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装零售商圈发展的政府规划协调分析

2015-01-06 07:22周艳平鲁成张驰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4期

周艳平+鲁成+张驰

内容摘要:根据上海市和各区的“十二五”规划,上海未来发展的主题将是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展开,因而商圈发展也被提升到更高、更重要的层面上。文章通过分析各中心城区在经济、商圈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政府自身五个方面的发展规划,以及阐述各零售商圈在经济消费实力、商场规模大小和综合指数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上海商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指出,应当从政府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商圈整体品牌,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进而推进商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上海商圈   服装零售   政府规划

商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带为核心并且向外辐射,对消费者产生吸引的最大辐射范围的空间。 自从商圈的概念被引进国内以来,对于商圈的发展因素以及与政府政策关系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肖本华(2011)认为作为世界大都市发展的后起之秀上海,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快各产业发展的速度。

上海十大核心商圈所属区的政策规划

(一)所属区的经济能级

财政总收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各地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趋于良好,浦东和长宁区尤为突出。各区在九成以上的项目都是在原有的“十一五”规划基础上有所增加,只有长宁区以及黄浦区在进出口方面显得有些疲软。目前,上海正在向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发展平稳过渡,相对于工业产值各区要求的反应平平,所有区域都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超过半数区域目标过10%。浦东更是超过了15%,当然这一数据也包含着服装零售,可见各所属区的人群消费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浦东的发展优势及规划是其他区所望尘莫及的,浦东拥有的港口资源是一般的区难以与之抗衡的,再加上目前的国际形势就是国外的市场趋向饱和,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受限,原先的工人用工成本大幅增长,之前的成本优势不再,所以其他区的出口贸易必然会是下降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看出经济能级最强的应该是浦东,虹口区和静安区相对较弱。

(二)所属区对于商圈发展的规划

几乎所有区都积极去协助重点商场招商,一个地区的业态业种的规模和定位反映了该地区的发展和定位,因此政府非常有必要适当参与到商场的招商过程中。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活动区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范围内,这也使得已有的商圈规模不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商圈的扩建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规划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再局限于物质消费,现在越来越注重体验式消费,所以大部分都提出支持新兴业态的发展,引进体验中心、定制中心、品牌之家等商贸行业新兴业态,提升消费结构和商贸业能级。而在重大新兴建设项目上,仅有三个地区提出,这也反映了各区在土地使用方面已经趋向饱和,只有从对已有项目上重新改造入手。同时,在对于商圈环境的改造方面,各区规划重视程度也是有限,仅虹口、徐汇、长宁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各种渠道美化商圈景观,毕竟优美的购物环境也是刺激消费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对于商圈改造的规划中,可以发现徐汇区的规划比较全面。

(三)所属区生态环保规划

生态环保是“十二五”的大主题。所有区都在大力宣传环保主题,所有区都无一例外的提出要节能减排,但是同时在具体指标方面却差强人意,在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区给出了硬性指标。浦东新区因为刚刚合并了南汇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对于环境改善规划的难度,因而浦东并没有将环境改善的硬性指标纳入规划。徐汇区等区在目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健全,因此在规划中使用了硬性指标来督促自己完成。除了从全局化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环保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消费。

(四)所属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本身却投资巨大、盈利性低、资本回收期长,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肯定无法发展。可以看出各区都在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市中心本来狭小的区域,都在改建关键性的交通枢纽路段。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都积极配合建设地下通道,以缓解交通拥堵,也响应低碳环保出行的主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除了浦东新区,各区都在静态建设上有所建树。虹口区结合“一区一街一圈”建设和旧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道路网络。黄浦区则要全年完成道路养护244.5公里。静安则要完成多号块地征询工作,并积极配合12、13号线静安区段站建设。就之前所述,浦东新区因为管理面积大增,将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南北对接。

(五)所属区政府自身建设

廉洁高效的政府,是制定一切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各区政府从各个角度出发,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政务公开以及加强政府监督方面,各区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都规划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指导,强化行政执法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落实政府与人大、政协的报告、通报和相关联系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以深化公开内容为核心,形成以主动公开为主、申请公开为补充的政府信息公开格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各部门信息共享,构建部门协作平台。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大服装零售商圈发展现状

上海零售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商业为核心,以郊区城镇商业开展延伸式发展的商业总体布局模式。近年来,上海商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支撑上海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科学合理的城市商圈发展建设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规模,加快消费结构调整,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一)经济消费实力

根据各区统计可以看出,消费年龄段都集中在最具有消费市场或者实力的层次,但同时各区域的品牌数量相当多,说明各区域虽然消费人群年龄段大致相似,但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需求以及各自品味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各个区域应该根据自身定位选择相应的品牌。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上海2013年人均工资排名中国第一,达到7112元,略高于服装零售商圈主要的最高单品价格区间,可见这些繁华的服装商圈内的服装大多也在主力消费人群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与服装CBD的经济能级提升浮动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地区的经济能级也反映出消费水平。

(二)商圈规模大小

多数城区的服装品牌经营面积都超过了5000平米,最少的也在3000平米以上,同时楼层都在七层以上,可见服装商圈的发展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各中心城区服装商圈范围内的交通发展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都保证了10条左右的公共交通数量,同时所有服装商圈都有至少1个地铁线路为其特意设置的站点,在这一规划上,地方政府的长期规划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对于有车一族的停车位需求,基本保证了300个车位,但这对高速发展的上海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满足各种消费者交通上的需求仍然是各区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综合指数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的服装零售商圈发展程度已经属于世界一流,但是从细分指标得分来看,还是有进步的空间。交通指数、服装展示指数、人气指数都很高,人气指数高是因为这些商圈已经是上海的TOP10,是属于核心城市级商圈。根据上海商圈白皮书可以发现,在这些地区都大量集中了知名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商场等,其展示商品的实力自然是经过世人检验的。对于交通状况的评价高在于各区政府在交通问题上发展规划的倾向。然而优雅独特的消费环境、与价值相符的合理价位以及恰当适宜的品牌定位对于消费者的吸引才是长久的、持续的。因此,政府如何从环境、时尚、价格角度对商圈进行相应的修正,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商圈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对上海十大商圈所在区“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分析,以及对相应服装零售商圈现状的透视,并且将两者进行对照,可以发现政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商圈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将上海商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最终促进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一,发挥政策优势,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商圈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好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三者的作用,可以向世界著名商圈学习,如牛津街、第五大道,建立管理协会,实行联合自治,树立主人翁意识。我国商圈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形成的,这与当时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协会应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更好的搭建桥梁作用,除了做好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工作以外,更应该立足商联会的平台,形成合力,增强组合拳的综合效应。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不仅要从规划布局、功能定位、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的角度入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要在现有商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上形成有力的影响,在品牌的引入上,不应一味追求奢华,而应该选择与自身定位相符合的品牌,突出特色,提升商圈的竞争力。

第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据测算,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每提升1%的标准,就可以为城市商圈带来0.84%的产出增长,所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为必要。首先是对商圈内的楼宇进行改造,对不符合商圈定位的进行集中改造,树立商圈新形象。其次,拓展商业空间,充分利用老建筑和地下空间。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建筑相结合,既实现了空间拓展,又展现了商圈特色,同时向下可以开发与地铁相连的地下通道,使得商圈的各个商场连成一片,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缓解地面压力。

第三,强化商圈整体品牌,实现合力效应最大化。商圈因为企业的不断聚集而产生,因而企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商圈的发展,而在传统商圈竞争中,企业往往各自为战,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失败的。因此,要想实现商圈的发展,商圈内的企业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所属商圈的整体品牌,实现合力效应的最大化。首先,提高商圈内品牌的质量和水平,切忌一味引进奢华品牌而忽视自身商圈特色和定位,调整商圈内的商品结构,不断推陈出新,提升品牌的内涵。其次,实现商圈的整体营销,提升商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政府主导推动在某个大型节日,整个商圈实施促销活动等。最后,打造这样的整体商圈模式,必须有一个管理机构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宣传,以及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根据前文所述,各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运作空间。同时,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愉悦的精神享受过程,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促进商圈经济的发展。同时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均占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投资开发新能源、推进环保产业建设、提高植被种植率以及主题公园的开发,也是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和不竭动力,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肖本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15)

2.丁芸.城市公共经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何丹,谭会慧.上海零售业态的变迁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J].商业研究,2010(5)

4.李卫华.零售网点开发中的商圈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4(2)

5.于正志.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王轲柱,刘继青.应用生态商圈理念打造城市新商圈的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城市新区为例[J].经济师,2010(5)

7.巢尔康,张健.上海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空间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