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代曲,蒋晓江,曾登芬,张 园,郎 莹,刘雅贞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重庆 400042)
·经验交流·
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在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钟代曲,蒋晓江△,曾登芬,张 园,郎 莹,刘雅贞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重庆 400042)
目的观察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160例,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4组:对照组(A组)40例,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渐进式放松训练组(B组)40例,采取药物治疗加渐进式放松训练;穴位按摩组(C组)40例,采取药物治疗加安眠要穴按摩;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组(D组)40例,采用药物治疗加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所有患者均采用医生既定的药物治疗方案,7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完善过度觉醒量表评分(H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多导睡眠监测睡眠结构分析,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4组间HAS、HAMA评分、睡眠结构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HAS、HAMA评分、睡眠结构分析组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与其余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显著提高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辅助治疗方案,值得临床选择使用。
入睡和睡眠障碍;渐进式放松训练;穴位按摩;情绪障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有45.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1],其中73.0%的失眠患者在失眠前有焦虑症状,6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存在失眠[2]。失眠与情绪的相互影响可导致患者进入“失眠-失眠恐惧-加重失眠”的恶性循环之中[3]。目前失眠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以苯二氮卓类为代表的镇静安眠药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明显,长期用药可导致精神运动损害、记忆障碍、药物成瘾性、加重抑郁及撤药后反跳性失眠等负面效果,此外还容易产生疲乏、头晕、困倦等不良反应[4-5],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现代医学观要求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单一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本科对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采用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法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12月入住本科的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4组:(1)对照组(A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00±4.02)岁,平均病程(18.42±2.75)个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2.25±1.89)年;(2)渐进式放松训练组(B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33±4.05)岁,平均病程(19.92±3.96)个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2.75±1.57)年;(3)穴位按摩组(C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33±4.18)岁,平均病程(17.28±4.56)个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3.48±1.83)年;(4)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组(D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75±3.86)岁,平均病程(19.23±3.86)个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2.86±1.78)年。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6]相关标准诊断为慢性失眠症,且情绪评分量表评分存在情绪障碍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以排除相关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障碍或睡眠障碍。排除标准:(1)有服用咖啡因、茶类习惯及乙醇滥用史;(2)测试前1周内有精神类药物使用史或1年以内曾患有精神疾病;(3)有外伤或疼痛等无法完成放松训练或不能接受穴位按摩的患者。4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年限及睡眠障碍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医生既定的药物治疗方案,7 d为1个疗程。A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方案。B组采取药物治疗加渐进式放松训练,于患者每晚睡前30 min实施,患者在行为训练师口令指导下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7],每次15 min。C组采取药物治疗加安眠要穴按摩[8],于患者每晚睡前30 min实施,由理疗师完成,每次15 min。D组采用药物治疗加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于患者每晚睡前30 min实施,患者在行为训练师口令指导下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完毕由理疗师进行穴位按摩,每次30 min。
1.2.2 护理方法 对需要进行分组治疗的患者,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分组情况告知治疗方案,配合方法,让其主动配合治疗。治疗前后协助患者完成过度觉醒量表评分(H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及多导睡眠监测睡眠结构分析,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指导患者按时完成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做好护理记录。同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满足其合理需求,适时提供心理护理,保障治疗顺利完成。做好慢性失眠及情绪障碍相关知识宣教,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确保治疗效果。
1.2.3 疗效评估 (1)HAS[9]: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对患者HSA进行评估。HAS分为26个项目,用于评价失眠患者的日间觉醒状态,其中的极限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与脑皮质过度活跃关系最为密切,每个项目按0~3分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觉醒水平越高。由1名不知分组情况的医生完成对患者的评估。(2)多导睡眠监测:采用澳大利亚康迪公司E型多导睡眠监测仪对患者进行整夜监测,睡眠分期确定依照《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相关事件评分手册》标准[10],采用profusion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睡眠结构初步分析,并采取人工分析对各分期进行纠正与确定。睡眠结构分析由1名不知分组情况的技师完成。每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睡眠监测。(3)HAMA[11]:由1名不知分组情况的医生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对患者采用HAMA进行评估。
2.1 4组治疗前后HAS评分情况 4组患者治疗前H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A组各因子评分无显著改变(P>0.05),B组、C组极限数总和、反应因子及总分下降程度较显著,D组各因子评分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组、C组极限数总和、反应因子及总分下降程度较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3组比较,极限数总和、自省因子、反应因子及总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1),见表1。
2.2 4组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分析情况 4组治疗前各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自身对照比较,A组各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无显著改变(P>0.05),B组、C组、D组快动眼睡眠期结构分析比例增加,1、2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减少,3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D组快动眼睡眠期结构分析比例增加,1、2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减少,3期睡眠结构分析比例增加,其差异较其他3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4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情况 4组间治疗前各因子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A组各因子无显著改变(P>0.05),B组、C组精神性焦虑及总分下降程度较显著,D组各因子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组、C组精神性焦虑及总分下降程度较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3组比较,各因子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1),见表3。
表1 4组治疗前后HAS评分比较分,n=40)
表2 4组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分析比较
表3 4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分,n=40)
3.1 渐进式放松训练与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的原理 失眠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提示,患者失眠状态下全脑代谢增强,皮质下过度觉醒[12]。动态心电图研究提示,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13]。为物理方法解决失眠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是通过对肌肉进行反复“收缩-放松”的循环对照训练,可降低全身骨骼肌张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心率、血压下降,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下降,通过这种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对抗心理应激引起的情绪障碍,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14]。穴位按摩是祖国传统中医学的精髓,通过手法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排除代谢产物的目的,从而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疗效[15]。渐进式放松训练与穴位按摩两者作用机理各有侧重,如果两项技术联合使用,可同时调节交感神经活动与大脑血液分布,能够解决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强及脑代谢过度增强的问题,为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渐进式放松训练与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的效果 周策等[7]、Morgenthaler等[16]报道放松训练应用于情绪障碍与失眠患者护理效果好,放松训练可以缓解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并能够对抗应激引起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13]。李洛丽[8]、邱瑞娟等[17]穴位按摩应用于失眠患者疗效确切。林举择等[18]、李琴瑟等[19]报道多种疗法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长期疗效优于单一技术疗效。说明应用于失眠的治疗方法呈多元化发展,且综合性治疗手段疗效优于单一技术疗效[20]。本研究表明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疗效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渐进式放松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疗效优于单项物理治疗方案,患者的睡眠状况在主、客观方面改善均更为明显。渐进式放松训练与穴位按摩技术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投入少,因此对于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造成药物滥用,为慢性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选择使用。
该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求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高,患者能否坚持治疗是保障疗效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及时沟通,实施心理指导、睡眠卫生教育,患者圆满完成治疗任务,近期疗效满意。通过实施出院指导,期望患者能坚持做好自我管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赵忠新.临床睡眠障碍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05-118.
[2]Soehner AM,Kaplan KA,Harvey AG.Insomnia comorbid to severe psychiatric illness[J].Sleep Med Clin,2013,8(3):361-371.
[3]Motomura Y,Mishima K.Sleep and emotion:the role of sleep in emotion regulation[J].Brain Nerve,2014,66(1):15-23.
[4]张荣华,季建林.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依赖及戒断[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23):82-85.
[5]Morin CM,Benca R.Chronic insomnia[J].Lancet,2012;379(9821):1129-2241.
[6]张鹏,赵忠新.《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5):363-367.
[7]周策,许丽霞,杨丽坤,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抑郁症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5-16.
[8]李洛丽.中医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在住院病人失眠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10(158):2655-2656.
[9]Pavlova M,Berg O,Gleason R,et al.Self-reported hyperarousal traits among insomnia patients[J].J Psychosom Res,2001,51(2):435-441.
[10]Iber C,Ancoli-Israel S,Andrew L,et al.The AASM manual for the scoring of sleep and associated events:rules,terminology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M].Westchester: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07:24-30.
[11] 王纯,楚艳民,张亚林,等.汉密顿焦虑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299-301
[12]Bonnet MH,Arand DL.Hyperarousal and insomnia:state of the science[J].Sleep Med Rev,2010,14(1):9-15.
[13]Farina B,Dittoni S,Colicchio SA,et al.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odification in chronic insomnia patients[J].Behav Sleep Med,2014,12(4):290-306.
[14]Sharma MP,Andrade C.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insomnia:Theory and practice[J].Indian J Psychiatry,2012,54(4):359-366.
[15] 张巍,赵芳,黄盛华,等.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1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17.
[16]Morgenthaler T,Kramer M,Alessi C,et al.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an update.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report[J].Sleep,2006,29(11):1415-1419.
[17]邱瑞娟,郑婵美,丁美祝,等.头部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0,7(1):4-6.
[18]林举择,张美兰,区丽明,等.针刺疗法结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222-2224.
[19]李琴瑟,高润元.放松训练加控制床上时间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9):812-813.
[20]Maryann CD,Winkelman JW.Insomnia[J].Neurol Clin,2012,30(4):1045-1066.
10.3969/j.issn.1671-8348.2015.27.028
钟代曲(1970-),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睡眠障碍、脑血管患者饮食管理方面的研究。△
,E-mail:jiangxiaojiang@hotmail.com。
R256.23
B
1671-8348(2015)27-3829-03
2015-03-18
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