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郁国荣 高真华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髓内和髓外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例,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A组患者应用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动力髋螺丝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操作时间、骨折后的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0%)显著低于B组(12.5%),其显著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髓内和髓外固定在临床应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应用髓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髓外固定系统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机体的耐受状况、骨折类型和患者的机体自身状况选择适宜患者的手术方案,使其达到最大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临床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074-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大都是间接的外力导致的,易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当下肢突然跌倒或扭转时易导致骨折发生,且多为粉碎性骨折[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进程快速发展,发生高能量创伤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股骨粗隆处的血运较为丰富,极少发生骨不愈合状况,但其存在着髋内翻等并发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手术治疗的风险[2]。为研究髓内和髓外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在20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中抽取48例,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A 组患者应用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动力髋螺丝钉)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现展开研究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中抽取48例,其中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龄在45~82岁,其平均年龄是(54.2±1.0)岁。48例患者的致伤原因有:跌倒摔伤21例,高坠落伤3例,交通意外24例。按照AO分型原则进行分类:A1型24例,A2型16例,A3型6例。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其他因素无显著差异,资料具有一定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肢进行牵引制动,并完善术前的各项检查准备。按照患者机体的状况和伤情制定手术进行的时间,通常在创伤后的5-10天进行。为防止感染的发生,应在术前半小时对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其中A组患者应用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动力髋螺丝钉)进行治疗。
1.2.1 髓内固定 在股骨大转子的上方作一3~4cm切口,扪及到股骨大转子的顶端后开孔,将导针置入,C型臂机透视确认导针在髓腔内,沿导针置入安放好瞄准器的主钉,按前倾角要求置入引导钢针,透视确认导针在股骨颈内位置及深度合适后,击入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进行远端锁钉固定,拧入主钉螺帽,逐层缝合。
1.2.2 髓外固定 在股骨大转子的下外侧作一长为8~12cm的直切口,将股骨粗隆暴露出,将股外侧肌止点0.5~1cm处的后二分之一切断,将股外侧肌向前牵引,暴露股骨粗隆下,将导针置入股骨颈的下三分之一,C型臂机透视位置合适后,依据导针钻孔扩髓,拧入髋螺钉,贴附钢板,依次用螺钉固定。如应用股骨股骨近端锁定板,暴露股骨粗隆下后,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贴股骨外表面插入,利用导向手柄分别打入锁定螺钉固定。逐层缝合。
1.3 疗效判定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的检验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检验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资料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状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操作时间、骨折后的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进行比较,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A组进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中无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进行髓外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中有髋内翻、褥疮形成和尿路感染患者各1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0%)显著低于B组(12.5%),其显著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χ2=5.21,P<0.05)。
3 讨论
现临床上对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仍有一定的困难性,在创伤骨科中,老年患者为数最多,且大都合并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系统的疾病,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进而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再加上股骨粗隆部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其可承受的剪切力和应力都较为复杂,导致并发症风险的几率大大增加[3]。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仍有一定的挑战性,治疗的方案主要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方案,为研究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讨论如下。
髓外固定系统指的是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动力髋螺丝钉治疗,动力髋螺丝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标准,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固定粗隆间的骨折[4]。国内外研究表明,动力髋螺丝钉和股骨粗隆间的稳定钢板结合可以有效治疗粉碎性大粗隆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5]。本研究结果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间稳定钢板和动力髋螺丝钉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股骨近端锁定板指的是髓外固定系统中另一种治疗方法,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股骨近端锁定板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的不稳定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能够获得骨折断端的早期稳定。
髓内固定系统指的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与髓外固定相比,髓内固定对机体骨折处的创伤小,血运干扰少,手术的操作时间较短,并能够有效控制手术中的出血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髓内固定的A组患者和应用髓外固定的B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中的操作时间、骨折手术后的愈合时间和手术中的出血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A组进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中无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进行髓外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中有髋内翻、褥疮形成和尿路感染患者各1例;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0%)显著低于B组(12.5%)。引起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髓外固定系统的动力髋螺丝钉联合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的优点,虽集加压滑动两重功效于一体,但其稳定性和抗旋转能力较差,螺钉的把持力差,常切割疏松的股骨头、颈,易导致髋内翻的发生。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可以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增强骨质的固定和稳定性,有利于骨质和刀片的紧密结合,临床上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为降低术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在术中轻柔操作,适当推迟患者患肢的负重时间,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关键在于股骨转子间的强化,早期建立骨折的稳定性,避免患者发生术后髋内翻。髓内和髓外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均有一定的疗效,但髓内固定治疗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髓外固定治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机体的耐受状况、骨折类型和患者的机体自身状况选择适宜患者的手术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Akan K,Cift H,Ozkan K.Effect of osteoporosi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intertrocharteric hip fractures treated with a proximal femoral nai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1,11(03):857-865.
[2]王勇,杨益宇,于志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2011,32(05):370-373.
[3]朱求亮,颜茂华,赵立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骨伤,2011,16(05):378-381.
[4]朱海明.不同手术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32(03):47-48.
[5]Gill JB,Jensen L,Chin PC.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trochanteric fixation nail and sliding hip screw[J].Journal of Surgical Orthopaedic Advance,2007,24(02):62-66.
(收稿日期: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