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苇”

2015-01-07 22:52周旭红赵小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意识课文

周旭红+赵小华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敢于通过质疑,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超越传统思维的框架,把思维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视点。“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问题开始,并从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做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可能引导学生慢慢地形成“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地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一、 问源于内心——自由发问,让学生在好奇与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及身边的所有事物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好奇和困惑。在儿童的眼中,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或目的,儿童常常喜欢寻问一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某种事物的起源,甚至刨根问底,并期望得到最后的解释。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经常会有关涉哲学性质的深刻发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天上的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儿童的许多“为什么”,常常成为成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不会考虑现实社会的各种清规戒律,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当然地冒出许多的奇思妙想。

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创设一个人人敢讲、人人会讲、追求自主、充满儿童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源于内心、自由思考、自在提问。

新接一个班级,上第一节语文课,作为老师,笔者首先会对学生说:“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这是你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也是老师最欣赏的。”然后,笔者会跟学生讲《学与问》一课中关于哥白尼喜欢问“为什么”和沈括读《大林寺桃花》,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新教一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除了预习字、词、句、课文等内容外,总鼓励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既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学习。

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也总是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在书旁做好记号,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语文课堂上,我则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不懂就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善待学生的问题,哪怕有同学突然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可能干扰了教学程序,我也从不斥责,从不泼冷水,更不许其他同学嘲笑,而是想办法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记得有一次教《诺贝尔》一课时,班上最调皮的小瞿突然举手,说:“我觉得诺贝尔傻到透顶了,明明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他为什么不逃出去?他难道不要命了?”他的问题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一听,却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便顺水推舟,故意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诺贝尔傻吗?他为什么连命也不顾呢?”一石惊破水中天,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理由,——此时,诺贝尔一心为了炸药的研究,不顾自己,不顾生命,不顾家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的心中……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名人(如科学家等),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学生说起了爱迪生、阿基米德等等,敬佩之情流露于一言一行之中。最后,我让同学们感谢小瞿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好意思的小瞿脸一下子红了。

二、 问发乎起点——自觉预习,让学生在已知与求知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往往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一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到了高年级,笔者就会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式预习”。所谓“提问式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预习,自行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提出自己有疑惑或有见解的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示单:

1. 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我会写。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简要写写喜欢的理由。

3. 我会思。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学习本课你觉得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4. 我会查。搜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挑选重要的信息摘抄下来和同学们分享。

汇总学生的预习情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特别感兴趣:(1)课题中的“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引号?(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呢?(3)课文又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呢?这说明同学们迫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笔者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最后,笔者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奖励,并结合这几个问题,及时进行提问技巧的指导,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三、 问行于内涵——自主品读,让学生在情境与感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儿童有着比成人更贴近自然的本性,这是所有儿童与生俱来地拥有着的一种近似本能的精神趋向。儿童从自然走来,儿童的生命也就与自然情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会被儿童赋予意识与情感,也就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须臾不可分离。儿童的这种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亲近是朴素的、原始的,是儿童生命存在不计任何功利的最本真的状态,是儿童精神归复于自然、同步于世界最活生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儿童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事物更有他独特的看法,让他们成了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者、表达者、思想者,成了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笔者正在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二课时,同学们学习“盗火”的内容。笔者让他们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听得津津有味。不料,学生小陈突然问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用茴香树的树枝去盗火,而不用别的树枝呢?”虽然备课没备到,虽然教学时间可能来不及,但为了不挫伤该生的积极性,我把皮球转抛给了同学们:“小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来解答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有的说:“茴香树的树枝容易点着吧!”有的猜:“茴香树的树枝肯定与众不同,说不定是普罗米修斯家里种着的神树。”有的说:“说不定普罗米修斯也只是随便折了一根树枝,没什么原因。”最后,被称为“小博士”的学生小储揭开了谜底:“茴香树的枝条,它可不是一般的树枝,它是奥林匹斯圣山上的神树,别的树枝烧着烧着就烧完了,但茴香树的枝条却烧不完,除非风把它吹灭,雨把它浇灭。因为它的茎长得很快,中间还长满易燃的木髓,只要不烧到外皮,它的燃烧速度会很慢。如今地中海地区的船员在有风的甲板上点烟时,仍然使用这种植物。”当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时候,他笑嘻嘻地说,他是在课外书上看来的。此时此刻,同学们的钦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接着,教师继续回归原先的教学思路:“谁继续说说还从哪儿看出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许多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小宋,不料他开口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躲在后面呢?”

大家论语

同学们热情高涨,这第二问让我和他们有了更新的思考和收获:从一个“躲”字,同学们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机灵,有的学生还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个善解人意的神,他不愿因为自己盗火,而让太阳神阿波罗一起受罚……

整个教学,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动态的、发展升华的,他们的语言是智慧的、灵动的、个性的。这些体现儿童精神的个性化提问、个性化表达,或许正隐藏着创造的萌芽。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样的萌芽,不是轻易地否定,而是积极地给予肯定。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多创造条件,多设置机会,让学生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四、 问续于课外——自然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与应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语文应该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语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语文应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如何保持学生的童心?——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剂良方,走向真实的社会实践是一味良药。儿童的心灵需要儿童文学的润泽,儿童的心灵更离不开社会的熏染!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与课外紧紧相联。从有效提问切入,让语文走向课外阅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真正走向生活;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阅读,享受学习,真正享受生活。

不管是哪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把准教材的“延伸点”,通过恰当巧妙的提问,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领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了《寄往南极的信》和《南极来信》后,让学生去翻一翻《十万个为什么》,读一读有关南极的知识;学了《有趣的发现》,让学生去读一读《达尔文》,了解一下其他科学家;学习《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先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学完《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沉香救母》这组课文后,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描写亲情、母子感情的文章,自然建构“母子情感”这样一个主题阅读,通过阅读必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亲情的温暖,也进一步理解了练习中“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几个成语的意思……

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也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

还是《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学习第4自然段“获救”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怎么能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呢?”同学们也是疑惑重重。

此时,喜欢读书的小王捧着一本书上来了,他说他从书中了解到,赫拉克勒斯是个大力士,他看到恶鹰在啄食可怜的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便取出弓箭,把那只残忍的恶鹰从这位苦难者的肝脏旁一箭射落。然后他松开锁链,解放了普罗米修斯,带他离开了山崖。但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虽然可以要求永生,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看着他绘声绘色地朗读的样子,其他同学羡慕不已,此时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们,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故事的人物或其他内容,可以去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一下课,那位小王同学的座位旁围了很多同学……

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巧妙运用提问让他们带着渴求,带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走进图书馆,走进书的海洋,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不断求索,深入探究,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学完《鸟的天堂》,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突发奇想:“我们的校园也能变成鸟的天堂吗?”“我们的家乡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天堂?”于是,在校园的树上放鸟笼,在小区的树上为鸟儿安家的活动开始了。同学们这种爱鸟护鸟的行动,自然可以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真的变成了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鸟的天堂。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是真正地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语文,发掘儿童的创新潜能,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促进儿童个体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开放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宜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意识课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和普罗米修斯过一天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普罗米修斯》——探索之途,还是毁灭之路?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背课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