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创业天堂

2015-01-04 11:48雷露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4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人才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80 后”“90后”火力全开,在自主创业的路上大肆奔跑,其中很大一部分小伙伴就朝着成都奔来。

成都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创业载体建设,成功塑造了一批创新创业活动品牌,还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动创新要素聚集,种种努力为成都“创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创客们植根成都,在创业路上畅通无阻。

凝聚创业力量

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不遗余力,创新创业,以“人”为本。成都计划在未来形成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连续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

目前,成都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已实现大学生创业5000余人,带动就业4万余人;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强化“人才+项目”引进模式,已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335人(占全省总量90%以上)、顶尖团队18个;实施“科技人才计划”,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资助高校院所科技人才500余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领办创办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计划”,采取“校企地”联合培养方式,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50万人。

今年1月,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公布了2014年入选省“千人计划”“成都人才计划”“四川省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成都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的名单。通过评选,全省共产生109名创新创业人才、10个顶尖团队。其中,成都市共产生73名创新创业人才,8个顶尖团队入选。2014年新入选省市创新创业人才和顶尖团队共获省市支持资金1.02亿元。

成都市,上下一心,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努力。成都崇州为让高层次人才能安心服务地方,扎根崇州,为获得创新大奖的引进人才发放10元安家费,为优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另外,成都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成都作为工作、生活的新起点。中国青年海归协会成都分会会长彭肖肖表示,“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日趋国际化,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创业投资机会更多”。

成都市就业局在西南交大为大学生创业后续服务中心揭幕

为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成都市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近年来,为吸引更多海归来蓉创业,成都市政府专门设立创业资助资金,为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提供5万元-20万元不等的创业资助。如果是海归注册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成都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会更大,最高可给予创业支持资金50万元。

构建创业载体

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依托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区(市)县政府等力量,成都市探索构建覆盖创业全过程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协同创新示范区”的梯级孵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适合创新创业生长的载体。

眼下,成都正在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创客坊、创客空间等创客机构,游戏工场、8号平台、创业茶馆、十分咖啡等一批“孵化+创投”模式的新型孵化器加速成长。与此同时,面向特色优势产业企业的专业孵化器,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移动互联网大厦、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加快建设。面向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创业苗圃,成都高新青年创业(大学生)示范园、武侯青年创业园、锦江四川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等19个大学生创业园已建成。

此外,围绕四川省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成都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都市正着力建设环成电知识经济圈、金牛环交大智慧产业城、双流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新都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等协同创新试点区,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预计未来,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将达到400家,载体面积1500万平方米以上。

塑造创业品牌

年初,成都市启动了“创业天府”计划,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创业活动品牌,塑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形象,将创业热情推向了高潮。成都市郫县人社局借“创业天府·菁蓉汇”校园行活动之机,向师生介绍了“创业天府·郫县行动计划”的详细情况,阐释了“布谷鸟创业公社”独具郫县特色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从办公环境、地理交通、周边设施和全面完善的配套优惠政策方面解读了“布谷鸟创业公社”的独特优势。积极打造“布谷鸟创业公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启动“创业天府·郫县行动计划”。

同时,成都市将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新中国DEMO CHINA等国际性、全国性创业活动。支持举办成都青年创业大赛、四川大学“创想汇”、电子科技大学“E计划”、西南交通大学“萌芽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利用西博会、欧洽会、海科会等会展平台开展创业交流。

强化科技金融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尤其是强化金融支持,这非常重要。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增长动力,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科技创新,然而科技创新风险大,且具有较强外部性,如果没有足够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很可能因融资困难而缺乏创新动力。

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成都市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3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大专院校、孵化载体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共400余名嘉宾齐聚成都高新区,共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现场发布了成都高新“创业十条”,从政策上为创新创业护航。在资金方面,成都每年将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并切实兑现各项政策承诺,全年的创新创业投入不会低于10亿元。对创业服务机构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的创业论坛、创业大赛和创业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都会给予资金支持。另外,成都高新区对创业企业申请国际和国内商标、发明专利和制定标准等方面均给予资金支持。

2014年10月16日,在成都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召开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金融工作专题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关于《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

在创业投资方面,成都市投入2亿元,首次设立“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这个以财政资金为主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资金,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该市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破解起步之初的融资难题。成都市还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联合高校院所、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设立内部创业基金,通过引导性参股或跟进投资,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成立天使投资人协会,培育和壮大本土天使投资人规模。

在债权融资方面,设立1亿元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联合区(市)县政府、担保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推出贷款规模达20亿元的知识产权、股权质押及信用贷款产品,通过政府资金帮助企业增信。成都市也支持各区(市)县政府建立创业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面向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票据融资和信用贷款等。

在上市融资方面,成都市将完善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建立市场优选机制,推动创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

据悉,未来成都计划将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只以上,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

集聚创新要素

成都市在高新区核心区域、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集中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建成红星路35号、财富又一城、汇融国际等一批特色科技专业楼宇,吸引投融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入驻,推动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创新要素汇集,加快形成创业聚合效应,构建创业服务微生态。并建设创新要素大市场,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O2O模式,聚集创业服务产品,打造创新要素商城,建设“创业天府”云孵化平台。

“我们‘实习僧’是专注实习的垂直招聘平台”“请再给我20秒陈述‘泡泡洗衣’的一个关键细节”,2月8日,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4 名80 后“创客”亮相首场“菁蓉汇”项目路演,创业教父的创业家传媒董事长牛文文等6位投资人对项目逐个诊断并抛出投资“橄榄枝”。原定12点结束的活动整整推迟一个小时。

这是成都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去年成都市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万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平均每天新增510名创业者。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负责人黄维新说:“去年新注册户数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排前三位。”

“蓬勃兴起的创业创新热潮,正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说,成都现已培育科技企业3万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5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

“我们要把成都打造成这样一座城市,大家宁肯在这里‘蓉漂’也不愿意离开。”成都市市长唐良智这样描述成都打造“创业之都”的决心。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人才
人才云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数看成都