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云南保山彝族村寨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自身创造发展的舞蹈擦大钹民俗舞蹈。这种舞蹈集民俗、武术、杂耍为一体。本文通过对保山市瓦窑村擦大钹表演者的调查采访,主要对擦大钹丧葬仪式中节目的程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 擦大钹 节目类型 程式
中图分类号:KB892.2 文献标识码:A
舞蹈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衍生出了民俗舞蹈,成为了活着的、运动着的文化。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产生。民俗舞蹈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呈现出地域性。彝族分布广泛,有的分布在平原坝区,形成了农耕文化;有的生活在高原山地,形成了耕牧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彝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族舞蹈,如打歌、烟盒舞、花鼓舞、阿细跳月、铜鼓舞等较具代表性的彝族舞蹈类型。云南保山彝族村寨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自身创造发展的舞蹈擦大钹民俗舞蹈。这种舞蹈集民俗、武术、杂耍为一体,体现了该地域彝族舞蹈的浑厚有力、粗犷健美的美感。在对擦大钹的接触和长期调查中,笔者发现,擦大钹舞蹈已经融入当地的民俗生活中,不仅具有了舞蹈的表演性,而且在各种场合更担负着民俗祭祀、民众信仰的职能。可以说,擦大钹已经成为当地彝族群众日常生活中重要场合的舞蹈表现形式。
擦大钹生存于彝族民间,以彝族民俗仪式为文化生态,在彝族老百姓的各种民俗生活中获得存在的价值,因此,擦大钹就必须借助彝族民俗的仪式场合来展开节目表演。在彝族老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有婚礼、丧葬、祭祀、乔迁等。根据彝族的这些民俗仪式表演场合,我们可以把擦大钹分为婚庆型节目、丧葬型节目、祭祀型节目、立木型节目和乔迁型节目。婚庆型节目是指在彝族婚庆仪式上表演的擦大钹表演节目。丧葬型节目是指在彝族丧葬仪式上表演的擦大钹表演节目。祭祀型节目是指在彝族祭祖和祭祀新坟仪式上表演的擦大钹表演节目。立木型节目是指在修建新居的上梁仪式上表演的擦大钹表演节目。乔迁型节目是指在彝族乔迁新居仪式上表演的擦大钹表演节目。由于仪式场合不同,彝族文化的民俗意义也不同,因此,这种仪式场合也会对擦大钹的表演动作和表演风格提出不同要求。作为彝族民俗仪式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擦大钹不能脱离仪式而存在,随仪式的程序推进而展开,因此,仪式的程序决定了擦大钹的表演程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擦大钹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瓦房乡徐掌村擦大钹表演者的调查采访,重点对擦大钹丧葬表演程式进行论述。
1 丧葬表演程式
丧葬仪式是中国人表达哀思、寄托离别之情的最主要手段。擦大钹表演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他为丧事中逝去的亡灵进行超度,让死去的人能平静地离开,让活着人能勇敢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在当地彝族丧葬礼仪中,故去的人去世两到三天后(一般为三天),便邀请擦大钹表演队来到家中进行丧葬仪式。仪式一般进行三天。
仪式开始的第一天早上,擦大钹表演队来到主人家。到门口后,他们先不进去,而是在门口吹响三声大号,提醒主人家出门迎接。主人听到号声,拿着点好的香到门口迎接,并一一给他们每个人磕头,以示感激。手里的香是有讲究的,家里如果两个老人都已经去世,那就拿二炷香;如果家里只是一个老人去世,另一个仍然健在,此时出门迎接的人就必须只拿一炷香。跪拜仪式结束,擦大钹表演队才能进入主人家。
进入主人家中之后,擦大钹表演队开始祖师祭祀,以希望祖师保佑他们的表演能够顺利完成。祖师祭祀仪式庄重而严肃。他们先点燃五烛香,准备好香钱、纸盒,为韩信祖师以及他们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擦大钹艺人奉献供品:一杯茶、一碗酒、一碗饭,在饭上还要放些做好的熟猪肉。祭祀的不同之处就是:祭祀韩信祖师以及他们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点五柱香,祭祀第三代擦大钹艺人点三炷香。祖师祭祀供品与仪式图示分布如图1所示:
一切祭祀的物品准备好后,擦大钹艺人开始吹笛子,祭请祖师韩信。笛子吹毕,继续再吹三声长号,这三声大号必须分三段分,不能一次吹完。在吹笛子和长号的过程中,其他的擦大钹艺人祭拜韩信祖师及三代擦大钹祖先,为祖师和祖先烧纸钱,并将供奉的茶酒倒入饭中,将其送出门外,表示祭祀完毕,以得到祖师以及各代祖先的保佑。在整场的祭祀过程中,一位擦大钹艺人一直用唢呐吹奏老本调,也就叫做拜师调,包括大官调、小官调和待客调,直到祭祀仪式结束。
图1
祖师祭祀仪式结束之后,擦大钹艺人会用唢呐吹奏死亡调。死亡调吹奏四部,每部都不同。紧接着擦大钹艺人吹待客调。这个待客调主要是吹给故去的人,希望他们好好地吃完供奉的食物再上路。随后,擦大钹艺人再吹奏明家调,使活着的人对离去的人能够表达哀思。
随后,主人家的丧葬仪式正式开始。在早饭后,前来送葬的客人陆陆续续赶来,擦大钹表演队进行第一次表演,代表主家迎接客人的到来。中午是死者入棺的时间。擦大钹表演以三声大号为开始,通知入棺仪式正式进行,在唢呐、小号等乐器演奏的明家调中持续展开,一直到结束。这时的仪式,擦大钹不进行动作表演,只是进行单纯的明家调演奏,一直伴随仪式结束。晚上六点至七点,主人家待客,擦大钹表演者要先给客人进行演奏,并进行动作表演,洗去人们脸上的痛苦。这时的擦大钹表演主要以十二生肖的模仿动作和武术动作表演为主,但是模仿马的马调在丧葬仪式中是不能使用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钟左右,公鸡打鸣之后,次日的擦大钹活动开始。此时主要以乐器表演为主,唢呐为主要的乐器之一。擦大钹表演者先吹奏三个死亡调,对逝者进行哀吊;接着吹奏大过山、小过山和羊雀过山,以吊念死者从此和世间亲人阴阳相隔永不相见的哀伤之情。其中大过山、小过山内含有让死者灵魂自己翻山越野找到自己的坟地,具有超度亡魂的意味。在吹完这些丧葬专用的乐调之后,所有的擦大钹表演者进行最后一次动作表演。
第三天早饭结束,丧葬仪式进入高潮。为了表示对客人前来参加哀悼仪式的感谢,在招待客人吃早饭的时候,主人会要求擦大钹表演者开始吹奏专用的待客调。随后是发丧仪式,吹奏的调子从开始的待客调变为苦娘调和离娘调。在吹奏的过程中,主人家发丧的人和擦大钹表演者一起向埋葬死者的坟地出发。亡者的儿子或者孙子会为失去的亲人点燃一炷香,以寄托哀思。此时,擦大钹表演队一边跟随送葬队伍前进,一边进行乐器伴奏表演,而不进行动作表演。擦大钹表演队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带领其他人向新坟走去。当地人讲究发丧的路上不允许回头,回头意味着留恋。死者继续留恋人间,不能安心地离开人世是不吉利的。
到了新坟,擦大钹艺人吹三声大号后,所有的人休息片刻,然后在明家调的乐声中准备供奉用的香钱、纸盒、酒器、饭器等。一切准备好,祭祀开始。首先是请神,请神主要是吹奏神调,告慰安抚死者,表示此生已经功德圆满,离开人世将意味着由人向神的转化。接着吹奏大过江、小过江、蜜蜂过江和羊雀过山来超度死者,希望死者能平静地离开人间,并能够保佑子孙。娱神的节目表演结束后,擦大钹表演者开始为观众进行单纯的模仿武术动作表演,来安慰前来悼祭的人们能从悲痛中走出来,继续好好地生活。祭祀仪式结束,所有的人们在坟头上吃饭。准备就绪,众人在待客调的伴奏下开始就餐。为了调节悲伤的气氛,擦大钹表演者再次进行表演,还是以模仿武术动作为主,以便使人们能很快地走出悲伤的阴影。至此,丧葬仪式也宣告结束。
2 结语
随着擦大钹民间舞蹈申遗过程的深入,它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作为保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走出了云南,走向了中国,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2012年9月,文化工作者和大钹师傅们共同创造的新创作品《彝族钹舞》,在“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比赛中摘取桂冠。在不断的外出交流表演中,“擦大钹” 舞蹈展示了其神奇魅力,表现了边地彝族文化的淳朴,也让其他民族的舞蹈表演者们以及众多的文化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感受到了擦大钹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这样的文化交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也是民族舞蹈传承发展、有效延续的途径。“擦大钹”作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和民族舞蹈的学习、研究者们亲临大钹舞蹈的发源地,去感受最原生态的舞蹈形式,去探究舞蹈的神秘源起。这样一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擦大钹舞蹈的发源地那些美丽纯朴的小山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相互对话。但同时笔者发现,擦大钹舞蹈也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擦大钹舞蹈在与其他舞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舞台上的表演与民间表演相差较大。舞台更注重的是动作的美观性,擦大钹民间的作用无法体现出来。众所周知,民间舞蹈流传于民间,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较大,不同地区和民族因为生存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历来都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的舞蹈只有在自己的土壤上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文化价值,开出灿烂的鲜花。彝族擦大钹舞蹈在现代时代的背景下,需要走出大山,向外界展示,需要外界进一步的了解和挖掘,但对于舞台上的擦大钹表演与民间不同场合所进行的擦大钹表演,不能等同看待。如何让民间舞蹈经过专业加工也能展示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是值得专业人士思考的,我们不仅要从舞蹈动作的角度探究,更要挖掘擦大钹舞蹈产生的民间土壤、在民间的产生作用以及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
总之,随着申遗过程的深入,擦大钹舞蹈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节目程式的创新不断增强。作为保山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它逐渐走出了云南,走向了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