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的现状、措施及成效

2015-01-06 05:09孙高琴程樟富叶春根
绿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成效浙江省现状

孙高琴 程樟富 叶春根

摘要:指出了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地球环境状况的风向标,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兼有物质资源、遗传基因、生态、文化等四大基本功能。在地球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今天,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不仅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打破生物群落的平衡,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保护和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与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现状;措施;成效;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134-02

1、引言

浙江省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保护拯救野生动植物物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种的干预、伤害依然存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许多物种的濒危程度依然严重,消失的危险依然很大;目前的保护力量还远远不够,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无论是保护意识、政府重视、技术手段、资金保障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就如何实施好保护拯救工程,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2、浙江省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

浙江省在地质上处于秦岭、南岭两大构造带东部的交接地带,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资源,成为我国动植物种质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在资源分布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调查,全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有126科689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18种、二级保护97种,被列入中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种类分别为178种、56种,分别占总数的78%、69%。高等植物5500余种,其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分别占全国的60%、4l%和18%,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11种。

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保护拯救任务十分艰巨。据初步统计,目前受威胁程度较大的野生动物有近200种,有的甚至已经面临绝迹,其中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64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如华南虎和朱鹮在省内的野生种群已经绝迹;金钱豹、斑羚、藏酋猴等已难觅踪迹;中华秋沙鸭、眼镜王蛇等数量极少;云豹、野生梅花鹿等分布区域极为狭窄。处于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约有160余种,其中中国特有属49个,占全国总数的15%;浙江特有种32个;野外分布株数小于10株的有13种,10~99株的有37种;野外只有1个分布点的有55种。

造成这种严重濒危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物种本身的基因衰退以外,主要是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其生存环境丧失或生境片断化、孤岛化。大部分濒危野生动植物因无法或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最终造成野外种群生存难以为继。影响更为直接的是乱捕滥猎、滥采乱挖等非法行为。目前,兽类、蛇类、观赏鸟类和蛙类等动物被非法猎捕仍较严重,野外资源量有减少的威胁。植物中红豆杉、兰科植物等野生种类也因为其独特的药用、材用或观赏价值而被非法利用,陷入濒危境地。

3、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措施

(1)建立健全保护法规体系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并发布了一批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并颁布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先后公布多个保护名录;编制完善《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同时,有针对性地先后制定了保护野生鸟类、蛇类、蛙类等野生动物的规范性文件。长期组织开展“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新闻媒体、网站等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开展舆论监督。在野生动物分布区,积极推进社区共管活动。发挥民间团体和志愿者的特殊作用,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观念、法制意识和道德规范。

(2)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全省已建立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小区350多处;建立国家湿地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9个。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含救护中心)23处,省级以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9个。全省4000万亩生态公益林,也成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福地。同时,浙江省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并不断健全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间执法协调机制,强化对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经营、走私野生动物的联防联控和综合治理。2013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案件153起(其中:刑事32起,行政121起),案件涉及野生动物6263只,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只,二级保护动物40只,二级制品127件。

(3)对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自2010年起,浙江省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种群重建等措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至2013年,已在杭州、温州、湖州等9市24个县(市、区),对银缕梅、红豆树、景宁木兰等31个野生植物实施拯救保护。同时,在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下,组织实施扬子鳄、朱鹮、中华凤头燕鸥、野生獐、黄腹角雉等濒危动物的保护拯救项目。共计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

(4)创新拯救保护手段。引进和应用国内外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先进理念,在资源调查、基因保存、物种繁育、野外放归、活体标记、野外跟踪、检测鉴定、疫病防控等多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其中基因保存繁育研究、鸟类动态监测等多项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如在清凉峰、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等地安装红外自动照相监测仪,拍摄到野生梅花鹿、黑熊等野外活动行踪。实施我国首个“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利用布设燕鸥假鸟模拟声音,吸引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前来繁殖。最多时,观察记录到3300只大风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在种质保护中,建立了朱鹮、扬子鳄、河麂等物种基因谱系。4保护拯救成效endprint

(1)部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如:清凉峰区域的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已达到200多头,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野生种群之一;宁波北仑的镇海棘螈从1999年的296条增长到目前的约500条;浙江省特有的孑遗植物——天目铁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苗木200余株,并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等地开展迁地保护,合计迁地栽植面积30亩。

(2)一些极濒危动植物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被称为“东方宝石”的朱鹦,在2000年全省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被确认为在浙江省范围内已绝灭。为重建种群,2008年浙江省在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启动朱鹦易地保护与浙江种群重建项目。目前,总数已增加到115只,且生长良好。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及“植物大熊猫”的百山祖冷杉,野生植株仅存3株,分布面积不到0.1hm2,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现通过生境保护与人工繁育研究,已成功繁育嫁接幼苗800多株、实生苗50余株,营造人工种群林15亩。“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全世界仅存1株原生母树,并一度出现枝桠枯死、长势衰弱等赢老症状,现已成功繁殖子代苗木1万余株,并陆续新建了总数4000余株的人工种群。1992年首次发现于安吉龙王山的中国特有种安吉小鲵,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开始成功孵育出幼体百余条,现已将部分人工保育的小鲵放归自然。

(3)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保护,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全省9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以及80%以上的濒危野生植物全部或部分被划定在自然保护区中加以保护。其中: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区和重要保种基地;开化、泰顺、舟山、长兴、淳安等市(县)分别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颈长尾雉之乡”、“黄腹角雉之乡”、“河麂之乡”、“扬子鳄之乡”、“红嘴相思鸟之乡”、“金钱松之乡”。因栖息地得到保护,濒危新物种数量也不断增加。仅鸟类,在1990~2012年间,全省就增加了70个新纪录种。

(4)民众支持、参与的愿望和热情日益提高,成为保护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力量。社会各界和民众纷纷通过协会组织、微博微信、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参与和支持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工作。全省重点林区市、县都相应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民间组织。从2008年至今,先后有13个单位及个人获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的“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如浙江野鸟会(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数十次大型观鸟、学术研讨和普法宣传活动,常年开展鸟类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发现了许多地区鸟类新纪录和珍稀物种新的栖息地。温州“绿眼睛”组织,从成立至今已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多只,协查打击野生动物非法经营和盗猎案件60余起,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环保志愿者团队之一。在保护过程中,还涌现出一些非常感人的事例和人物。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效浙江省现状
欢天喜地过大年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