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李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麻杏苡甘汤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张强 李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目的观察麻杏苡甘汤方加减辨证治疗成人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杏苡甘汤加减辨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中药麻杏苡甘汤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
急性荨麻疹 麻杏苡甘汤
急性荨麻疹(AU)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瘙痒、风团或伴有血管性水肿为特征的变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本病常急性发作,全身有瘙痒及大小不一的风团发生。风团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皮损,或成地图样损害。皮损往往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此起彼伏,不断发生新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年龄在18~65岁;发病时间在4周以内;符合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依从性好,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感染性疾病、肾脏疾患、脑血管病、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痛风病、心血管病、肝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对本药已知成分过敏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喉头水肿或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过敏性休克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46岁,平均病程7.58 d。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87岁;平均病程8.16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中药麻杏苡甘汤加减:麻黄10 g,防风10 g,蝉蜕10 g,杏仁10 g,薏苡仁10 g,桑白皮10 g,赤小豆30 g,白鲜皮30 g,地肤子20 g。风寒证去桑白皮加桂枝10 g,细辛6 g,羌活10 g;风热证加金银花15 g,连翘10 g,石膏15 g。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0 d。治疗结束后第2日评定疗效。
1.4 观察项目 按4级评分方法 (0分、1分、2分、3分)记录患者服药前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皮疹分布、瘙痒程度、发作频率等。具体标准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表
1.5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疗20 d后随访以评定疗效。 痊愈:皮疹消退,无瘙痒,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停药后无复发。显效:皮疹基本消退,偶有少数皮疹出现,基本不痒,停药后偶有复发。有效:皮疹大部分消退,但停药后时有复发,瘙痒较前减轻。无效:皮疹无变化,瘙痒无减轻。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3。结果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风团大小 风团数目 风团颜色 皮损分部 瘙痒程度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皮肤划痕试验试验组 治疗前 2 . 5 6 ± 0 . 9 4 2 . 0 8 ± 0 . 4 7 1 . 7 7 ± 0 . 4 2 1 . 7 0 ± 0 . 6 5 1 . 6 9 ± 0 . 0 4 1 . 4 5 ± 0 . 1 0 1 . 6 9 ± 0 . 1 0 1 . 9 0 ± 0 . 4 8(n = 3 0) 治疗后 0 . 7 7 ± 0 . 3 4*△0 . 8 7 ± 0 . 2 2*△0 . 3 4 ± 0 . 1 4*△0 . 7 4 ± 0 . 4 3*△0 . 5 5 ± 0 . 0 3*△0 . 3 4 ± 0 . 1 3*△0 . 3 8 ± 0 . 3 9*△0 . 6 1 ± 0 . 3 5*△对照组 治疗前 2 . 1 3 ± 0 . 2 7 2 . 2 5 ± 0 . 3 4 1 . 7 6 ± 0 . 2 6 1 . 4 0 ± 0 . 3 6 1 . 7 5 ± 0 . 3 4 1 . 6 8 ± 0 . 2 2 1 . 7 7 ± 0 . 3 8 1 . 8 8 ± 0 . 4 5(n = 3 0) 治疗后 1 . 3 1 ± 0 . 1 3*1 . 3 4 ± 0 . 6 3*1 . 2 5 ± 0 . 1 5*0 . 7 4 ± 0 . 2 3*0 . 9 4 ± 0 . 4 5*0 . 8 8 ± 0 . 5 6*0 . 8 5 ± 0 . 3 1*0 . 8 9 ± 0 . 0 5*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很快消退,愈后不留痕迹,有剧烈瘙痒及烧灼感,与中医文献记载的“瘾疹”相似。本病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多禀赋不足,又食鱼虾等带腥动风或不新鲜食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食滞,饮酒过量,复感风寒,风热之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慢性荨麻疹患者多有湿热、风热之邪客于体内,风热湿邪客于肌肤而发为风团瘙痒,反复难愈。由此可见,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二者又可相互转化。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并根据夹寒,夹热不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因而用麻杏苡甘汤加减散风止痒,利湿解毒。故在治疗时选用麻黄、防风、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之风邪。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利湿解毒。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渗湿。风寒证加桂枝、羌活、细辛以散风寒,风热证加金银花、连翘、石膏清热散风。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或散寒,祛风利湿止痒之功,而使邪祛,疹退,痒止。药理研究表明,胡竟一等[3]发现连翘壳水煎剂有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作用,其大孔树脂吸附物及连翘多酚有相近效果,而连翘种子提取物无明显作用。本方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变态反应之病理有一定拮抗作用[4]。
本观察表明,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中麻杏苡甘汤对治疗急性荨麻疹有显著疗效。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9-12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3] 胡竟一,雷玲,余悦,等.连翘的抗炎解热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3):51-52.
[4] 李明华.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免疫学和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台杂志,1997,17(4):199-200.
R758.24
B
1004-745X(2015)08-145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53
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