“强壮”和“高大”对换吗?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
生:父亲对于是儿子来说相当的高。
师:对应文中的哪一个字?
生:(齐)小。
师:而强壮呢?
生:针对母亲瘦来说的。
师:是瘦吗?
生:(齐)老。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师生齐读)
师:是啊,正因为母亲老了,儿子还不懂事,所以当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要由我来决定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难怪“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而“我”却为什么认为是“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感到责任的重大?
生:这是大词小用,突出“我”对家庭和谐、亲情和美的极端重视,体现“我”爱我的家和每一位亲人。
生:作者用比喻修辞形象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感。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的选择决定民族的危亡,“我”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的选择会影响家人的和睦,亲情的和谐。
师:对呀!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现了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师:下面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第1自然段,我们弄清楚了,作者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中年人在家里责任最大。作为中年人的你们的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根柱子能倒下吗?
生:(齐)不能。
师:对!一旦倒下,双亲无人照料,妻儿无依无靠,没有父亲的家还是个家吗?作为父亲的莫怀戚把自己放在首位是别无选择,是必须的担当,但老师觉得还有疑惑,“我的母亲”与“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顺序就无所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了?
生:不能调换,文中说“因为我伴同妻儿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师:为什么“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呢?文中有交代吗?
生:有。“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太迟”?
(生讨论,师点拨归纳)
师:是啊,这两个“太迟”用了反复修辞,与“总算”照应,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情,说明“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同时也对那些没有熬过寒冬的去世老人的惋惜。
师:你们对于这个“熬”是怎么理解的?能不能换成“我的母亲又度过一个寒冬”或“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寒冬”?
生:“熬”是忍受,艰苦支撑的意思。通过这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身体并不好,在这个酷冬过得十分艰难,挺过来不容易。
生:“熬”字比“度”过更多一层含义,更能表现母亲度过这个酷冬十分艰难。
生:还可以看出“我”怕母亲度不过这个冬天的焦虑和对母亲终于挺过来的庆幸。
师:母亲靠什么挺过来的?
生:母亲靠坚强的意志,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对生的渴望,还有对儿女的爱。
师:说得真好!说到老师的心坎儿上了,莫怀戚简直就是跟母亲一起苦苦熬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呀!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师提示重读和语气)
师:读得真到位,老师很欣赏你们呢!在酷冬的煎熬中重生的母亲,若不紧紧抓住,就可能随时失去。有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说,母亲在“我”的心中能不放在第一位吗?能不格外珍惜吗?我们一起按要求把第1自然段再读一读。
(1) 读出“我”对家人的责任感(重读加点字: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 读出母亲在“我”心中的重要(重读加点字: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读得很准,看来大家已经充分理解了作为父亲的不易与责任。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散步的环境?
生:第4、7、8自然段。
师:不错。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文字。这一段写景你知道是抓住哪一个词写的吗?
生:生命。
师:“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切”指什么?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只寥寥几句,作者就勾勒出了初春万物生命特有的生机。你们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初春田野充满生机这一特点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吧。
生:“铺”字用得好,把春天拟人化了,不仅写出了春绿大地的过程,而且表现出了新绿铺满大地,春的气息非常浓郁。
生:“随意地”和后面的“有的浓,有的淡”呼应的,正因为是随意地,所以才“有的浓、有的淡”,表现它生长十分自然,表现了生机与活力。作者写出了一个自然真实的初春。
生: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万物,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神奇与珍贵。
师:很好!咱们班上的同学真的很厉害耶!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儿生命除了指新绿的生命,嫩芽的生命,冬水的生命,还有谁的生命?
生:母亲的生命。
师:对!在煎熬中重生的母亲的生命!作者多么希望母亲的生命也像自然万物一样,永远生机盎然,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啊!如果说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神奇与珍贵,那么第7自然段的描写又写出了什么呢?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烘托一家散步时祥和、欢快的氛围。
师:老师用课文集美法对本文进行了整合,下面请大家抬起头看屏幕,请读出莫怀戚带着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和美、其乐融融。(PPT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三处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在这田野的小路上走的,是几个人啊?
生:在这田野的小路上走的两人,加上背上的共三代四人,“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和妻子怎么能背起整个世界呢?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生: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就是一个家的全部,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我”和妻子是中年人,代表现在。三代人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母亲养育了“我”,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我”和妻子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明天。
生:因为背上的母亲和儿子,相对整个世界虽然比较渺小,但却是“我”的世界的全部。突出了“我”对儿子的疼爱,对母亲的尊敬。
生:我补充,母亲是上一代,“我”是这一代,儿子是下一代。三代人结合起来,就等于整个世界。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深刻。“我们”三代人,就是一个家的全部。把给予“我”生命的上一代的母亲,和延续“我”生命的下一代的儿子,当成“我”生命的全部世界,足见珍惜之情。背着老人、孩子,既关爱老去的生命,又呵护新生的生命,责任重大。让我们有感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读)
师:是啊!一个家乃至人类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我”和妻子背起的就是中年人对生命的责任。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播放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视频),请大家看颁奖词。
出示颁奖词: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师:难怪莫怀戚要把年迈的母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母亲的选择,原来他是用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儿子、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看屏幕,播放公益广告《爸爸藏饺子》。
师:这也是你们的父亲,他并不是母亲眼中那么强壮如牛的儿子,也不是儿子心中那么高大似山的父亲,他们也有辛酸、无奈。但在他们生命的字典里,只有年迈的父母,只有年幼的孩子,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唯独没有自己。作为儿女的我们,还能不体谅含辛茹苦的父母吗?如果让你也在“父亲、奶奶、我”这些家庭成员中排序,你又会把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呢?
生:“我、奶奶、父亲”,因为我要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所以要放在第一位;奶奶伴随我的时日不多了,所以排在第二位。
师:好样的!老师今天真的被同学们感动了,有几句小诗送给同学们,作为本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出示)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
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着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绵长的路走去
(作者单位:海安县丁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