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论治肝郁脾虚型胃脘痛经验

2015-01-06 02:09:08曹洵陆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胃脘痛临床经验

曹洵 陆昀

【摘 要】 介绍王伟明教授治疗胃脘痛从肝脾论治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胃脘痛;疏肝健脾;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3-0138-01

王伟明教授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医几十载,在诊疗胃肠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胃脘痛从肝脾论治,现兹小结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1 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或伴脘腹痞满、脘痛连胁、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多由脾胃虚弱,情志失和,饮食不节所造成。相当于现代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1]。”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负面情绪也在日益增加,昔日安逸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情绪调节不良所致的胃脘痛也是越来越多见,故精神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也成为当今消化科医生,心理学家及患者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这里的精神因素就是我们中医里所讲的情志因素,《内经》中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言:“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1]。”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篇》中就提出有关脾胃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强调情志对肝、脾病机的影响。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司运化,肝疏脾升,胆降胃和,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郁气滞可乘侮脾胃,脾胃不健,肝气常易乘虚而入,故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2 疏肝健脾法治疗胃脘痛

在临床工作中,胃脘痛的病人以肝郁脾虚者最为多见,故吾师王伟明教授在治疗胃脘痛中尤为重视肝、脾与胃脘痛的关系,认为木郁当为肝气郁结,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为胃痛,正如叶天士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脾气生发,谷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旺盛,阴火得以潜降,反之,脾气下溜,元气耗伤,生机渐微,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病,如李东垣《脾胃论》言“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故王伟明教授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胃痛时常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为治疗法则,以疏肝健脾方为基础加减,药物组成:党参、柴胡、白芍、茯苓、炒白术、清半夏、陈皮、炙甘草。同时注意到肝郁气滞而导致的食积,痰浊,郁火和淤血等病理变化。凡夹有痰滞者,可加化痰消食药,如莱菔子、炒麦芽、麸神曲、鸡内金等;夹有胃热者,可加清热泻火药,如焦栀子、黄连、龙胆草等;夹有淤血者,可加活血化瘀药,如三七、丹参、五灵脂等;夹有胃阴不足者,可加养胃生津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知母等;兼口苦泛酸,心烦易怒者,配以黄连、吴茱萸以清肝降逆;兼有湿热者,加用佩兰、藿香等以醒脾化湿;兼有腹胀甚者加用大腹皮、厚朴、木香等以行气宽中;此外,对兼证属寒、属热、偏虚,偏实,谨守病机,详察细辨,结合兼证,随证加减,如痛甚兼胃寒者,则加用沉香、肉桂、高良姜等;气滞痛甚者,则加用元胡、川楝子、乌药等;既可体现专病专方,又不悖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故临床疗效较佳。

3 病案举例

患者谷某,女,56岁,胃脘部疼痛十余年,每于情志不畅或饱食后疼痛加重,平素未给予重视。近日因工作辛劳,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胃脘部疼痛加重,伴嗳气胸痞,时有泛酸,食欲不振,纳后脘胀,少寐,大便先干后软,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微腻,脉弦细。胃镜检查结果示:胃小弯可见一类圆形溃疡,表面被覆黄白苔,少许鲜血,边缘微隆起规则,胃体前后及胃窦部粘膜红白相间,胃窦部轻度痉挛,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年过半百,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以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加之谋虑过度,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而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辨证为肝气犯胃,脾虚肝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选疏肝健脾方加减,药用:党参15g,柴胡9g,白芍20g,茯神15g,炒白术15g,清半夏9g,陈皮10g,鸡内金12g,三七3g(冲服),乌贼骨30g,元胡15g,黄连9g,吴茱萸3g,枳壳6g,升麻6g,炙甘草6g。水煎至400ml,分早晚兩次温服,每日1剂。服上方7剂,患者胃脘部疼痛不舒明显缓解,但仍有嗳气症状,时有泛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依上方加减化裁服用3个月后,胃脘痛及嗳气、泛酸等症已基本消失,纳眠渐可,精神渐佳。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93.

(收稿日期:2014.05.07)

猜你喜欢
胃脘痛临床经验
厉健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的辩证治疗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5:16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