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辉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看“领头雁”
老人们记忆中的祝家村,差不多是“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被外人称作“山沟里的小山村”。今年55岁的姚吉利是土生土长的祝家村人,从2005年8月担任祝家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当好那只“领头雁”:“既然全村1500口人都信任我,我就必须倾尽全力,一定要让乡亲们脱贫致富,都过上好日子。不达目的誓不休!”
姚吉利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天,就带着全体村干部开始走访。整整5天,他走遍了全村的沟沟岔岔、坡坡坎坎,挨家挨户地详细了解情况。“走访不是目的,目的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富起来!”走访结束后,姚吉利便提出了一系列事关祝家村未来发展的宏伟设想,像一把火迅速点燃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热情。
为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能力素质,姚吉利专门请来专家学者,给党员干部上政治课、科技课、文化课,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让大家尽快地“换脑筋”“找路子”。
为了推行民主管理,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姚吉利坚持用“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2005年,党员李有满提出了修建果园作业路的建议,经民主决策被采纳,村里当年就购买了推土机,成立了养路组。9年来,已累计拓展果园作业路45公里。另外,姚吉利每年都会组织部分种田大户、果农到农业院校、果树管理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回来后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全村果农。如今,祝家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果梨生产专业村。过上幸福生活的村民无不交口称赞:“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看领头雁,姚吉利就是那最优秀的领头雁。”
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姚吉利常说:“千条理,万条理,不发展就没道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就要把全村的发展当作是自己家的日子,用心去经营。”事实证明,当时,针对祝家村的实际情况,姚吉利作出了精准的判断:必须要用“两条腿”走路,发展多元化经济。“一条腿”是荒山栽果树富民,“另一条腿”则是矿山开发富村。通过“两条腿”走路,最终才能使祝家村形成以工养农、以工促农的良性发展格局。
祝家村的果园都在山上,村民们一直盼着修路,可真到了修路的时候,一些涉及到自家利益的人变卦了:有人不舍得刨掉挡路的树,有人不愿意扒掉自家的院墙,贡献自家的菜地,有人甚至躺在推土机前撒泼阻挠。姚吉利见状,转身回家拿来斧子,当众带头砍掉了自家挡路的20多棵南果梨树。然后,他开始一家一家地做思想工作。那阵子,他常常和村民唠到深夜,回到家时常可听见公鸡报晓。
榜样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说准确。可在如今的祝家村,全体村民在姚吉利的带领下,在近万亩荒山上共栽种了12万株果树。同时,姚吉利利用祝家村特有的菱镁矿产资源,带领大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要知道,过去因经营管理不善,村集体每年的收入只有区区50多万元,而姚吉利上任后,对村办矿山企业对外公开招投标,仅2012年一年就实现创收163万元。
近几年来的变化,是祝家村人过去连做梦都不敢去想的——村集体投入600万元完成了1万亩果园通水、通路、通电工程;祝家村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自愿参与的方式,率先组织20多户果农筹集资金6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海城市祝家南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2008年,社员集资8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南果梨批发市场,还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为了不再靠天吃饭,姚吉利又带领大家建成了引水上山的浩大工程,由此,祝家村的水果产量一年比一年多,水果质量也越来越好……
你说好他说好,群众说好才算好
在炎炎夏季,夜幕降临后,走进祝家村,外人会惊讶于一种神奇的景象——山林格外耀眼,近百颗“星星”在不远处闪闪烁烁。其实,那是果园杀虫灯发出的光。这可是村“两委”听取村民意见后,投资7万元上的一个“绿色项目”。这样的灯在祝家村的果园里有100多盏,每盏灯能覆盖近60亩果园,每天都能杀灭无数的虫子。“有了这些灯,南果梨树每年可减少喷药3—4次,还能节省不少农药成本呢。咱村姚书记不仅懂技术,有水平,更尊重咱老百姓的意见,好着呢!”一位村民的话乍听起来,不知是在炫耀杀虫灯,还是在夸赞姚吉利。
走在祝家村的街路上,记者不经意间总会看到许多“城市风景”:柏油马路上路灯整齐排列,休闲广场上人们欢歌笑语……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姚书记近几年来为大家办了老多好事、实事了!凡是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基础设施,村里全部进行重点建设,每年都为60周岁以上的村退休老干部和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500元的补贴,还为全体村民交纳了合作医疗款。”
大家都看在眼里,在村路改造工程中,姚吉利天天不分黑天白日地扑在工地上,随时处理各项事务。在他的带动下,郝长禄、孙殿茂、李宪忠等村干部和党员们同样“钉”在施工现场,不计得失地忙乎着,心甘情愿地为改造工程出工出力。施工过程中,每一笔花销都清清楚楚,姚吉利没有为自己和亲人谋取一分钱的利益,更没有因为为公家办事报销一分钱。
在闲暇的时候,姚吉利总是喜欢在村子四处转转,与乡亲们拉家常,“大妈剁猪草呢?我来帮帮你”“大哥补房子啊?我给你搭把手”……就是靠着“先动手再动嘴”的办法,姚吉利成了祝家村这台“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被他掌握得一清二楚,无论哪户村民家里有困难,都有他的身影出现。
村民老刘得了胸膜炎,不舍得花钱,坚持不去医院医治。姚吉利知道后,马上送去2000元钱,逼着他马上去医院。事后,老刘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不是姚书记催我去医院,我可能早就死了!他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呀!”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变化是干出来的,威信更是干出来的。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姚吉利毫无悬念地满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一面是村民的浓浓感激之情,一面也有朋友同学的埋怨之言,说姚吉利是个“大傻瓜”:“你说你一不愁吃,二不愁穿,想挣钱又有头脑,何必放着逍遥日子不过,去当那个既没有级别还麻烦事儿多的村官?”这些话的确有为他着想、替他惋惜的味道,可姚吉利总会这样回答:“谁都知道,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责任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我做这些事,受这些累,就是想真心实意地为咱村百姓办实事。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这就足够了!”
“肩挑一方解民忧,一片公心铸赤诚。”姚吉利以自身为民爱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各级党组织的一致认可,先后荣获了“鞍山市优秀人大代表”“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这些称号并不重要”,姚吉利告诉记者,“重要的是,祝家村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更重要的是,祝家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这些党员干部要为全村人负责,还有更高更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假以时日,我们会给大家一个更美好的祝家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