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师毅
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四个亮点
本刊记者 师毅
华为于1996年启动了全球化战略,十几年来,在爱立信、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重重围困之下,华为仍旧取得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仅2009年国际市场销售就达到128亿美元,占到公司销售总额的60%以上,交出了一张典型跨国公司的漂亮成绩单
在进军美国市场之前,华为已经在第二、第三世界战场上斩获颇丰,裹挟着技术和成本的双优势,华为抖擞精神大战美国市场。然而,电信市场历来是最为敏感的政治市场,客户的购买决策常常受到官方意志的干扰和阻扰。华为对此心知肚明,为了赢得SprintNextel的合同,华为一开始就委托Amerilink在美组建游说、律师和咨询团队帮助竞标。这家Amerilink咨询公司来头不小,它是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前副主席创办的,其咨询顾问包括Sprint前高管、前世界银行行长和北电网络前CEO以及美国前国会和国防部官员。
如何融入到美国产业经济中,华为边思考、边行动,他们近期收购3Com以及摩托罗拉无线网络事业部的意图,就是一个超越单纯买卖的宏大之举,用美国的技术、人才和公司人脉,穿越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而且,华为也公布了在美进一步兴建工厂的计划,此举较之游说和收购则更为直接,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完整整的美国公司。
2010年11月3日,华为宣布将在5年内向渥太华投资6700万美元,帮助当地创造164个研发职位。华为的投资给渥太华及安大略省带来了好消息,此举是对安省高科技工人和创新研究人员的认可,安省政府也投桃报李地给予650万美元资助。通过渥太华纳塔研发中心,华为可以增强北美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并促进加拿大电信产业发展。
华为在渥太华的投资,意在建立进入北美市场的桥头堡,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美国政客的肆意抵制。在加拿大,华为也已与加拿大贝尔(BellCanada)、Telus、SaskTel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这真是一招妙棋,加拿大与美国同属于北美一体化市场,先搞好邻里关系,再企图美国市场,看似缓兵之计,实则箭箭中的。
2010年11月1日,华为NE40E全业务路由器入选法国电信IP网络扩容名单,从而在法国电信未来五年IP化改造中持续受益,进一步奠定华为IP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该项目,华为一只手拿到了进入法国电信城域网改造的“入场券”,而另一只手则攥住了法国电信在西班牙子网络的IP骨干项目。除此之外,法国电信的国际互联网以及罗马尼亚、非洲各子网等新项目,华为也极有可能染指。
2010年11月5日,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参加了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期间的中法经贸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与巴黎工商会(CCIP)会长皮埃尔·西蒙,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将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组织研讨会和商务代表团互访,参加专业展会,组织中法通讯领域企业开展一对一会谈,华为还将为CCIP选定的年轻学生和相关学者提供在中国的培训机会。
这两条看似不相干的信息,其实有着一条联系紧密的内在脉络。华为在拿到订单之后,并没有就事论事地埋头做业务,而是配合中法政府开展企业间交流,在促进法国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华为与法国电信业、工商组织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将更为亲密无间。电信业的订单采购、政府机构的交流合作、中法两国的高层对接,华为在法国完成了美妙无比的三级跳。华为闪转腾挪的中国功夫,诠释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中国式商战智慧。
柬埔寨最大民营企业集团“皇家集团”(RoyalGroup)旗下的电信子公司CamGSM于2010年11月5日举行的一个仪式中,签署了由中国银行安排的一套融资方案,以及与华为之间一份为期5年、价值5.91亿美元的设备及服务合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出席在金边举行的签字仪式。
中国企业为柬埔寨建造了大量基础设施,北京方面是柬埔寨最大的援助方之一。
中国与柬埔寨签署了价值12亿美元的投资和援助协议。CamGSM、中行和华为之间的融资和采购协议,对中国企业来说相当正常,中国企业正寻求在海外实现增长,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控股的中国各银行经常提供廉价融资帮助企业海外扩张,华为据传就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安排了35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华为越来越聪明了,技术出身的人做了管理层,还能保持着如此敏锐的战略眼光,在技术和管理的模糊边缘中游刃有余,着实让人佩服。这不禁让人想到GE当年横扫世界市场的金融杠杆战略,电信订单耗资巨大,没有第三方融资支持就不能走向世界。希望华为下一步在公司金融战略上能够更上一层楼,虽然一时半会不能做成GE那样的金融集团,但也可以多角度、多方式地动用国内和国际数不清的闲散资本。实业与金融就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大事业岂能离得开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