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微服游龙圩

2015-01-05 03:36岑沫
文史春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梧州王阳明

岑沫

王阳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汉族。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被谥“文成”,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他堪称大明一代奇才、国学大师、理学宗师,精通经学、天文、堪舆、历算、阴阳、术数诸学,集经、儒、理、星、数诸学大成,独创“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与立德、立言、立功思想,对中华文化传承和人文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世人尊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王阳明抚桂平叛事略

王阳明来广西之前,因畏惧朝中佞臣谗言辞官回到浙江绍兴府余姚老家,先后创办了稽山书院和阳明书院,醉心理学,讲学不辍。他招集绍兴府八县及湖广、广东、南直隶、江西等省子弟,弟子逾千,仅在稽山书院者即多达300多人,“阳明心学”学说盛行一时。

嘉靖六年(1527年)初,广西田州世袭土司(当地称“土王”)岑猛不满朝廷“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司为流官,由朝廷委派官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统治),举兵掀起“田州之乱”,率领土著与汉族流官作对,被广西督抚认为是反叛,上奏朝廷重点镇压,从而引发了思恩、田州、归顺、上林、浔州等诸州岑氏土司相继跟随起事,爆发了瑶、僮各族人民大起义。不久,岑猛被归顺州土司岑璋与广西督抚密谋诱杀,其长子岑邦彦也遭官军设伏射杀,其旧属卢苏、王受等人拥立岑猛嫡孙岑芝(岑邦彦之子)为田州之主,胁众煽乱,攻陷思恩州府,致使叛乱迅速蔓延整个桂西。两广总督姚镆集桂、粤、滇、黔四省之兵镇压仍不能平定叛乱,朝廷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不同意兵部左侍郎张璁等人的奏议,重新起用王阳明。五月,诏命王阳明以原官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兼理巡抚两广。王阳明闻命,即以“痰疾增剧”上疏请辞。嘉靖皇帝不允,诏旨给他处置事变的全权:“该剿该抚,设流官土官,随宜定夺”,并责以“体国为心,不得循例辞避”,遣使敦促上道。九月初一日,王阳明扶病自绍兴老家起程,携弟子邹守益、薛侃、黄宗明、马明衡、王良等10多人相伴南来。十二月初一日,王阳明抵达广西梧州,进驻兵马总督府开府办公,上疏谢恩,同时条陈军政大事,其一曰:思、田地处边陲,不宜改土为流,必须仍存土官,才能“藉其兵以为中土屏蔽”。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在王阳明率兵压境,直抵田州。因他祖母岑太夫人的远祖与桂西岑氏土司同属宗支,岑太夫人远祖为北宋浙江余姚季淑公,与桂西岑族始祖仲淑公及广东岑族始祖正淑公为同胞三兄弟,北宋仁宗朝,季淑二兄仲淑随枢密使、平南大元帅狄青南来平侬智高之叛时留守邕州及镇管沿边各垌,军功卓著受封麒麟武卫大将军。有此一层缘由,于是王阳明派人暗中游说诸州岑族土司,并许以保留土司世袭制,深得岑族诸州土司拥护。王阳明南来抚桂,恩威并施,阴阳两行,大军压境又施以“招抚”政策威迫,卢苏、王受、岑芝率众17000多人到邕州(今南宁市)接受投降,并请马上带兵杀“贼”立功赎罪,其余各土司将兵纷纷解甲归降。王阳明称他此次出征,“不戮一卒,而思、田平定”,安抚其众7万多人。嘉靖皇帝龙心大悦,下诏褒扬“守仁才略素优,所议必自己见”,准许他“便宜行事”。

为了明理学,正人心,振风教,王阳明于同年四月建思田府学;六月,立邕州府学。七月,在朝廷没有降旨的情况下,他以“思、田既平,苏、受新附”,故伎重演,采用“罢湖广兵永不再用”,利用撤兵麻痹起义军,命将分道围剿桂西、八寨(贵州安顺)、断藤峡(大藤峡)等处义军,遍搜山洞,杀害4000多人,镇压了轰轰烈烈的断藤峡瑶民大起义。是月十二日,他上经略疏,奏请改断藤峡(大藤峡)为“永通峡”,置武靖州(今桂平金田至武宣一带),亟言在这些地区必须改立卫所,开设县治,从根本上切断农民起义军的脉络和咽喉。王阳明用“招抚”这一招春风化雨般地迅速解决了这场闹了两年的民族纠纷。十月初十日,上《八寨断藤峡捷音疏》,说:“然欲杀数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将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若失今不为,则数年之间,贼以复渐归聚生息,不过十年,又有地方之患矣。”大学士霍韬也给嘉靖皇帝上疏中算了一笔帐,他说桂西平叛这场战役,王阳明为朝廷省了数十万的人力、银米。他的前任,调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支出军费若干万,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杀死、瘟疫死官军、土兵若干万,仅得田州50日的安宁,而王阳明“不折一矢,不杀一人,全活了数万生灵,复靖桂西诸州。”王阳明自己也认为他这手“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古代圣贤大禹征苗还漂亮。

同日,又上《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疏入,未报,他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遂即自行取道回家。十一月初二日回至梧州,驻留旬日,交待总府后事,便又起程回籍。十一月二十五日,行至江西南安县,病势危亟,弥留之际,仍问门生近来进学如何?念念不忘他的“心学”。门生问他有何遗言?他微笑着说:“此心光明,亦何复言。”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辰时痰塞气绝,终年57岁。

王阳明巡抚广西期间,在梧州总督兵马府视事,数度与广西布政使舒清,按察使余事占、副使李中,按察佥事唐平侯,梧州知府刘士奇,梧州府佥事李杰等人微服出游,其中游览龙圩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现撷录几则,以飨读者。至于故事当中国学与迷信糅杂,望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下小河勘察“九鹅扶龙”

王阳明到达梧州后,一面加紧整顿军务,督造战船,以期日聚将点兵西进;一面寻访梧州府五属(苍梧、藤县、岑溪、容县、怀集)贤士高人,听取平叛意见。间暇之中常常微服私行,观察各地要塞、风物、地理,对将会危害朝廷、为祸天下、涂炭苍生的风水大地,一一加以镇龙制压与化煞。

一日,他带着舒清、李杰及弟子邹守益、薛侃等人,从府江码头(桂江梧州段称府江、抚河,梧州城西门码头,即今中山码头)下船到龙圩巡检军备。

龙圩,古称绒圩,又称戎圩。绒圩成圩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前110年),当时为平定岭南赵氏南越割据势力,在此聚集兵马船只,举兵东进降服南越王国。先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与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军进击岭南时作为聚粮练兵之地,后来东汉光武帝时又作为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征之乱时的垦田屯兵之所。汉武帝统一岭南后,认为苍梧郡“水汇三江,地控两粤,遥制黔滇”,“乃两粤咽喉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遂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苍梧郡郡治(今梧州市区)设置广信行中书省,作为交趾刺史部都督府治所,统领岭南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九郡,此后交趾刺史部都督府治所大半时间在广信,历时375年,从而使广信一度成为“两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岭南大都会及军事重镇,同时成为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集散地。

因广信治所城区狭窄,于是郡府另辟下小河口作为大圩市,丝绸、茶叶、瓷器、绒布等外销贸易品由此装销,东下西江出广州港,或西南经北流河、南流江出合浦港,或溯浔江、郁江、邕江西出印缅诸国,或从西江转溯绣江(北流河)经鬼门关入南流江南下马泰诸国,此“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延续至唐宋诸朝。明朝中期,因黔东南八寨(顺义)、桂西(粤西)田州、大藤峡诸僮瑶叛乱此伏彼起,边疆不靖,朝廷便在梧州设置两广、江西、云贵三省兵马总督府,合称“总府”。在此地建立兵驿,让各地平叛军队聚集于此,收征粮草,屯积兵器戎马而成为“戎马之圩”,故改称“戎圩”。民间则以“龙圩”称之,后来干脆改“戎圩”为“龙圩”,皆因王阳明微服出游此地之故。

戎圩位于下小河口南北两岸,距梧州上游10余里,处于下小河三角洲方圆五里低丘小平原,在九鹅山与圩镇之间东南方,有千顷低洼滩涂,河水干涸时,下小河蜿蜒其中,如见龙在田,龙身隐现行于田野;洪涝暴发时,苍茫如海,波涛万顷,如潜龙在渊,气势恢弘。

此日,王阳明乘船溯江西上戎圩检查军务,来到下小河口时,不禁脸色大变。随同弟子见老师如此,问道:“恩师何以见此而惊讶?”

王阳明答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曾比较桂湘两省地理风物,湖南、湖北之土,挖坑复填,剩土有余高出;广西之土,挖坑复填,则填之不满,故两湖出官必多,广西出官则少。而中华之河流多为东流,江河顺水而出者十居八九,惟湘桂之流,常有逆水而出,水口向北流者,非王即贼也。”停了一下,又说:“《葬经》有云:禽星把水口,富甲一方;华表把水口,贵出公侯;北辰把水口,禁口莫言。盖因北辰乃北极星君,凡河向北流或水口向北,俱有冲君之象,问鼎九五之意。其流上溯十数里,必有大地结穴。”

弟子又问:“恩师既知天机已泄,何以处置?”

王阳明沉吟半刻,言道:“吾观此地,外有长洲为罗星,其形为上水鲤鱼守水口,此小河北向而流,有龙相,乃鱼跃龙门之象。天长月久,鱼龙相配有情,运合得生,化合成龙,必志在天下矣。幸而此河目前尚小,一旦成为大河,必出逐鹿天下之人。”他又四顾周围景物,掐指细推九星,审其贪武破廉砂水,指着东方下游一山说道:“东面此山势若苍龙,乘紫气而来,山龙转向逆水与小河水龙相会。其山顶正如龙角,可建一铁钉塔,塔内凿埋一口柱大铁钉,钉牢龙角,此法称‘铁钉龙角,镇住东方苍龙紫气,不使其推动小河潜龙气脉,又可让鲤鱼与潜龙惊恐而不交配,不能合化成真龙,即可保数百年太平。”于是命人暗中在山上建造一砖塔,内设铁柱圆钉,顶尖铸以铁顶,名为“文笔塔”(亦称铁笔塔),对外宣称:此地筑文笔塔,居于梧州府之辛方,所谓“文笔居巽辛,天马驻南离,文昌之显位”,大利梧州郡治科举鼎盛。知府、提督闻言,立即应命而行,兴建铁顶塔。

检查完戎圩军务后,王阳明目睹戎圩四围山水奇异独秀,决定驻下盘桓数日,游览各处胜景。此时,正值金乌西坠。他东望群山,宛若九只天鹅自青天飞下,朝向蜿蜒河中。而向山西视,则夕照顶泰诸山,四围如帐,形成开阔大局,阴阳相通,水气氤氲,气象非凡。不禁叹息道:“此地局势乃‘九鹅扶龙之格,富贵可甲天下,可惜河小水涸,需待时运并临,才能发旺。”遂留下一道偈语:“五百年,河成海;潜龙出,盛世来。”

铁顶塔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初冬建成后,数百年间,科举的确盛极一时。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梧州却出官极少,偶出人员也往往遭受天劫奇祸。如出生于梧州城马王街的工部尚书吴廷举、出生于梧州府藤县白马莲塘村的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都经历九死一生,不能善终,袁崇焕甚至被磔刑处死。民国期间梧州、苍梧、藤县等市县的李济深、李品仙、石化龙、莫德宏、谢鼎新、练卓群等40多位将军,以及梧州府属容县的黄绍竑、黄旭初、叶琪、李本一、马拔萃、夏威等70多位将军,抗战中浴血关山,百战沙场功高至伟,但结局却不尽人意。这是后话。

王阳明平定了田州、八寨、大藤峡之乱不久,即染病疴,急需回籍疗治。回途经过铁笔塔下时,不禁点头赞许,说:“梧州今后必然科甲兴盛,辈出英才。”随后吟道:“铁笔点天文,鱼龙不相见。潜龙归沧海,九鹅向苍天。科甲从此盛,英雄泪沾巾。”

王阳明回至梧州总府,足足驻留一旬有余,他急于回籍疗养,为何在梧州逗留半月之久呢?相传,他勘知其地称凤凰头,所以当初立为总府督师之衙,称“凤凰台”,但该地与南蛇岭构成“盘龙戏凤”格局,龙凤之地惟有阴阳两栖之物方能镇压得住,于是效秦始皇埋十二金人镇压金陵王气之“厌胜法”,指挥麾下官僚雕一巨形石龟埋于凤凰台下。此石龟埋藏了近450年,直到1977年该地幼儿园建设工地开工时才挖出,石龟一米三见方,有圆桌大,红色花岗岩石质。据专家考证,石龟雕刻为明代中期流行纹饰,年代为明代嘉靖初期,正是王阳明当日所埋之镇山神龟。

旧铁顶塔“铁钉龙角”所在之地,后来年长月久被俚人讹传为“铁钉角”、“铁顶角”。到了清朝中后期的嘉庆后道光初,铁顶塔被雷电击毁,此时白莲教、天地会、洪门会各教起义燎原,两广尤炽,震动朝廷。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梧州知府袁渭主持重修此塔,并在首层题书“文峦耸秀”4字,二层请清朝“三元及第”状元、两广转运使陈继昌题名,陈继昌以《易经》中“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之语,用篆体题书塔名为“炳蔚塔”。仍以其塔作为文笔塔之意,也不知他们是否参透王阳明的“铁钉龙角”天机?

指点大坡山河论状元

地灵人杰,是中国聚落环境和人文地理的传统观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对这个观念的现实解读。王阳明既是理学大师,又是国学大家,所到之处十分注意考察当地山川形势,观山水以知人文风物。他在龙圩(戎圩)盘桓数日,军务之余,便带着数名弟子到周边村寨考察。他先来到新地顶泰大山,见其山孤峰独傲,形如龙伞开张,脉脊分明,便指点说:“此地为‘朗伞遮太子,将军之象,但却是劫后余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功高而喜戮也。”便书留下一题语,用以警示后人:“孤峰一把伞,潜龙在此间。将军代代出,十将九不还。”

次日,他又沿下小河而上,到了料神村,对当地形胜十分欣赏,又听当地人传说此地为神仙选地,当年有位马仙人,看到这里格局理想:东面一山岭如虎卧伏,一条河流自南向北蜿蜒而过,西南面五个山岭如五匹天马朝来,形成“五马归槽”大局,马虎狗三合,而河为龙,亦成“马代龙驹”上格,便想在此地驻居,但住一段时间后,细察四围山形,却似“卧虎擒猪”之形,虽寅亥六合,但猪也为三合虎之回头杀神,所以怕人耻笑便偷偷溜走了。俚人便将此村地名叫“溜神村”。

王阳明详细审察此村峦头山形星体之后,大笑说:“山家随运千万变,神仙也有漏眼时。此地‘五马归槽之形不错,但‘卧虎擒猪却是表象,实为‘侧飞鹞鹰,也可称‘飞凤擒龙,后山形似飞凤,而东南巽方宛若一条游龙,只可惜擒在龙尾上,只有为龙所用,否则必为龙所伤。倘若擒在龙头上,那又是另一番景象。《葬经》有云:‘鸟山出天子,鸡山出王霸。此地是鸟非鸡,应出一位统军率师的王侯将相。只是此鸟不能离开巢穴,鸟飞则必去权。”

学生问道:“恩师,此地形似鸟非鸟,是否会因运而改变形貌?”王阳明答道:“所谓‘天星时时变,地理永不移。地理是不变的,但地貌却会因自然运动或人为改变的。有的变好,呈良相;有的变坏,呈凶相。故人为改造地貌尤其要识别龙性龙意与形势,否则求福反而生祸,为害不浅。”

事情就有这样巧合,王阳明所评说之地,正是后来的李济深旧居,也是李济深的出生之所,在现在的“李济深故居”后面。当年1928年,李济深兄长李少轩建造新宅(现在的李济深故居)时,拆掉旧居围墙,有一江西地理先生到此,看见拆掉围墙,叹惜道:“拆掉围墙断了索,鹞鹰都飞走咯。”1928年以前,李济深为粤军第一师师长、北伐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广东省军管会主任等要职,手握重兵,威镇南天,扶助孙中山、蒋介石东征北伐,功高无比,但1929年初离开广州到南京述职后,即被蒋介石囚禁汤山,裭夺兵权,此后所任均为闲职。他的经历不幸被王阳明400年前的预言所言中。李济深为近代一代杰出将帅,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之盛誉,在“福建事变”时做过中华共和国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又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的经历400年前王阳明就仿佛已经历历在目。因为王阳明“料事如神”,后人为了纪念他勘察点评此村地理,便改名为“料神村”,但老人“讲古”述说该村流传故事时,仍以“溜神”称之。

王阳明闻说下小河之上游的冠盖里,有一汉朝三相庙,又称三相侯王庙,正殿供奉欧、莫、李三相侯王。相传欧、莫、李三人乃身任高官,一人喜佛、一人尚道、一人尊儒,三人均精于风水地理,这三人不约而同寻龙至冠盖,最后所点“金蛇吐珠”之正穴一致,三人相拥大笑而气绝,人们将其合葬于穴中,立庙四季祭祀,三江二湖两广善男信女闻传,不远万里来朝谒膜拜,香火极盛。王阳明本来就计划溯河而上,寻察名山胜迹,闻有此传说,更是心动。于是征用一条小船,带上数位学生随从前往。

冠盖里古称“农城”,居于群山簇拥的平缓河野盆地当中,山川胜美,物阜民丰,有“砍不尽小河竹,挑不完冠盖谷”之誉。汉朝时设置有农城县治,管辖周边三十八里。王阳明入到冠盖地界,只见小河两岸青山排闼,山形似龟蛇狮象,层层关锁水口,仔细观察,水口却是西出再穿山过峡逶迤北行,不禁点点头说:“西出之水,日月关锁,与华表同。”

入到盆地,只见盆地极大,方圆10余里,群山四围拥抱,东边一山如马鞍横陈,西边一山如元宝端摆,北边高山耸秀有如金镬倒扣,南边起伏宛似仙女仰睡。东山一大坡地自山垂下,宛如铺毡;西岭也垂下一小坡,延展至小河边,与大坡隔河相望,顾盼有情,宛若明眸善睐之美女照镜。而一条盘旋弯曲如带的小河,从田野间缓缓蜿蜒而流,整个山川形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阴阳晕,又似两条巨大的太极鱼首尾相衔,相依相亲。王阳明不禁暗暗称奇,心想:古人谓地灵人杰,山肥水美人和善,穷山恶水出刁民。此地盆地开阔,山明水秀,明堂壮观,局势丰润,必然富甲一方,英才辈出。于是,心情甚是喜悦,说道:“此地名为冠盖,如此山水形胜,科甲必盛,运行至巽离,应出贵居首辅宰相之才,方称得上‘冠盖天下,名副其实。”

停了一下,又说道:“此地乾山立立,水聚天心,古语云:‘乾山乾向水流乾,乾上高峰出状元。又云:‘马蹄踏破御街水,秀才出去状元来。盖因禄马居巽辛,天马驻南离,巽山为天马文笔,居辰龙之前,故巽水又称御街水,主出独魁天下大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必应在此地也。”说完,即口吟道:“大坡阴阳合,龙藏下小河。乾峰状元秀,巽岭鞍马多。铜镬傲天下,仙女仰天卧。锦鲤相顾盼,狮子向天歌。三相光天德,冠盖耀山河。”吟毕,已是金鸟西坠,玉兔东升,仰望西北,只见众星垂拱,知是其处定有不凡之地,一时心血来潮,便回到三相庙借宿一晚,来日再去寻访。

拜谒佛子山“佛子”牟融故里

大坡与广平之间有一座佛子山,此山大有来头。此山脚下,正是佛子牟融故乡。山不在高,有佛则名。

当日,王阳明夜宿三相庙中。三相庙古称“三相侯王庙”,也称“冠盖总庙”,名“冠盖庙”者,天下独此一庙,世上无双。庙宇建筑古朴,亦寺亦庙亦堂,前后二进两厢,勾檐飞角,画栋雕梁,古色古香,既有佛殿风格,又有道观式样,同时又具有学堂规模,是个三教合一的典型建筑。王阳明与庙祝易统照一见如故,相谈甚笃,易统照爱研国学,遇到国学大师王阳明,喜不自胜,真是人逢知己:“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起冠盖周边风物,易庙祝如数家珍,一一相告。王阳明得知,前时看到之处有一山,居于三相庙东北艮方,名为佛子山,那里是东汉末年的佛学大师牟子故里。王阳明精通佛学,但有一事却始终不明:佛教僧人在春秋战国以前就进入中国,后来均以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但为何佛教传入中国后却分为“佛祖菩萨系列”诸佛与“南海观音系列”诸神?中原崇尚菩萨,岭南崇尚观音,他的家乡浙江一带,供奉的大多为观音大士,敬神请神盛行民间。此中“南拜观音北拜佛”的分别,世人平民百姓自然无法明辨因由,就是他本人精研佛经典籍也无法解释其中奥妙。

对于牟子,王阳明此时只知他叫牟融,是东汉末期苍梧郡人,博学多闻,精修佛法,深研佛理,集释、儒、道之大成。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避难交趾(越南北部),26岁回故乡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娶妻,因避乱世,不愿出仕为官,隐于乡野间侍奉老母度日。母亲仙逝后,他再度游学南海、西洋(印度洋)一带的交趾、暹罗(泰国)、扶南(柬埔寨)、大光(缅甸)、天竺(印度)诸国,拜访寺庙高僧,搜集佛经古典,他的“南海取经”要比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僧玄奘“西天取经”要早400多年。牟子游南海回来后,参悟释、儒、道诸家理论精华,写成《理惑论》一书,为中国最早流传下来的佛学研究专著,被时人尊称为“牟子”。因他所游学为师承南海观音佛法,故又称“南海佛子”。而这个被称为“牟子”的人,后人又常常将他与西汉名士牟子牟融混淆为同一人。

这次王阳明来到冠盖拜谒佛子山牟子故里,才从民间流传1300多年的传说中解开了这个百思不明的历史悬谜。

据《三国志·吴书》载:牟子(170—?),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年佛学家。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他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三十七篇,糅合释、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其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

牟子本名周融,生于苍梧郡农城县冠盖里佛子山下佛子村。相传,周融出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降世时虽是秋月,但却见山花遍野,祥云缭绕,异香盈室。周融降世三朝时,有一男一女来到山村中,说“此子在天为仙子,在地为天子,在山为佛子”,男女二人均欲收此子为徒。争认中各不相让,最后女的抢到孩子,抱着孩婴对男的说:“你如果肯认他为儿子,我就让给你。”男的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就认他做儿子,你不准打逛语。”女的听了,也哈哈大笑,将孩婴送给男的,说:“枉你为佛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还有个俗家儿子呢!”男的说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家普渡众生,只缘因果,凡向善者皆为佛子,又何必在乎多他一个?”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不想,二人大笑之中露出了真形:一个是如来佛祖,一个是南海观音。原来他们因见神州大地战乱纷纷,天下已成三国鼎立之势,百姓灾难,生灵涂炭,便云游四海寻找能够劝人向善之人和治平天下之君,闻说苍梧古郡有一佛子山,算知会出一代高僧,便前来察看,见周家所生男孩正是所找之人。

学佛者都知道,佛学传入中原主要是两大途径:一是从西域“陆上丝绸之路”沿河西走廊传入,以天竺(印度)佛教为宗,为“如来佛祖菩萨系列”;一是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以暹罗(泰国)佛教为宗,为“南海观世音系列”(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称为“观音”。观音“男人女相”即是泰国“变性人”的神化标志),形成同教不同宗的两大佛教流派。佛祖、观音此次到佛子山来争佛子,都是为了发扬光大本宗而来,观音见佛祖争得佛子,便提出要收佛子为徒,佛祖欣然同意,并同时达成共识:此佛子日后必成一代宗师,此后佛子所传依钵,以扬子(长江)为界,江北传如来佛法,如《金刚经》《楞严经》《莲华经》《阿弥陀经》等等;江南传观音心法,如《般若经》《南华经》《无量寿经》等等。后来,佛子牟融游历诸国归来,著作《理惑论》,虽提倡老子“师法自然”、“三教合一”,但又尊佛祖、观音之约,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佛学,所以后来出现了南北佛教之差异,供奉也有所侧重:长江以北,菩萨道场居多;长江以南,观音庙宇甚众。“南拜观音北拜佛”由此形成了南北地域佛教信仰格局。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王阳明得解心结,意气舒畅,非常欣慰,随即作诗一首赞颂:“北称菩萨南观音,佛法无边缘有因。如来观音争佛子,普渡众生一样心。”

因为周融已经成为佛祖之子,自然称“佛子”,而佛祖本是释迦族的先知智慧者,尊称释迦牟尼,天下佛家子弟便皆姓“释”,但周融是佛祖的俗家儿子,又是释家,不能入寺修为高僧,所以便改姓“牟”,表明自己是牟尼佛祖之子,名牟融。后来因为他在弘扬佛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卓著贡献,有“汉传佛学第一人”之誉。后人就尊称他为“牟子”或“佛子”、“南海佛子”。他的故里就叫“佛子山”、“佛子村”。

王阳明这次军务之余拜访佛子山佛子村,察看四周景象,不禁由衷地点头:“原来是这样,真是这样!”弟子问其缘故,王阳明答道:“此地居于盆地东北寅方,寅方名为广谷,谓之‘虎啸广谷,其西面酉方正是三相庙,酉方为寺庙,名为‘寺庙钟鸣。两地相合,正好形成‘广谷传音格局,正是佛法广传、四方回声之象。古人高明如此,吾等只能望其项背,非吾辈所及也。”又说:“你们看一看周边山形物象,正是山出人形、地出人灵,此山‘佛祖抱子、‘观音送子之形如斯逼真,实乃天地不测之功,自然造化之德啊!”众弟子举目眺望,皆点头赞许。现在与大坡镇相邻的广平镇,俚人称“广平不平”,皆因其地千山万壑,沟谷纵横之故。此地汉朝时称广谷,后改名“广平”,正是取自“广谷传音,天下太平”之意。至于冠盖改名“大坡”,却是因为惧惮朝廷猜疑忌讳之故。

回程经过三相庙,王阳明心机灵动:此次认识易氏庙祝,寻知周家佛子,又遇冠盖山川盆地酷似巨型阴阳八卦,不禁暗暗称奇,心想:周易、周易,周为佛,易为道,莫非天意?!配以阴阳鱼,道家之象;配以易八卦,周易之源。易卦藏田野,佛道归天心,实乃世间罕见。他心里虽极想多逗留几日详加考察,但朝廷诏书屡催发兵西进,八里加急《圣旨》已到梧州总府。眼见军事紧逼,他只好暂且离开冠盖,其余未览之处留待归来再游。于是匆匆返回龙圩(戎圩),连夜升帐,击鼓点将,刻日起兵。

进兵途中,王阳明手书帅令传示诸将,明令:“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由于措施得力,桂西诸僮瑶叛乱得以迅速平定。《明史》载:“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稗小校,平十年巨寇,远近以为神。”西南乱平,在班师路上,王阳明受到了沿途百姓顶香迎拜,所经州、县、卫所都给他立生祠。偏远的乡民把他的画像列入祖堂,按节令礼拜,视之为“神”。西江、浔江、郁江、邕江、黔江、左江、右江流域两岸,凡王阳明所游览登临之处,如藤县白马莲塘村,桂平思灵山(西山)、大藤峡,贵港龙头山、南山寺,南宁青秀山,思恩(武鸣)大明山,田州(田东、田阳)瀑布山、石龙山等等,均留有他的纪念遗迹和流传故事。

猜你喜欢
梧州王阳明
中共梧州城工委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梦梧州(外两首)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腾飞吧,梧州
梧州之恋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