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连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在,“语用”课堂普遍着眼于课文之“语用”学习,即结合文本的典型“语言现象”或“语用知识”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训练,如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缺乏对“全语用”的认识,特别是对课堂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回答、交流、讨论和对话等真实的言说表达状况与质量评价及提高缺少应有的关注,可谓心中有“文”却无“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心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而对回答时言语表达中的用词不当、重复啰嗦、缺乏条理、逻辑混乱等“语用”问题或明显语病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而且,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或交流时言语表达中的可圈可点或精彩之处,往往也缺少应有关注与及时鼓励。反之,如果教师有很强的“全语用”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达,及时指出或引导学生讨论语词运用问题,那对所有学生而言,每一堂课、每一次表述,都会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时,也是“语用”能力提高时,可谓“开口即是‘语用’时”。
开口即是“语用”时,强调“语用”学习不能着眼、停留并局限于从文本中学习典型“语用”知识技能,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每一次的言语表达,如回答、提出疑问、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言说活动。如此,只要开口说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与准确,要正确、清楚、生动和完整地给予表述。即当学生真正具有这样的“语用”意识、态度与习惯时,即“语用”学习真正与人的日常表达完全统一之时,也是“语用”素养真正形成与实现之时。只有这时,“语用”学习才真正富有现实意义,否则皆为“纸上谈兵”,局限于“模拟练习”中,而非切实地存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堂评价:从注重正确与否走向言说质量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表达,而非只盯着自己基于文本所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所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言说,着力于切实提高其质量。而这一富有实际意义的应当贯彻于每节课的重要的“语用”教学内容,正是“语用”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关注“语用”(言说)的质量与效果,有效达到“语用”与生活的统一,让学生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语用”素养,将“语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现实生活结合,体验“语用”学习带来的言语质量的改善,获得提高言说质量的快乐与学习成就感。
1.及时指出言说错误,助其改正
课堂中的“语用”学习与学生切实的言语表达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造成“语用”学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改善其言说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用”学习课堂,及时指出学生言说的错误,助其改正与完善,促进“语用”课堂学习。
笔者在讲授《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对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过如下设计。
生:东坡只有雪松。
师:对此,你明白,但别人听得懂吗?
生:(完全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没头没尾,只是在阅读文中语句,其他人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开头的“它”指什么?自己理解、知道答案还不够,需要说清楚和完整,让他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重要的语文本领!再想想,该怎么说?
生:山谷中的“谜”是: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其他任何树。
师:这样一说就很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什么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这就是山谷中的“谜”。
师:这样说也很好!
上述教师切实地引导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对最初存在言说欠缺(说话不完整、指代不清、没头没尾)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比较关注,真正学习与感受如何把话说明白和完整,也会在其今后说话或应答时注意: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言说质量。
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或不妥,教师应重视,并敏锐捕捉,及时指导,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2.关注学生精彩表达,及时鼓励与欣赏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与课堂点评,引导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发现独到见解,让学生切实获得及时鼓励,获得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及在课堂与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有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会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及交流“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其他天鹅齐心协力,破开冰冻湖面,找到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
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
生:老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奋力破冰,不仅是天鹅,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遇到困境都会奋不顾身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人类惊叹的壮举,说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动物也有爱心,也会团结互助。我们应该不再伤害动物,不再乱砍树木,不再破坏大自然,那该多好啊!所以,他把猎枪挂在墙上,每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整齐,给人以警醒!
这一欣赏与鼓励,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也是学生追求“语用”质量的动力,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言说活动:精心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课堂不但要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还应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与组织言说活动,积极开展言语运用精加工,着力发展言说能力。
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并未轻轻滑过,停留于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层面,而是精心设计与组织,把口语表达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思等活动与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聂将军知道后细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拿一个洗干净的梨让美穗子吃,并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40年后,美穗子前来中国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得很完整,认真阅读与思考了,也抓住了叙事性文章的第一要素——情节。文中有四个关键情节,体现在四个关键词语上,大家发现了吗?
……
生:救出、照料、送回、谢恩。
师:好!抓得准!
师:其实,还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把四个情节整合起来,突出主要人物与情节。
生: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细心照料从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40年后,美穗子前来谢恩。
师:很好!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注意整合,把事情说得清楚而简洁。
以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匆匆飘过,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独特语用价值,把阅读活动,如浏览、整体把握与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活动(学生的“说”——概括简洁、抓住关键词、注意整合、删除细节等无关信息;学生的“听”——再说一遍、认真听、找出关键词……)等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听、说、读、思,着力于概括能力与概述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课堂评价应关注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言说质量,精心设计和组织言语活动,有重点地突破与发展言说能力,如此点面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